兩次被開除的「大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出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之口,也是貫穿了金庸作品和金庸一生的底色。
金庸1924年3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的書香世家查家,本名查良鏞。他的表兄是詩人徐志摩、姑父是軍事教育家蔣百里,同宗中還有詩人、翻譯家穆旦。作為世家公子,金庸的求學生活本該順遂,無奈戰爭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金庸曾回憶:「我家庭本來是相當富裕的,但住宅給日軍燒光。母親和我最親愛的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我中學時代的正規學習一再因戰爭而中斷……」
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小學畢業考入嘉興中學。同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次年,日軍進攻浙江,地近前線的海寧再也放不下平靜的書桌。1938年,金庸隨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
讀書時,金庸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國文更出色。1939年,年僅15歲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讀書時,金庸就有一身俠氣,他兩次因為大膽直言被學校開除。
1940年,金庸考入浙江聯合高中。當時,校內各班級能自由編寫壁報,有一天,壁報前面擠滿了人,大家都在爭相看着一篇名為《阿麗絲漫遊記》的文章:「阿麗絲小姐千里迢迢來到聯高校園,興高采烈遨遊東方世界之際,忽見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東遊西竄,吐毒舌,噴毒汁,還口出狂言威嚇教訓學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葉炳炎《查良鏞在聯合高中》)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金庸。文中的「眼鏡蛇」影射的是訓育主任沈乃昌。他代表國民黨,宣揚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監視學生思想動態,「我叫你永不得超生」便是沈乃昌教訓學生時的名言。金庸看不慣沈乃昌的所作所為,大膽直言,幾天後,被勒令退學。
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第一個重大挫折,也彰顯了金庸身上的俠氣。金庸回憶說:「學校開除,不但失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的生活也發生問題……那是生死係於一線的大難。」之後,在校長張印通的幫助下,金庸得以轉入衢州中學完成中學學業。
當時,衢州中學有一個陣容強大的教師群,金庸在這樣的環境裏無疑如魚得水。他到石梁不久,就在金華的《東南日報》發表了兩篇文章,用的是老師給他取的筆名「查理」。
第一篇便是《一事能狂便少年》,標題來自同鄉前輩王國維。當時衢中文風很盛,老師、同學發表文章是常事,但金庸的文筆犀利,見解獨到,字裏行間將訓育主任「教訓」了一頓,在衢州中學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另一篇是《人比黃花瘦──讀李清照聞偶感》,刊登在《東南日報》「壁壘」副刊的版首,金庸對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名句大膽地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他在文中不但批評了「一切吟風弄月、缺乏戰鬥精神的思想」,且蔑視「自我憐惜的心理」。
除了會「寫」文章,金庸的「狂」還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有記者在衢州市檔案局查過金庸同班同學的所有成績,有公民、體育等15門功課,平均分以60、70分居多,金庸平均成績82.9分,全班第一。
在衢州求學期間,金庸不但成績好,其為人處世亦為人稱道。1941年5月,日寇於衢投細菌彈,衢城暴發鼠疫,他的同班同學毛良楷染上了鼠疫,一時學生、校工逃得乾乾淨淨。班主任姜子潢只好拿出錢來,重金僱了兩名農民抬他至衢江中的一艘隔離船上。當時,金庸作為班長,雖然心裏很害怕,但卻很勇敢,在黑夜中跟在擔架的後面,直至江邊與毛良楷垂淚永別。
事後,金庸自謙說:「整個抗戰期間,自覺有點勇氣的事就只這麼一件。」沒想到,這樣平靜的求學生活很快結束了。1942年5月24日,日軍攻陷金華,衢州危在旦夕,學校決定停課疏散,畢業班也就提前草草畢業。學校還給學生發了流亡學生證明,一張小獎狀大小的紙,上面印着「衢州中學」的公章。
但金庸並沒有就此屈服。他與其他衢州同學、朋友一行八人,帶着隨身衣物和路上吃的炒米,擠上江西的火車,繼續亂世求學夢……
雖然在衢州中學不到兩年,金庸始終記得少年時代求學、生活過的地方。
2004年10月,他首次回訪母校題下28字:「溫雅豪邁衢州人,同學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夢,石梁靜岩夜夜心。」
大學期間,金庸第二次被開除。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那時候我念得國民黨學校,蔣介石是校長,學校裏大多數學生都是國民黨的學生,同學主張聽到校長的名字蔣公,見到校長的時候要馬上起立,立正,而且得把腳一碰,碰的有聲。」金庸說。看不慣這種作風的金庸大膽直言,與同學起了爭執,之後被學校以不尊敬校長的名義開除。
86歲的博士畢業生
戰爭曾擾亂金庸年少時的求學路徑,卻無法動搖金庸的求學之心。1943年,金庸在重慶同時考上中央大學、西南聯大、四川大學外文系,但經濟上負擔不起,金庸只能選擇不收學費的重慶中央政治學校,這也引來了之後的開除風波。
2010年,當時已經是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名譽教授的金庸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以86歲高齡拿到了貨真價實的劍橋哲學博士學位。他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也感動了許多人。
早在2007年6月,劍橋就授予金庸「榮譽博士」學位。就在幾個月後,金庸正式申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當時,校方有人勸已83歲的金庸不用再讀了,因為在劍橋「榮譽博士」享有比校長更高的地位。不過,榮譽頭銜顯然不是金庸渴求的,他要做貨真價實的研究。
金庸的博士求學之路並不一帆風順。一開始,金庸本想做關於匈奴問題的研究。中國學者一直認為,漢朝時,匈奴因打不過衛青和霍去病的大軍,才遠走歐洲。而西方學者卻認為,匈奴是在歐洲獨立發展起來的民族。金庸想就此做一番考證。但劍橋的教授委員會認為,金庸研究這個題目之前最好先念3年匈牙利文。如此一來,金庸自覺力不從心,所以將論文題目更換為《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
金庸的博士論文一寫就是兩年多。期間,他經常拿照草稿去找導師、英國著名漢學家麥大維討論。金庸的論文涉及到了唐史上的一樁懸案──安祿山叛變時,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兒子榮王平亂,後來榮王暴亡。但榮王究竟是怎麼死的,正史沒有記載,坊間也眾說紛紜。正是這個歷史空白,讓金庸認為大有文章可做。他斷定,榮王是被他做太子的哥哥給殺掉的,因為太子想掌握軍隊控制權。為了寫論文,金庸整合了正史和野史,着重分析唐宮的權力鬥爭,文章寫得跌宕起伏,可看性十足。儘管論文寫出了小說味,但導師麥大維認為金庸的研究是認真的,「沒有學者對此做過如此深入的研究。」他說。
2009年,金庸繼續學業,申請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勉勵學子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說,金庸吝嗇,但對於教育,他一直默默付出。
他曾給香港中文大學捐款1000萬港幣;拿出310萬人民幣給家鄉嘉興的一所中學蓋了座圖書館; 1992年,以明報董事會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萬港幣;1993年,金庸捐贈100萬元人民幣,作為北大國學研究院的啟動資金,2007年8月,又向北京大學一次性捐款1004萬元人民幣;1995年,金庸出資120萬在浙大設立金庸獎學金和浙大金庸人文基金……
金庸去世,部分國內高校紛紛通過官方微博發文悼念。浙江大學官方微博10月30日晚上發文悼念:「金庸: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傷心』……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從此大俠皆成記憶,金庸先生走好!」金庸曾於1999年到2005年期間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並於2007年受聘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他曾勉勵浙大學子要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學問不高沒關係,但關鍵是要用功,今天要比昨天有學問,明天應該比今天有學問。」他還告誡同學們要安心做學問,不要有為了掙錢、為了發財而做學問的念頭。
金庸常自謙學識不足以做老師,因此在浙大時,他以大師兄自居。有網友在浙大官微留言:「我們是1998年入學,恰逢學校四校合併的特殊年代,1999年金庸接受邀請,擔當人文學院院長,經常在田家炳書院上課,我們在樓下上課,金庸在樓上上課,場場爆滿。從此大俠皆成記憶,金庸先生走好!」
金庸與教育的不解之緣二之一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