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地著名設計師、品牌顧問李永銓(Tommy)出席香港書展講座,分享「點解普及文化咁重要?」一題,由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李安(Anne)擔任主持、專欄作家李韡玲擔任嘉賓,以下為講座節錄:
李安:Tommy李永銓的展覽「玩.物.作」正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97件對Tommy設計生涯最具影響力的物件。可以和我們回顧一下你這位成功的品牌設計師從小到大所吸收的養份、以及普及文化對你的影響嗎?
李永銓:所有設計師舉辦展覽,都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但我認為這樣的展覽不夠意思。很多人對設計靈感很感興趣,那所以我就把從4歲起到現在影響我的事,不論是一句話、一首歌、一套電影、一本書、一件社會事件,去重新處理。影響我的事不都關乎設計,很多反而都跟普及文化有關。
普及文化建立國家軟實力
李永銓:很多人會認為普及文化、流行文化(pop culture)純屬一些時尚、很軟性的東西,甚至連政府都認為這是很普通的事,其實並不是。普及文化的影響力很大,某些國家的文化特別受人追捧,也跟普及文化有關。今天的中國富強起來,但大家對中國的認識依然不多,甚至有些地方依然未能接受中國。中國強起來,不論在政治、軍力上,只會令人有恐懼感,其他地方例如美國也有的,可是,第一代的普及文化來自二戰後的美國,他們用他們的音樂、飲品、電影和其他的元素令戰後50年代有“Gold USA”,令其他地方都很崇尚美國文化。
到70年代尾、80年代,戴卓爾女首相的時代,就是英倫文化席捲全球的時代:punk rock(龐克搖滾)、以披頭四(Beatles)為首的第一代音樂侵略。音樂是一種很強的元素。然後,在80年代,就是東洋文化:在日本國力、財力最高速增長的時代,整個東南亞也很受其影響。直到今天的K-pop、韓流,全部都是用軟實力令你認識、接受,甚至喜歡一個國家的文化,這都是和普及文化有關。
香港也有這種普及文化。在80年代,我們的普及文化很強,當時我們的文化是輸出的,電影、音樂、文字照顧全球的華人市場;有段時間,香港的普及文化某程度上象徵華人文化,讓外國認識,甚至追捧。例如當時外國人一看到中國人就是想起李小龍。所以我們不可以小看軟實力。即使我們投資很多在企業、軍力、國力上,如果沒有軟實力,這國家很難受人喜愛。但是這和財力未必有關係。英國文化席捲全球時,經濟正正是最差的時候,戴卓爾上台時,整個英國的經濟都插水。可是,英國的普及文化依然令全球人嚮往,從時裝,到雜誌、音樂,到今天他們的文化依然在「神壇」。
一開始不懂日文 仍然赴日發展
李永銓:Anne問我為何我的涉獵範疇那麼廣,這是因為我原先不是做設計師的,設計只是我其中一個主修,我也讀過電影,從中學起嘗試投稿寫作,而第一份全職工作就是到日本做專欄。在那時我也未想到我會投身設計。
男人很怕找錯自己的職業,因為會後患無窮,家庭負擔重,不得不做下去。我很怕找錯職業,只知自己熱愛普及文化,但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所以甚麼都做,喜歡甚麼就做甚麼:音樂、文字、電影、設計都做過,我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和我性格脗合的工作就可以,因為工作要做得好,就一定要喜歡自己的工作。我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過程是好的話,結果也不會太差。我13歲讀設計,16歲中學畢業,然後就讀電影,19歲就去日本,利用了我的時間優勢去換取空間,去嘗試一些我喜歡的事,試完所有後就找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來做。
東洋文化在港流行 塑造本港購物文化
李安:當時你不懂日文,為何會選擇到日本發展?
李永銓:當時東洋熱潮來得很兇猛,香港人都受到日本文化影響,例如每年都會追看日本的「紅白」(NHK紅白歌合戰,又稱「紅白歌唱大賽」)。香港受到兩大文化影響:第一是英國文化,因為我們曾被殖民150年;第二就是周邊地方最吸引我們的文化,即是日本文化。我在成長經歷中,脫離不了日本的文化,我看的書、雜誌、我聽的歌,都受到日本的影響。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開始看文字、看書時,我被日本的翻譯小說吸引。讀中學時,學校給我看的中文書很沉悶、過時,而當時日本的文學比那些中文書更精彩、富現代感,特別是中國文學很少推理小說,日本多很多。
那些推理小說很引人入勝,對我而言很新鮮,所以覺得日本的小說很有趣,後來才看一些苦澀些的書。但這只是開始,普及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因為我們天天看的電視、書,都是日本文化,這樣維持了足足10年。在東方地方動漫是很弱的,所以當日本這個普及文化出現時, 就很快征服了我們這些設計師。
日本文化對香港有很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shopping購物文化,這是大家都不為意的,不論是香港人還是香港政府都深受其影響,這從政府如何對待創意工業就可見一斑。
政府花錢建PMQ,設置舖位給設計師,我認為這種思維就反映政府的shopping文化,而我很反對這樣,因為這種製造shopping area(購物區)的想法在英國也有類似例子,而在70年代英國的設計如此興旺時都失敗,香港又如何成功?香港官員喜歡購物所以就有了這個想法,因為他們是香港人,而香港人這個購物文化就是從日本而來。
日本百貨影響全球 軟實力吸引港人
李安:有一位「見證人」,見證你和日本文化的一些交集,有請Ling姐李韡玲上來和我們分享一下。
李永銓:我和Ling姐是在《流行通信》認識的。
李韡玲:想分享一下我當年在日本做的研究,我想知道為什麼日本的百貨公司的設計會是如此:地下賣化妝品、帽和鞋,二樓是女裝,然後才到男裝、童裝、家居雜貨。這設計是有關一些心理的因素的,我覺得就是因為女人錢容易賺,女人想扮靚。日本的百貨公司影響了全球,全球的百貨公司例如英國、美國的都是這樣設計。
李永銓:在70、80年代,日本所有重要的百貨公司差不多都來了香港開店,例如大丸、三越、松坂屋、西武。但香港和日本不同,日本的地方大,所以去百貨公司都要特地去。香港的密度高,百貨公司可以開得很密集。
李韡玲:當時我做研究要一併研究百貨公司的廁所,有一間百貨公司松屋的廁所設計得非常細心,廁板是暖的,還有一格淋浴間,讓人購物後可一洗疲勞,或是換一件剛買的衣服。然後在某一層設有coffee corner,這設計有很多地方都仿傚,例如香港的書店都有coffee corner,這會令人感覺到他們細心,因為他們照顧你每一個需要。就像近期世界盃,日本人在輸波後的各種行徑,令人感受到他們的修養,這就是吸引香港人的地方。
李永銓:這是他們的公民教育。
商場文化入侵生活 改變港人思維
李永銓:我們的shopping文化來自日本,因為當時香港只有兩大類的百貨公司,高級的有連卡佛、龍子行、瑞興,後來的有占飛、大大、美美,再低一個層次的有永安,再低點的有裕華。但當日本的百貨公司來了香港,高端的龍子行開始結業,占飛、瑞興、美美等開始每況愈下了,所以可以看到他們的影響,形成了香港的shopping mall文化(購物商場文化),令香港人和政府的思維都轉變了,政府利用商場,令商場成為香港人的生活。
李韡玲:這也是一種普及文化,你看日本的百貨公司最低的一層一定是超市,一條龍服務,我們可以在那裏走上一整天,令人不需到街外。
李永銓:但香港和日本不同,日本地方大,香港地方小,所以當購物文化出現,就慢慢變成香港人的文化。所以我們可以留意一下,香港人去旅行就是去購物,這是香港人特色,香港人認為購物令旅程感覺完滿。而這正正是受日本影響的。
李韡玲:補充剛才推理小說的話題,松本清張推出他的小說後,日本的旅遊文化迅速發展,日本政府頒了旅遊獎給他,因為小說裏的地方吸引人追捧,令人親身去日本不同地方去看,而這些作家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好的。
香港旅遊業、創意工業迷思
李永銓:我十分堅持的是我們賣的是專業,而不是服務。我很討厭「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點得㗎」這個廣告,香港人的投訴文化就是由那時開始,他們認為付錢的人就是神,但要記着醫生、律師、設計人是專業人士,不是客人要甚麼就給他們甚麼,否則他們就是設計師而不是你了。
唐英年曾說過香港的創意工業是服務性行業,而我認為那是錯的,我們是專業的,就如醫生不可能不問症狀因由就按你的要求給你開藥,如果是,那他只是在萬寧屈臣氏賣藥的人。
旅發局還是在宣傳來香港購物,很多南歐、北歐的人都表示他們不喜歡購物,那他們來香港還有甚麼可以做?日本人多了來香港,因為他們喜歡來行山,在日本行山是很困難的,香港有很多美麗的山。其實香港有很多可以開發的景點,為何還在不停宣傳來香港購物?原因就是官員喜歡購物。
普及文化對談二之一
講座內容豐富,更多有關普及文化、韓國文化產業和香港創意工業未來發展的部分將於下篇刊出,敬希垂注。
!doctype>本系列文章:
李永銓:普及文化如何塑造香港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