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1975推行「兩個夠晒數」的生育計劃後,中國傳統的大家庭模式轉成小家庭,80年代的出生率約為1.20%到1.68%之間,即約7至8萬人。2020年則為0.84%,新生兒不足5萬人,比香港的自然死亡人數還要少。
與早年「粗生粗養」的成長模式有異,孩子已成為「受保護」的一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充滿了期望,照顧也無微不至,惟恐輸在起跑線,也恐怕孩子輸在任何的成長階段。作為孩子成長必經的學習時期,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便也不同,更因教育由半專業變成服務業,作為「消費者」的家長更可以向教育挑戰,月旦教師,指點學校。
葉聖陶:教是為了不教
世界在轉變,世人對教育的要求也在改變,「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個人的成長是社會化的過程,教育便要秉承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培育孩童。
教師要按社會的要求裝備自己,在各自的崗位上「服務」學生。家長送他的子女來學校,期望他們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教師的教學能否讓學生在學習上有進步和適當的發展是教師展示個人教學能力的指標。
教師所教的,是否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又是有他個人潛能發展的機會,是教師要個別留意的。教師的教學策略,學生能否適應,個別學生的學習傾向,教師又是否了解而能在教學策略上配合。
教師如何在一班的學生中,發現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在教學時以不同的教學策略,協助班上每一位學生,能以個人學習的模式來學習。學生是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還是實踐型的學習者,教師能清楚了解的又是多少?
葉聖陶先生有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教的應是學生的學習技能,通過教學的內容,教師應教導學生不單能掌握一種學習風格,在不同的學習科目上,應有不同的學習技巧,學習風格,這才是教學的重心。
當孩子生命的守門人
過去兩年的教學生涯對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反轉了教學模式,教師們都能極速的學習新科技,轉變教學的策略。學生們少了教師的面對面管束,多少也提升了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搜尋資料、綜合整理、同學間網上合作對孩子的學習潛能有一定的發展及提升。
但,疫情令大家都待在家,家人間因壓力及情緒問題而引起磨擦,發洩的對象是家中較弱小者,據警務署的公布,2021年首三季的虐兒個案急增66%,身體虐兒更增達7成。孩子的壓力無法宣洩,學童自殺的個案自9月至今已有5宗,致令教育署於11月初發出「識別求助訊號 預防學童自殺」的文件,提醒學校留意學童不尋常的轉變。
教師在學校照顧孩子是一個替代父母的身份,應該如父母般照顧學生,學生在家庭事故上無能為力,家長若未能控制個人情緒,學生便會是代罪羔羊,教師應可從學生的行為改變上察覺到而加以關注。能識別孩子在行為上發出的求助訊號,教師便能制止一些悲劇的發生,成為孩子生命的守門人。
把種子種在孩子心中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首先提出這三不朽的叔孫豹認為,人應該活在其他人的心裏。教師應是「行為世範」的遵行者,作為教師的立功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存在無形的影響力,教師的一句話,可以守護學生、鼓舞學生,也可把學生推到絕地。
教師的日常行為,反射着個人的特質,無限量地發放着品格的元素,而接受的是他身邊的、最受影響的、他所教導的學生。因此,教師的立功便在於構建學生的良好品格,培養學生能面對挑戰、應付逆境,成長後能為社會福祉努力,貢獻社群。
教師多是一些無名的立功者,不大會名留史籍,但很多名人的背後,都會有一些影響了他們的教師。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當教師的是否也應有着一點點的功勞?!
不知道我們的學生他日有何發展,但如何發放自己的生命元素去影響學生,如何讓學生成為正向有為的社會人,會否是我們初心的展示?
立功──教師的職責(二)
延伸閱讀:立功──教師的職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