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MIT和哈佛在美國是一時瑜亮,美國高等教育的雙子星座,分別誕生過百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多位美國總統。

承接上文:〈波士頓的自由之徑〉

八月廿一日(星期二)

今天與嶺大的舊生W取得聯絡,她昨天才從歐洲旅行回來,我們約了明天早上9:00來我住的酒店Cafe聚會。她來波士頓已經2、3年了,現在波士頓大學社會學系就讀博士學位。

今天的行程是去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逛逛。Anita和Cedy是第一次來波士頓,他們心情十分興奮;而我是第二次遊哈佛,首次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次才來波士頓開學術會議,來去匆匆,根本連Jet Lag也沒有恢復,已經要回香港了。

劍橋市承載新移民鄉愁與願景

哈佛大學位於波士頓市區的東面,相隔一條「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有地鐵直達,終點站叫「哈佛廣場」;一出地鐵站,就是「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有遊客中心,可取旅遊資料。所謂廣場是由三條街道︰Massachusetts Avenue、Brattle Street以及J. F Kennedy Street的街角形成一段三角地帶,餐廳、商店、咖啡館及書店林立四周,自然亦成為街頭藝術家或音樂家表演之場所了。

哈佛大學位於劍橋市(Cambridge),為何叫劍橋,原因不難猜測,因早期來美國的都是英國人,不少是劍橋畢業的校友,用英國的地名命名新的移民地,可以滿足鄉愁;二來,命名劍橋似也抱有將新移地發展成像劍橋一樣大學城的願望。

哈佛校園。
哈佛校園。

就像劍橋大學一樣,哈佛大學也沒有一定的界限範圍,大學的建築物散布在周圍,並沒有一個中心。如果真的要談起中心,也許約翰哈佛的雕像處於的哈佛院(Harvard Yard)可說是中心;我曾經試過找到哲學系是在附近的一座建築物內,相信其他學系也在附近的建築物內。至於著名的如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哈佛堅尼地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以及紀念堂(Memorial Hall)等,則散佈四處。

比美國立國還早的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院校,由約翰哈佛創立於1638年,比美國立國更早。現在的哈佛院樹立了他的雕像,成為旅遊人士留影的最熱門地點。哈佛約有2萬餘學生,約2/3為研究生,1/3為本科生。已產生了160多個諾貝爾獎得主,相信是舉世產生獲獎得主最多的大學,並且產生過8位美國總統,如奧巴馬及甘迺迪等人。

與John Harvar雕像合影。
與John Harvar雕像合影。

我們並沒有特定的遊覽目標,只是圍繞哈佛園的周圍逛逛,去「劍橋街」(Cambridge Street)看到了高聳宏偉的「紀念堂」(Memorial Hall),這座建於1865至1868年的維多利亞哥德式的建築,有一座18公尺的高塔,是為了紀念在獨立戰爭犧牲的哈佛人的,聽說裏面刻了共136位哈佛人的名字。

哈佛大學紀念堂,有一座18公尺的高塔,為紀念在獨立戰爭犧牲的哈佛人。
哈佛大學紀念堂,有一座18公尺的高塔,為紀念在獨立戰爭犧牲的哈佛人。

另外在Massachusetts Avenue 閒蕩時,竟然發現一間名叫「香港」的小餐廳,門口完全不顯眼;門口橫寫着「香港」兩字,另外用小字寫着restaurant, Lounge and night club,我們並沒入內,看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旁邊恰是「哈佛書店」(Harvard Book Store)。

在「紀念堂」附近,有一大片空地,停了幾輛食物車,販售熱的三文治、飲料等食物,我們行得倦了,就坐在空地上的櫈子休息,空地正中有一座微升起的表演台,有人在彈結他,唱歌,旋律尚動聽,我們一邊吃午餐,一邊欣賞音樂。現時是大學的暑假期間,學生卻不在校園,來來往往的人卻是遊客,幸而天氣頗佳,大致是晴朗而不是暴曬,我估計溫度只有約23、4度左右,相當舒服。

哈佛校園內的午間表演者。
哈佛校園內的午間表演者。

與哈佛有瑜亮情節的麻省理工學院

我們大約下午閒蹓到下午3:30左右,就乘地鐵去「麻省理工學院」。在「哈佛廣場」乘地鐵向東兩個站,在Kendall/MIT站下來,步上地面即是聞名遐邇的學院,與哈佛大學一樣,MIT也是沒有圍牆的,我們也只能閒蹓,也不知道那裏是中心(後記:後來才知道其中心是在所謂Kendall Square,旁有MIT合作社等),我們在地面閒蕩,誤闖入一座建築十分現代化的5、6層高的建築物,原來是M IT的「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和哈佛在美國是一時瑜亮,美國高等教育的雙子星座。它創辦於1861年,現時學生約有12000人,7000人為研究生,本科生為5000人,顯然不是間規模宏大的學院,主要以理工科出名,也曾產生過百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總理Natanyahu以及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是此處的畢業生。

哈佛內有相當多的建築物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如自然博物館及法律學院,但是MIT的建築物似乎並不突出,似乎都是平平穩穩的盒子型設計,哈佛令人有典雅的感覺,MIT則令人身處商業區之感,當然,我只行了一小時左右,而且範圍不出近河的Memorial Drive和Main Street 以及Ames Street之間的三角地帶,較易以偏概全。

哈佛法律學院。
哈佛法律學院。

對於社會科學的學者而言,MIT的教授創斯基(N. Chomsky)自然是如雷貫耳。這位學術界巨人兼哲學家、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社會批評家以及政治活動家的身份。他在語言的基礎上有突破性的見解,是新康德主義者,被推為「現代語言學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linguistics),亦是美國學術界最著名的「異見分子」 (dissident)。

他批判美國的外交為帝國主義,內部的體制亦是「極權式」;數十年來,從來不曾見過他批判過蘇聯/俄羅斯/毛式中國的共產體制,自己卻穩坐在MIT的辦公室內,右手寫學術文章,奠立了殿堂式的地位;左手寫時評及政論,炮轟美國的體制,卻不認識正是美國的體制容許他在MIT待到榮休為止。

如果在其他真正極權的國家,他老早已成為階下囚,學術地位無從建立起來了。這位舉世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不知晚年有沒有反省一下他的地位及聲譽是如何建立的。

「北美四城遊」系列之九

王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