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場西面遍布大片墳場,由皇后大道東轉入黃泥涌道開始,有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巴斯墳場、印度人墳場,再走入跑馬地區還有一座猶太人墳場。漫步這些不同宗教背景的墳場,除了認識名人故事外,也可找到許多被人忽略了的建築物和紀念碑,回望昔日不同族裔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香港墳場聖堂
這幾座墳場以香港墳場最古老,1845年已設立,裏面有一座聖堂供教徒舉行安息禮。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聖堂與墳場同年落成,若果屬實,期間又沒有重建的話,那就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甚至是香港最古老的西式建築了。
香港墳場現在甚少容納新墓,因此聖堂亦很少使用,大門常關。過去我曾入內,察覺平面呈十字型布局,祭壇背後是牧師更衣的房間,牆上掛有紀念牌匾,打掃乾淨。但環顧教堂內外都找不到奠基石,無法得知其始建年份。
聖堂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除此之外,墳場的噴泉亦相當古老。它採用19世紀流行的式樣,由四個圓形組成,上面置有一座噴水雕像。可是今天這座噴泉已被泥土填滿,再聽不見流水淙淙的聲音。
亡者紀念碑
過去在市區馬路曾屹立筆直高大的方尖形石碑,俗稱「石筆」,紀念某些事件中殉職或離逝的軍人。其中一座位於皇后大道東與黃泥涌道交界,由英艦Vestal號官兵於1847年3月豎立,紀念1844至1847年間因戰役或其他原因逝去的軍人。碑上刻滿了名字,合共24位。
在灣仔道近皇后大道東曾有一座「高欄島紀念碑」,紀念1855年8月4日美國護衛艦Powhatan號和英軍蒸氣帆船Rattler號聯手攻打澳門西南面高欄島(Kuhlan)的海盜,導致5名美國人和4名英國人陣亡,事後美英兩船的官兵立碑悼念。
另外,在油麻地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的「佛羅德紀念碑」亦相當矚目。它由英國人社群捐建,紀念1906年9月18日颱風(丙午風災)襲港期間在維港沉沒的法國魚雷艇「佛羅德」號(Fronde),事件中有5名法國船員罹難。
戰後城市開始發展,這幾座石碑已無立足之地,因此被移往香港墳場集中擺放,失去了昔日的氣勢,它們的歷史亦逐漸被人淡忘。
香港墳場一角有日本人墓地,那裏豎立了一座較小型的方尖形石碑,名為「萬靈塔」。此碑原本在掃桿埔墳場區,大正八年(1919年)由香港日本人慈善會建立,供僑民舉行慰靈儀式。1982年應港府要求移至香港墳場,現在每年春天,日本人俱樂部都會組織僑民到來拜祭。
天使長聖彌額爾
許多人或許未到過跑馬地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但對門樓的石刻對聯應不會陌生:「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表達了豁達的生死觀,令人反思生死,意味深長。
天主教會於1848年獲政府撥出這塊土地建立墳場,門樓頂端有一座栩栩如生的聖彌額爾雕像,它身穿戰士裝束,手持長矛刺殺惡龍,這是《聖經》有關天使長聖彌額爾(St Michael the Archangel)打敗魔龍(撒旦化身)的故事,墳場以這位天使長命名。到了1970年代,政府因徵用部分土地興建連接香港仔隧道的行車天橋,門樓後移至現在位置,牆壁已非原來面貌了,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在墳場中軸線末端屹立了一座古典建築,名為「聖彌額爾小堂」,1916年建成,屬墳場第二代聖堂,也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它有個圓拱頂,最高處加上頂塔,門廊兩旁以多利克柱裝飾,山牆上刻了拉丁文「PAX」,乃「平安」之意。
聖堂內的祭台緊貼牆壁,刻了「聖母哀子像」浮雕,上方有一句拉丁文,意謂「基督在此安息」。抬頭仰望穹頂,四面開了半圓形窗,鑲以彩色玻璃,與祭台兩旁的拱形長窗互相呼應,光線透入益顯宗教氣氛。
拜火教社群墓園
香港開埠不久有一班巴斯人(Parsee)由印度來港做生意,他們祖籍波斯,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徒)。他們長袖善舞,與殖民地政府關係良好,在1852年獲撥地建立私人墳場,6年後有第一位教徒下葬,至今共有200多人長眠於此。
巴斯墳場有兩個門口,其中一個保留了漂亮的門樓,另一個入口旁邊有兩塊分別刻了中英文的石匾,中文全文為「此園內係巴士國人所建,安葬本國之人,別人不得侵葬。建立於本國紀一千二百二十二年,耶穌一千八百五十二年。特啟」。
墓園內有三座1850年代的建築物,分別是祈禱殿、四方亭和園丁宿舍,均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祈禱殿以麻石建造,天花呈圓拱形,室內劃分兩室,其中一室有張石桌供放置遺體,讓祭司舉行安葬儀式。因屬私人墓園,並不開放。
其他少數族裔墳場
黃泥涌道近帝盛酒店(前麗都酒店)有座1870年建成的回教墳場,該處原有一座兩層高的清真寺,但1970年代港府徵地興建行車天橋,清真寺拆卸,當局撥出愛群道一幅土地給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重建清真寺,即今日樓高8層的愛羣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
黃泥涌道近養和醫院有間1953年建成的印度教廟,其背後山坡有座細小的印度人墳場,內有約60座墓碑,最早的為1888年。傳統的印度教徒死後採用火葬,骨灰撒落水中,這座墳場所葬的可能不是印度教徒,另外亦見到有錫克教徒和華人的名字。
走上山光道,在東蓮覺苑後面還有一座建於1855至1857年間的猶太人墳場。穿過閘門,在通道盡頭有座同年落成的小堂,用作舉行葬禮,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附近可見一座潺潺流動的噴水池,設計形式與香港墳場和巴斯墳場所見的相似,今天只有在古老墓園和少數地方才可一睹了。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