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寺的氣象

我爲何來到觀音山寺呢?因爲在揚州的最後幾天,我們住在瘦西湖附近的玄武飯店。房間的窗戶可以遠眺群山美景,我時而瞥見遠處山嶺上有一黃牆寺院,若隱若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終於在某個清晨獨自前往,以尋幽探秘。

承接前文:〈煙花三月 十里桃花──記2012年初春揚州之旅〉

每個地方都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例如揚州的瘦西湖。但平心而論,與杭州西湖相比,無論在位置、布局、景色、變化和文化内涵上,瘦西湖還是顯得瘦瘠些了。

令我印象深刻,回味至今的去處,反而是位於瘦西湖北邊,蜀崗頂峰的觀音山寺。我之所以不説景點,因為這裏真是個出家修行的好去處。在這裏,我看到了出家人的氣象。

地理位置和建築特色

觀音山坐落在揚州蜀崗的最高峰,其南側便是瘦西湖,東側是唐代城墻遺址。由於位於山頂,故此元代的建寺者隨山勢築殿,布局就與平地寺院不同,並不強調對稱。

故此山寺的特點之一就是曲折,從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山道蜿蜒而陡峭。而山上建築都不在同一中軸線上,當遊客正以為無路可走,但一繞過偏殿,登上台階,卻是別有洞天,呈現出另一番景致。

往觀音山寺的小路。
往觀音山寺的小路。

特點之二就是險峻,由於寺處山巔,以塊石壘基,建築皆氣宇軒昂,崇樓傑閣。從山下仰視,懸崖上危樓對峙,故此這裏的樹林叫「雲林」,池塘為「天池」,而此處的樓則為「摘星樓」。

觀音山寺的所見所聞

我為何來觀音山寺呢?因爲在揚州的最後幾天,我們住在瘦西湖附近的玄武飯店。房間的窗戶可以遠眺群山美景,我時而瞥見遠處山嶺上有一黃牆寺院,若隱若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終於在某個清晨獨自前往,以尋幽探秘。

山勢如此險峻,從山腳走到寺院,倒是費了好一番工夫。終於進入山門,一座座黃色的廟宇建築,映入眼簾。我在寺院中隨處遊覽,看到幾位中老年婦女正在不疾不徐地打掃衛生。

正在打掃的義工。
正在打掃的義工。

不知是否地勢較高之故,來訪遊客寥寥,相當清靜。因是之故,空氣似乎也特別冷冽,沁入肺腑,頓感清新愉悅。

步入中庭時,只見一位小和尚正在敲鐘,好幾位僧人從不同的房間裏走出,神情肅穆,右手舉着飯碗,向同一方向走去。

我舉起相機,開始拍照。此時突然聽到一把溫和的聲音在我身後響起,「現在是午飯時間,最好不要拍照。」我轉身一看,是一位容貌清癯的中年僧人,穿着與其他僧人不同。(後來得知他是本寺住持。)

我有些尷尬,馬上收好相機。他似乎看到了我的窘態,就微笑着說,「你吃了飯沒有?如果沒有,可以去飯堂一起吃。」然後指着一個方向,告知我飯堂的位置。

我走下一段石梯,來到一個偌大的飯堂。這裏陳設簡單,但相當整潔,裏面已有了20多位不同年齡的俗家人,有的在排隊取飯菜,有的已開始進食。

整個過程中,大家都相當安靜,專注進食,沒有什麼聲響。吃完後就自行洗刷,擺放整齊。我留意到每個人的碗裏,一粒米也沒有浪費。

這頓齋飯,也是我吃得最為專注,也最為難忘的一次。

出來後和一位年輕人聊天,得知他們都是這裏的義工。他是一名中學生,平時有空就會來此幫忙,他那憨厚靦腆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那些義工們的臉上,都洋溢着祥和的笑容,也令人心生歡喜。

不只是這裏的僧人,我從他們身上,也看到了如此美好的氣象。

菩薩坐相。
菩薩坐相。

氣象今何在?

中醫學的診斷方式是望聞問切,其中以望為首,即所謂的「望而知之爲之神」。這是因爲體内狀態,會透過神色和姿態而呈現在外。有經驗的醫生就能夠透過望診,大致上掌握對方的體質偏向和病邪性質。

這也源自中國文化的氣象之説,氣是内在本質,象則是外在顯現。孟子早已提出浩然之氣,道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精神氣度。後來氣象說從道德論演化到美學範疇,予以評論文章詩詞之層次高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尤其着重,且有深入論述。

故此,物件有其氣象,文字有其氣象,那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該有屬於自己應有之氣象。如以工作性質作爲劃分,那麼教授就該有教授的氣象,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氣象,醫生有醫生的氣象……如以人生境界劃分,則更是如此。

簡單的說,就是内涵充實,知行合一,而形之於外。反過來說,如果内涵貧瘠,知行不一,那種是偏離了本象,屬於「劣象」或「假象」,最終很可能導致個人或整體的「亂象」。

觀音山的僧人,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出家人的氣象,如此的認真、嚴謹、溫和,簡樸,以及最爲重要的虔誠。如此也影響到那些義工的精神面貌,如此的祥和。

我在廈門的南普陀寺也見過如斯氣象,僧人面容上的虔誠和專注,令人難忘。

當然,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還是大得令人無語。歷史學家葛兆光去到名山大刹拜訪,不少住持會以官職級別來自我介紹,例如「我是處級的」,「我是省廳級的」;文物專家馬未都先生也有如斯體驗,青年和尚陪同之時,心不在焉,不時拿着手機查看。馬先生一瞥,原來是股市行情。

由此我不禁想起廣州光孝寺旁的那間齋鋪,裝修清雅,齋菜惹味,時而有信衆一臉崇拜地陪同僧人進餐。齋菜油水甚豐,和尚們滿面油光,大快朵頤,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情景,在物質豐富的香港,似乎也不難看見;有關佛門的諸般新聞,也是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如此情景,肯定不是好氣象。

在此信徒或大衆也許要負上某些責任。責任在於我們的關注點究竟爲何?是外在的袈裟和名銜,還是内在的修養與作爲?

要知道,有的人,是披上袈裟事更煩;有的人,是披上袈裟,人生事業的另一開端從此展開;更有的人,袈裟是他們的財權之道,更可直上青雲,榮登寶殿。

面對這些千奇百怪之亂象,我們都需要聼其言,觀其行,以及充實自我,增廣見識,如此才能察知對方氣象之高低,作出合理判斷,以分辨清濁。

對於宗教界人士,社會上本就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準則,門檻不能如此之低。因爲,他們在本質上都該是脫離俗世之人,都該具有應有的操守和氣象。

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高。

觀音山之行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這些年,每當看到有關宗教界的奇聞異事,或者某些宗教人士變幻著不同方式,經營着俗世事業,甚至俗世人以宗教之幌子,作諸般事業,我就想起揚州觀音山上的僧人和那些義工們。

觀音山上,玉蘭花開。
觀音山上,玉蘭花開。

揚州之旅 3-2

延伸閱讀:〈鹽商大宅吃早點──兼談江澤民的先見之明〉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