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有畫出售》,列昂勒布拉默(1596-1674),黑墨水毛筆,高20cm,寬16cm,荷蘭萊頓大學印刷品博物館。Paintings for Sale, Leonaert Bramer, Prentenkabinet der Rijksuniversiteit Leiden.主題多樣 反映生活 愛國自豪
(圖三)《殷勤的對話》,又名《父母的訓誡》,傑拉德特博爾奇,1654-1655,帆布油畫,高71.4cm,寬62.1cm,柏林歷代大師畫廊。The Gallant Conversation (or The Parental Admonition), Gerard Ter Borch, Gemldegalerie Berlin.
好像博爾奇(Gerard Ter Borch, 1617-1681)的《殷勤的對話》(The Gallant Conversation)一畫,應該極受歡迎,多個版本散見全球各大博物館。 有說是父母教訓女兒,有說是妓女、鴇母與嫖客在討價還價。直到20世紀後期,德國柏林歷代大師畫廊修復此畫,發現男子手中其實拿着一塊銀元,由此確認為後者。
萊斯特(Judith Leyster, 1609-1660)是當時兩位有名女畫家之一,她的《男子利誘女子》(Man Offering Money to a Woman)中,中年男子意圖非常明顯,但年輕女子不搭理男子,勤勞工作自給自足的決心也很清晰。這可能就是男女畫家面對同一題材的分別。
(圖四)《男子利誘女子》,朱迪思萊斯特,1631,帆布油畫,高30.9cm,寬24.2cm,荷蘭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館。Man Offering Money to a Woman (The Proposition), Judith Leyster, Mauritshuis, The Hague.也有好像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 1626-1679)的群體畫,人物心理細緻寫實,色彩豐富,充滿幽默感,觀者充分感受到,當時荷蘭家庭豐裕歡快的節日氣氛(《聖尼古拉斯節的盛宴》)。而他的《謹防奢華》(Beware of Luxury)就警醒觀者不要過度縱慾。
最著名的市民警衛隊群像一定是倫勃朗的《夜巡》(Night Watch),本欄6月26日會專題介紹此畫。這裏介紹另一位人像畫家赫爾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 1613-1670)。1648年,西荷兩方簽訂《明斯特合約》(Peace of Münster),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為主權國,荷蘭舉國歡騰。阿姆斯特丹市民警衛隊特繪群像為紀念。此畫成功樹立赫爾斯特人像畫的名聲,因其畫風平易近人,在世時比倫勃朗更受權貴歡迎。
(圖八)《阿姆斯特丹民兵團慶祝簽訂明斯特合約之宴》,赫爾斯特,1648,帆布油畫,高232cm,寬547cm,荷蘭國立博物館。Banquet of the Amsterdam Civic Guard in Celebration of the Peace of Mnster, 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 Rijksmuseum.
(圖十)《石欄上的陶瓶花卉與水果》,蕾切爾勒伊斯,1700,帆布油畫,高99cm,寬83cm,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Flowers in a terracotta vase with fruit on a stone balustrade, Rachel Ruysch,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UK.風格多樣 畫派林立
荷蘭黃金時代,不單開創了多種新題材,還發展出好幾種不同風格的畫派。同一畫派聚居互相學習,如「烏德勒支·卡拉瓦喬派」(the Utrecht Caravaggists)、「萊頓精緻畫派」(the Leiden fijnschilders)、「台夫特畫派」(the School of Delft)與「荷蘭古典畫派」(Dutch classicism)四種不同風格。因畫派太多,沒有一派特別壯大,故每一派亦都是「小畫派」。
(圖11)《拿着酒杯的快樂小提琴手》,格雷特范洪特霍斯特,1624,帆布油畫,高83cm,寬68cm,馬德里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e Happy Violinist with a Glass of Wine, Gerard van Honthorst, 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Madrid.
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 1629-84)與維梅爾同期,擅描繪主婦與孩子家居生活(圖13),室內與室外的光影對比;對建築物的幾何圖案如格子地板,牆磚、拱門,窗戶與傢俬的線條形狀等非常着迷。
(圖13)《台夫特一家屋子的庭院》,彼得德霍赫,1658,帆布油畫,高73.5cm,寬60cm,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Courtyard of a House of Delft, Pieter de Hooch,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天高雲遠:最能代表「荷蘭古典畫派」的應該是風景畫大師勒伊斯達爾(Jacob Isaakszoon van Ruisdael, 1629-1682)的後期作品,喜以一座孤獨的建築或大樹對比漫天雲朵,天高平野闊,雲湧靜水流。光暗虛實,動靜並存,大片的天空與變幻的雲霞。許多畫幅不大卻恢宏大氣,充滿古典氣息,像一首首拔高攀越的史詩,可說是百多年後「壯美」(sublime)繪畫風格,與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Romanticism)風景畫的先驅。許多雲彩畫的非常美(圖14)[6]。
其徒梅因德·霍貝瑪(Meindert Hobbema)1689年繪畫的《在米德哈尼斯的大道》(The Avenue at Middelharnis)之獨特構圖亦令人驚艷,甚至被譽為荷蘭黃金時期的最佳風景畫。
(圖14)《遠望哈林──前有麻布漂白場》,雅各布范勒伊斯達爾,1665,帆布油畫,高62.2cm,寬55.2cm,蘇黎世美術館。View of Haarlem with Bleaching Fields, Jacob van Ruisdael, Kunsthaus Zrich.(圖15)《在米德哈尼斯的大道》,梅因德霍貝瑪,1689,帆布油畫,高103.5cm,寬141cm,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Avenue at Middelharnis,Meindert Hobbema,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更專注靜物,看着他的瓶瓶罐罐,所有世俗的聲音好像悄然隱退,濾得一心安寧,有靜思之效。而勒伊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的風景畫對後世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如英國的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法國的巴比桑畫派(Barbizon School)與美國哈德遜河派(Hudson River School)皆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