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第5輪疫情、Omicron變種新冠肺炎病毒在香港迅速蔓延。截至周二(3月1日),檢測確認的陽性個案已增至超過20萬宗,累計死亡個案達841例,病例增長的速度已遠超醫療機構及隔離設施的承受能力,專家亦相信實際感染數字遠比官方的確診數字要高,未來數周確診及死亡數字將會持續上升,全民檢測看來勢在必行。
醫學理據證明大減死亡數字
醫學界早已有封城的呼聲,香港大學醫學院在其2月21日更新的疫情預測報告中指出,若無封城措施,在3月7日本港新增病例將達181097例,至本輪疫情完全結束有將近460萬人感染,約4520人死亡。若實施封城措施至少兩個月,直至新增感染病例基本為0,本輪疫情將導致只約20萬人感染,120人死亡。若實施封城措施僅一個月,解封時感染病例仍然較多,疫情亦將死灰復燃。
市民當然對封城存有意見,因封城除了嚴重影響生活,也對市民工作及整體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坊間一直有各行各業零碎的經濟損失估計,如餐飲業從業員協會早前就指出,自1月初開始的晚間禁堂食,令業界損失至少40億元(港元,下同)的收入。
有鑑於醫療專家已對疫情及不同抗疫措施如何影響公共健康有詳盡分析,筆者在此希望對醫療專家建議的封城策略對香港經濟帶來的損失,粗略的算算賬。先旨聲明,筆者的目的並非是為政府或業界提出支持或反對封城的理據,而是純粹提供一些坊間一直欠缺比較有系統性的經濟分析,以作參考。
筆者先會初步推算在封城與不封城的情況下,香港宏觀經濟及主要行業的損失,然後再從居民健康,包括精神健康及損失活動自由的不便作討論。
根據以往疫情推算損失金額
要預測封城與否對香港經濟所帶來的損失,首先我們須計算各行業在疫情期間在不同防疫措施下的表現。假設2020年每季度各行業的增加值,在沒有疫情及相關應對措施下的潛在增長率,是2012年至2018年的平均增長率。例如,根據香港政府分行業公布的本地生產總值,住宿和餐飲業的增加值從2012年第3季度約190億元增加至2018年第3季度約211億元(以2019年環比物量計算),意味着第3季度增加值的潛在按年平均增長率為1.8%。
筆者以2018年為基準(避免2019年經濟波動對基數的影響),計算了2020年各行業的實際增長率。例如住宿和餐飲業2020年第3季度的增加值跌至約97億元,亦即按年下跌32.4%。最後為各行業計算因疫情影響以偏離潛在增長率有多遠。
如住宿和餐飲業在2020年第3季度實際增長率,較1.8%的潛在增長率,實共下跌34.2%。筆者以同樣的方法,計算了不同行業在2020年各季度的(負)增長率,數字由負36.2%(批發及零售業)到負0.7%(資訊及通訊)不等。
但要推算封城對各行業的影響有多大?這要視乎每個行業對人流的依賴及活動有多大程度能被技術(如視像會議)替代。筆者根據谷歌人員流動性指標(Google Mobility Indicators),對香港居民在6類場所(包括零售與娛樂場所、雜貨店與藥店、公園、交通中轉站、工作場所和居所)的活動頻率作基礎以推算封城下各行業收入的下跌程度。
其中,工作場所、零售和娛樂活動場所,及交通中轉站的人員流動性指標,在本港的第1輪、第3輪及第5輪疫情及相應防疫措施中,均下跌30%或以上,並持續約一個月,與依賴人流的行業如住宿和餐飲業跌幅接近。
筆者假設香港要是封城,工作場所、零售和娛樂活動場所,及交通中轉站的人員流動性指標將下跌90%,亦即大概是現在及以往防疫措施人員流動指數下跌的3倍。筆者亦大膽估計所有行業,除住宿和餐飲業外,將以它們在2020年第1及第3季的按年平均下跌率的3倍下調。
對於住宿和餐飲業,我們假設封城導致堂食生意完全損失,但外賣送餐能夠替代一小部分餐飲業務。根據香港政府統計,食肆總收入由2019年的1124.5億元降至2020年的793.4億元。根據Statista網站提供的香港線上快遞餐飲收入,線上快遞餐飲收入由2019年的47.9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60.1億元。
若線上收入佔食肆總收入的比例沒有在2020年增長,2020年食肆總收入或僅為767.1億元,則代表線上快遞餐飲大約減少了7.4%餐飲業的收入損失。由於2020年防疫措施僅禁止晚飯堂食,筆者假設封城期間每日兩餐依靠外送,線上快遞餐飲能夠替代約14%的食肆生意額,住宿和餐飲業的損失約為86%。
倘現報復消費有望減低衝擊
根據筆者推算,除了農業、漁業、採礦和採石業以及郵政和快遞服務業,所有行業都會因封城遭受損失。若封城一個月,以2022年1季度為基數計算,預計經濟損失合計1080.5億元,佔香港2021年GDP約3.78%。若封城兩個月,第2個月以2022年2季度為基數計算,預計經濟損失合計2111.6億元,佔香港2021年GDP約7.38%。
如果接下來的兩個月香港政府繼續採取目前的社交限制措施,不實行封城,除住宿與餐飲業外的各行業經濟損失約為封城的三分之一,住宿與餐飲業的損失約為封城的二分之一(因還有午市堂食),共計738.8億元,佔香港2021年GDP約2.58%。
以上推算沒有考慮多方面因素:
第一,我們暫時忽略了各行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係,若考慮到這一關係,損失恐會更大。
第二,我們假設各行業之間的相互替代彈性不變(如超級市因疫情嚴重時收入的增加率)。
第三,我們假設人員流動性指數的下降和行業增加值損失存在線性關係,估算封城下各行業增加值的下降率是已往抗疫措施的下調率的3倍。
第四,特區政府應會增加支出以支援封城下一系列的投資及臨時工作人員的聘請。
第五,我們也很難估計在疫情繼續惡化下,市民會有多大程度減少活動及消費。
所以我們對各個情況的推算都存在不少誤差,很難判斷是高估還是低估了經濟損失;再加上要是封城後本港疫情真的能做到「清零」,往後很可能出現所謂的「報復式消費」,令全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不至於下跌如上述那樣大。
應考慮精神健康及人身自由
但除了經濟情況及市民身體健康外,封城措施下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及人身自由損失也應在考慮之列。暫且用娛樂服務和表演藝術行業的增加值以及人身自由的損失來估算。根據2021年10月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2019年表演藝術領域和娛樂服務領域的增加值分別為12億元和23億元。
封城一個月帶來的相應損失約為34億/12=2.8億元,若封城兩個月則約5.7億元。對於人身自由的損失,可參考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於2021年5月20日公布的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的賠償金標準,每日373.1元人民幣(約450港元)。封城一個月,人身自由的損失估計為450元乘30日乘750萬人口,即1012.5億元。封城兩個月則為2025億港元。
筆者以上的估算只着重封城與否對經濟的影響,但長遠而言,香港亦須顧及本港人才因抗疫措施及訊息不穩定下而流失的可能性。不同本地及國際大機構都傳出高級人員離港的消息。據彭博報道,證監會2021年有12%員工離職,包括25%初級專業人才,港交所去年員工離職也創近年新高,投資銀行如摩根大通及花旗銀行、國際酒店如文華、酒商如PernodRicard,都傳出國內外高層離港的消息,情況值得有關當局關注。
總括而言,本文在不封城、封城一個月和封城兩個月這3種情形下推算香港經濟損失將分別為2021年GDP的2.58%、3.78%與7.38%。但如何給生命、身體及精神健康、以及人身自由估價及作比較,從來都是充滿爭議的話題。筆者僅在此提供一種估計方法,嘗試把經濟放回抗疫政策討論中的一環,以供公眾參考。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