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素養的探究──由常理認知到實地考察

在眾學者眼裏,品格素養已成為今天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課題,而其特質卻沒有一套特定的標準和定律的。

筆者曾於去年度在本網教育版寫過一篇有關評論品格素養問題的探討文章,內文曾質疑現今青少年人的品格素養呈現很多問題,甚至有每況愈下的趨勢,當中曾援引地方以至國際新聞造假的例子,再而引述某些國家領導人的「小丑」風範和丟人現眼的表現,真的令人懷疑他們是如何成長的?是我們做教育的沒有好好教育他們,還是家庭或政府的整體公民教育政策出現了問題?

其實青少年人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是與其周遭環境所帶來的因素影響着,例如該位個人的成長經歷、身心健康狀況;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和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學校教育、師生關係與同儕影響;居住環境,以至電子媒體、大眾傳播媒介、社會與世界潮流,和政治大環境等,都塑造了某人成長後的個人品格和道德素養。今天的成人世界道德污染嚴重,社會以至世界都充滿荒謬偽善的事例,以致年輕人有樣學樣,一方面羨慕別人富有,另一方面卻用旁門左道賺快錢然後再在人們面前炫耀(註1)!是非對錯不分,歪理變成道理……如此種種,十分值得所有為政者、教育界、社福界與政界的同工們認真關注!因為若我們不及早發現及界定問題,又不加以適時、適切的教育或干預,時間久了,情況一定一發不可收拾。

若問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培養一個人的品德最為重要,因為德行中有所謂「百行以孝為先」,孔子更主張一個人必須先「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他亦強調一個君子更需「克己復禮為仁」。另據悉春秋時代管仲亦曾提倡「四維:禮、義、廉、恥」,而宋代則提出「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作為倡導,目的也在於宣述塑造一個人的品德的重要性。至於西方學者的教育理論則着重個人主義,早期的思想更提倡自由開放,但因人民過於自由開放卻引發人與人的爭拗與及國與國的戰爭和動亂,所以最後亦認為品格教育的重要,那是要教導學生人類基本價值(包括誠實、友善、慷慨、勇氣等)的活動,其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道德責任,能自我管理的公民。

近年有澳洲的教育專家(註2)認為一個良好社會公民必須具備以下的德行:廉正、誠實、忠心、尊重、有責任感、謙信、公平、具同理心、寬恕、真誠、勇敢、慷慨、堅毅、待人有禮、和善、有愛心、樂觀、可靠、自覺性、自律等。而該24個品格強項亦成為今天許多香港學校,在推動正向教育的參考依據。

也有研究品格教育的專家(註3),綜合了不同學者研究的論著,總結了一共108個特質,當中有些特質是大同小異,但無可如何,在眾學者眼裏,品格素養已成為今天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課題,而其特質卻沒有一套特定的標準和定律的。

不過,筆者為了好奇,也想從學生的角度去看,究竟一個小學生,他/她會怎樣評估:

  1. 一位在他們心目中好校長,必須要具備什麼品格素養?
  2. 一個良好公民需擁有什麼素養特質?

所以趁着「校長真情對話」時間,直接和學生傾談,同時聽取和收集他們的意見。

由於這是一個非嚴謹性的學術研究,所以筆者只綜合了5、6年級學生(註4)意見,得出以下資料作參考。首先,關於學生心目中好校長的素養特質(於2017-18年度進行調查),最多人揀選的最高五項排名如下:

  1. 仁慈和善(84%)
  2. 愛親近人(72%)
  3. 關心學生和老師(71.4%)
  4. 公平(66%)
  5. 公正(58.3%)

其他如善於聆聽、以身作則、做事負責、能幹、能管理得學校井井有條等都有約40%或以上的學生選擇。由於上述數據分析純屬筆者作為校長的個人自我完善依據,但亦樂見,原來在學生心目當中,一個校長是否對人和善?是否親民?關心師生與否?能否展示公平、公正等?原來是這麼重要的!

至於2018-19所進行的另一個有關良好公民需擁有什麼素養特質的調查(註5),被訪學生133人當中,每人最高可選5項並把他/她們認為最需要的品格素養排序,其統計結果分析如下:

有趣的發現是,雖然選項共24個,但筆者嘗試分別數算第1個排序、第1-3和第1-5的排序,結果發現若只計算第一個選擇的排序,當中只有「誠實」、「公平」和「尊重」三個選項排序得分較高達雙位數字,分別排名40、21和13。不過若只計算第1-3和1-5個的選擇排序,筆者發現最高得分排名的十個品格素養特質,竟然完全一樣,數字詳見下表:

綜合學生意見,一個良好公民的首要素養特質,必須要有誠實、公平、尊重、善良、自律和盡責,其次是要有愛心、樂觀、勇敢和有禮。基本上,從筆者學校學生所揀選的品格素養特質,和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所推崇的公民價值要素相若,次序雖不同,重點卻一樣。

根據正向教育心理學學者楊書誠教授(註6)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中所述,他認為今天在學術界所討論的「品格教育」的研究尚未成熟,特別是在香港,過去發展最早談論品格教育的國家,先是英國,然後是美國,但從他搜尋全世界的相關研究當中,能在高素質的學術論文期刊登錄的只得約80多篇,但香港類似的研究卻欠奉。更遑論可以尋找一套適用於任何學校的樣本式課程或教材!

為了要進一步認識有關香港在校實施品格教育的現況和探討學校可如何有效推行品格教育,和富慈善基金特別委託兩組不同的研究隊伍,其中一組(註7)用採訪城中名人及教育現場的重要持分者,從多間學校的經驗分享中總結經驗;而另一組則由筆者及一眾前教育學院講師、教授所組成的研究隊伍,用實地考察的混合研究模式去探討實際品格教育推行現況,期望從現場搜證中看到品格教育在實際學校推行情況,包括尋找成功經驗或當中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並綜合其他觀察項目所得,以研究實證去總結經驗,最終能反饋教育現場。

註1:2018年12月15日,深水埗下午約2時50分,有人從高處拋錢落街,引起群眾瘋搶。派錢疑由炒比特幣炫富引起爭議的「幣少」策劃,報道詳見: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

註2:例如Peterson and Seligman(2004) 所撰寫的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一書建議有24個品格素養。

註3:Berkowitz, M. W., & Bier, M. C. (2007). What wor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aracter Education, 5(1), 29–48.

註4:每級各約150人,共300學生;該項調查分別於2017-18和2018-19兩個年度進行,校長與學生真情對話後,由學生自行填寫。

註5:採用Peterson and Seligman(2004)的24個品格素養作為評估依據。

註6:楊書誠是和富品格素養研究小組的榮譽顧問(Professor Alexander Yeung,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for Positive Psychology & Education, ACU, is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expert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註7:由戴希立校長帶領,成員主要是一批經驗豐富的資深校長和研究員。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