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書展活動「閱讀 : 傳统與未來的爭持」發言全文,承上篇〈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
學校重視傳統閱讀
區翰霖: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我們學校的原則,也希望大家能應用在家裏。
第一點是讓閱讀存在於學校。校長把原有圖書館擴建,改為學習中心,環境很舒適,空間很寬敞,藏書量很高,為何如此?我們是自負盈虧的,但校長看重閱讀,這就給老師、家長和學生很清楚的信息:閱讀很重要,我們很重視。我們放很多書出來,讓學生隨時可以拿到書。學習中心不只藏書很多,環境也很舒適。課室也放了很多書,學生早上回來或閒餘時間,可以隨時看,英文科會安排不同程度書籍,讓小朋友按自己能力選擇。
同時,全校設置 Wifi;學生想網上閱讀,何時也可以。課堂研究也是如此,但紙本書肯定最方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也會使用網上平台做研究。圖書擺放出來,肯定有優勝之處。課室如果只放電子書的話,很沒趣。紙本書有不同大小、顏色,小朋友會較喜歡,開心很多。在家中如何應用這個原則?就是多買書。我明白大家居住空間不一,有些兩用沙發椅會有抽屜,可以放圖書,又或者定一個位置做閱讀角,小朋友也會很享受。
閱讀配合學習
第二個原則是用閱讀配合學習,先決條件是主題式學習,如先訂立一個「rainforest」的主題,然後才引入圖書。我們也有很多策略給小朋友,如推薦書、指定書、自選書。閱讀目標很清楚,不用多講,我們也會請家長配合去借相關的圖書。學校藏書量有限,網上會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去圖書館借書。
此外,上網能幫助小孩鞏固學習。例如小朋友學習了動詞,回家後可以上網做練習。剛才孫女士提到網上隨時會有些不良視窗跳出來,學校也有處理這個問題。這是學校的平台,上載指定閱讀,小朋友不需要花很多時間瀏覽,以網上學習配合課堂。
在家可以怎樣做呢?其實生活就是學習,小朋友好奇心大,會問很多問題,看見毛毛蟲便會問為何它會爬來爬去,長大後會如何?家長可以拿一本書和他一起探究,這樣學校配合學習,家庭配合生活。
紙本書有助孩子培養閱讀習慣
還有就是建立閱讀氛圍。學校有圖書推介,如介紹給家長、老師介紹給同學、同學介紹給同學,網上閱讀是我們訂立給學生做的,都是健康益智的活動。亦有其他做法,如爸媽講故事、作家來學校講故事、哥哥姐姐跟低年級同學一起閱讀,整個閱讀氛圍很強。校長很喜歡用書做禮物,讓小朋友覺得書是一種獎勵,家長也可以這樣做。紙本書在這方面很有效,小朋友收到書會很興奮。家人如何培養這種氛圍?如外出時,除了帶玩具和平板電腦,也可以考慮帶一本書去打發時間。有一點值得注意,部分家長會長時間用電子渠道閱讀,我建議多用紙本書。小朋友看見你經常拿着電子產品,不知你是玩遊戲或是做其他事,拿紙本書他會知道你閱讀。家長會說,經常使用電子儀器對眼睛不好,但同時又樹立壞榜樣——雖然你只是看很正經的東西,也會解釋說爸媽是大人,但小朋友或者會回說我也想快點長大,而非想要快點閱讀。用書作禮物和帶小朋友去書店感受氣氛,是很好的方法。
此外,學校也會多方面支援閱讀,按學生能力訓練閱讀能力,請來家長輔助。學校有個軟件,會一邊出字一邊發音,對英語能力不強的同學幫助很大,讓同學可以跟着發音讀,亦附有解釋,這會幫助小朋友學習閱讀。
親子閱讀時間很重要,有助小朋友提升想像力,因為彼此會溝通,這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另外,要建立定時閱讀的習慣,最好全家有一個安靜閱讀時間,減少玩電玩或看電視。閱讀環境一定要舒適,令他覺得和書感覺很接近、很舒服、很喜歡。學校盡量為小朋友營造這種環境,雖然香港地少,但也盡量協助營造美好的閱讀環境。
「小朋友看見你經常拿着電子產品,不知你是玩遊戲或是做其他事,拿紙本書他會知道你閱讀。」──區翰霖(救恩學校小學部助理校長)
孫慧玲:聽了以後,很想把小孩送往救恩中學:除了重視閱讀,也會減少功課。這很重要,不用日做夜做。如果小朋友成績好但健康或性格不好,又有什麼用呢?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性格決定命運。有人生經驗都會知道,成績不代表一切。「叻」又如何,最怕「叻出禍」。為何推廣語文能力,研究閱讀方式,因為語文能力好,無往而不利,不論讀什麼科目、從事什麼工作,人生的路會少一點崎嶇。如果小時候未能建立語文能力,到時又罵他為何不爭取好成績,小孩子就很無辜。台上的講者已發表看法,其他人士會有什麼意見呢?我今天請來兩位嘉賓,第一位是優質圖書館網絡會長,有請呂志剛先生。
呂志剛:感謝孫會長邀請我回應,讓我可以集中聽三位嘉賓的發言,思考「閱讀:傳統與未來的爭持」。如果看題目猜內容,主題似乎是:到底傳統閱讀與電子閱讀拉鋸,如何你死我亡?可是今天再思考「爭持」二字,發現以上各位嘉賓都能好好面對這轉變。你看我手上拿着一本手寫筆記,便知道我是傳統的人。可能等一下小朋友便會從電子角度分享。
文生剛才抽問了一些趨勢。我常常覺得傳統閱讀很重要,電子閱讀肯定對像文生這個年紀的朋友都抗拒,尤其知道文生做了那麼多年傳統傳媒。當然我認識《灼見名家》。我那天看見他,都跟他說《灼見名家》的宣傳很厲害,瀏覽什麼網站也會有廣告跳出,不知是否因為它追蹤我的閱讀習慣。現在電子追蹤的技術無所不至。從剛才所說的趨勢可以看到一些現象,文生談到我們不可以死抱傳統閱讀不放手,亦不可以抗拒電子閱讀潮流。他本身已從傳統媒體走向網上媒體。
傳統閱讀意義重大
其實閱讀模式的改變由來已久,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電影,其實由偉大的小說改編。在美國,小說作家夢寐以求的不是小說暢銷,而是被荷里活改編成電影。有時我們看了電影,便以為看了小說。《狼圖騰》早幾年很有名,很多名人均發表深度看法,我看完電影後了解到它內裏的角度,但電影所表達的只是小說一部分。傳統閱讀有多重意義。尤其我們涉獵戲劇多年,單靠三言兩語便能把事情說清楚的話,便不需寫劇本、小說。偉大作品肯定容許多重演繹。
有時候上網,會有不同東西彈出來吸引你注意力。亦有許多看似很有系統、很有哲理的文章,看了很多,但一篇篇之間未必完全一致,甚至矛盾很多,我們不會刻意拿出來研究、比拼或分析。我會說這是碎片式閱讀,沒有深究的態度,不像讀傳統書籍般記下重點作對比。如梁校長所言,我們很喜歡書,讀書年代的書愈古老愈不捨得丟棄,因為它們和我們一起成長。我們子女的作品、成長有關的東西,也會用一、兩個箱裝好,讓他長大後能回顧成長歷程。書籍也一樣。最近在書展看見天地圖書的攤位出了《徐訏卷》,他是我讀書時的系主任,我立刻買了,因為是成長時候知識的印記,會回想很多那個年代如何看這世界,如何思考、探索。我同意梁校長所說傳統閱讀較少干擾,比較專注,和碎片式閱讀是兩回事。
「單靠三言兩語便能把事情說清楚的話,便不需寫劇本、小說。偉大作品肯定容許多重演繹。」──呂志剛先生(優質圖書館網絡創會會長)
10年前我去日本旅行,買了一本有關盧溝橋事件的書,演繹士兵失蹤、救回士兵,從而掀起戰爭,保衛自己軍隊。我不懂日文,但它是連環圖,之後一直保存這本書。書籍很有個性,電子閱讀即使正確、有深度,甚至《灼見名家》那樣的資料都好,即使懂得如何搜索回來,但這是不實在的,關掉電腦後,不知用什麼方法找回重點詞,也不肯定能找回原文。太太未必認同我儲書,她說我的書非常古老,問為何不丟棄,又放在一旁。我們也會不夠地方放書。
傳統、電子閱讀並存
區助理校長也說到,我們要接受傳統、電子閱讀兩者並存。電子閱讀能提供廣闊的查詢平台,有很多有趣圖像的對比和最新資訊。例如喝咖啡對身體健康嗎?歷來看法很多。多做運動可以修腹嗎?我也在嘗試。有些要實踐,有些要研究。如區助理校長所言,在學校以傳統方式,輔以新媒體。我當過圖書館主任很多年,所以我的網絡叫優質圖書館網絡,即把優質的圖書館放在一起,形成人際間的網絡,大家互勵互勉。透過閱讀提升自己,並不只在於網上平台。
電子書也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當全級學生都要看《傾城之戀》,以前圖書館存貨只有七至八本,很少買200多本讓全級一起看。第二,電子書可以度身訂造;某月某書可以開放版權,租給學校。商界能夠配合,就看教育界和家長如何運用。我對區校長說親子閱讀、說故事很重要,有很深印象。我的孩子小時候常常有個印象,就是說他雖然不懂字,但書中有很多故事。長大以後自己再看,覺得情節很豐富。起碼對我來說很豐富,不知道新一代又如何看呢?
碎片閱讀影響理解
孫慧玲:剛才呂先生提到一點很重要,就是電子閱讀流於碎片式閱讀,我體會特別深。在港大教書時,學生交功課真的是碎片式,四處複製資料便當完成功課,一眼便能看到。我不反對這個做法,但一定要先有深厚的語文功力。第一要理解所有碎片有同一主題,第二要能夠駕。每一碎片的語文表達,都是不同的,有白話,有文言,即使內地過來的尖子,也拿不到高分,就是因為太多「練精學懶」的技巧。剛才也提到親子閱讀,潮流又有新的一浪。我剛當了婆婆,便推動祖孫閱讀,因為現在的父母太忙,太晚回家,回家又太累,所以公公婆婆爺爺嫲嫲要站起來。我們不用上班,日間精力充沛,晚上仍然龍精虎猛。
我們在座嘉賓都有不同意見,多傾向傳統為主,電子為副,不如現在聽聽年輕人的意見。
李雪穎:想說說我對電子閱讀的看法。我認為電子閱讀質素比較參差。網絡世界有很多網站和媒體,發表不同文章,當中有很多錯別字和錯誤知識。有時某篇文章說吃某種食物對身體好,下一篇文章又說對身體有害。傳統閱讀有很多人把關,知識應該正確。
然而,電子閱讀對我來說有魅力很大,一來比較便宜,也有很多免費,二來很省位置,一部電話便能存放幾百本書。
電子閱讀能讀到許多消閑書籍,比實體書有創意。畢竟作者比較多,讀者可以提供意見或想法,讓作者改進情節。傳統書無法即時與讀者交流,書類也較受局限,因為出版社要考慮會否賺錢,長篇書籍較難出版。我也發現傳統閱讀較適合學習。電子閱讀會只看重點詞,知識也難牢記。紙張閱讀比較專注,速度也較快,所以我休息時會看電子書籍,學習時則傾向看傳統書籍。
「在港大教書時,學生交功課真的是碎片式,四處複製資料便當完成功課,一眼便能看到。我不反對這個做法,但一定要先有深厚的語文功力。」──孫慧玲女士(香港親子閱讀書會副會長)
孫慧玲:總結來說,在螢幕上閱讀,心理上的消耗比紙本閱讀要多。除了一路維持手部捲動外,眼睛也會有負荷。最近幾位朋友的眼晴也出現黃斑病變,其中一位就是跟太太到芬蘭做研究,每天利用電腦搜尋資料,從早到晚,回港後便出現黃斑病變。
看紙本書較易在腦內建立「心智地圖」,把內容聯繫起來。電子閱讀無法建立心智地圖,會影響理解。科技產品如何改變我們閱讀方式?就是長篇的文章無法好好掌握,知識流於零碎、片面,看完不知看了什麼。特別是小孩子,腦功能的建立最重要。若不能運用紙本閱讀,建立運動的協調、視覺、理解力、記憶力,語文能力就未能好好培養。
印第安納大學教授 Karin H. James 指出,五歲小孩子用手練習寫字時,大腦有關閱讀的部分會活躍起來。亦有腦神經外科專家說,小孩子閱讀書本時,腦部某些地方會有特別反應。有關建構文本的心智地圖,也有一個研究指出,打開一本書有八個角落,想找資料時大概會記得在哪個位置,這就是心智地圖。這證明紙本閱讀的對大腦活動的功能超乎想像。
最後有關電子閱讀的思考,就是 iPad2出產時,要想如何處置 iPad,棄置的 iPad 會放在哪裏。電子廢物的毒素會否鑽進泥土,用這些泥土種植的農作品,最終會否吃進我們的肚子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