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產業單一化的成功之路

在台回港後當了小學教師,每年都會教小五及小六兩級,學生作升學選擇時我都會加一把嘴,游說他們考慮把工業教育放前列位置,那幾年有不少學生因為信任我的推介,進了九龍工業中學。

我經常想國家最需要的是有生產力的人才,而衣食住行乃國民所需,我較重視的科系是農業、畜牧、礦產、工程、科技、製造、建築和運輸,我經常勸學生不要只把目標放在純學術的研究,職業導向的教育也同等重要。
我腦海中經常浮現一個不是十分成熟的想法,就是在澳門做老師的當推行職業教育及品德教育,遇上一些場景時,實有些難以啟齒。我指的是澳門經濟相當倚靠博彩業,當然我們可以把賭業與旅遊一起包裝,但賭場斷不會掛起「賭博可令人傾家蕩產」的標語吧。在學生的角度,他們長大找工作時,可以選擇的種類,相對而言也不是很多。很多人說香港與澳門從歷史與發展看似是難兄難弟,香港的情況又怎樣?
 

台灣兩年  大開眼界

 
我高中畢業後考不進香港的大學,曾去台灣讀了兩年書,然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大學畢業便回港工作。我雖然在學歷上好像浪費了兩年的光陰,但那兩年也令我眼界大開。首先是較深入接觸孫中山先生的治國理想,其次是當時大學生必修的「軍事攻略」,雖然內容大部分都模糊了,但相信仍有些浮光掠影在腦海中。有一位從德國回來的博士在校內教微積分,很喜歡談德國見聞,記憶中他十分讚賞德國人對大學教育的觀點,就是理論性與實用性並重。他說在德國讀博士的人不很多,但有很多工程專家。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德國人不像中國人那麼熱愛博士銜頭,大學與很多專科學院的地位相若。純學術的訓練有,但更多實用性實踐性的研究在高等教育裏發生,令整個國家的經濟可以多元化發展,中學生畢業後的選擇很多,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及專長終生發展。
 

鼓勵學生報讀工科

 
在台回港後當了小學教師,每年都會教小五及小六兩級,學生作升學選擇時我都會加一把嘴,游說他們考慮把工業教育放前列位置,那幾年有不少學生因為信任我的推介,進了九龍工業中學。 我經常想國家最需要的是有生產力的人才,而衣食住行乃國民所需,我較重視的科系是農業、畜牧、礦產、工程、科技、製造、建築和運輸,我經常勸學生不要只把目標放在純學術的研究,職業導向的教育也同等重要。多年後畢業校友向我戲言:「馮 Sir,我們這班同學很少是律師及醫生,但大部分都是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在不同行業都有所成,算是聽話吧。」
 
我驀然驚覺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如此大,做我的學生,也不知是禍是福,但我是實實在在把我的想法向他們陳述了。我常常用自己的想法看香港的發展,一個漁港因地理位置的優越逐漸發展為一個中西文代交匯的商業城市,出入口貿易發達之餘,也開始有一些輕工業,我的家人也有從事「車胸圍」、「穿膠花」的。七層的工廠大廈興建了不少,農耕在城市化後式微了,但尖端工業卻發展不上,由於土地貴,人工貴,人力密集的輕工業逐漸北移,可惜的是發展慢慢傾向金融及服務。
 

港府錯過發展尖端科技行業的時機

 
我常常思考為什麼香港不能持續發展尖端科技行業?記得當年中大推展養菇業,台灣發展觀賞魚的生產。及後水耕種植,太陽能科技發展等,我常覺得我們棄置了很多工廠大廈是很可惜的,在工廠大廈裏養殖及水耕,其實大有可為。
 
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任由市場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及方向,在我這個書生看來非常不智,十分着急,但也只是乾着急而已。 在教育方面,職業導向的學校不受歡迎,工業中學也慢慢摘去這個名稱,理工大學與城市大學為排名之爭偏向發展成研究型大學。雖然特區成立時曾有中藥港、數碼港的構思,似乎有回歸商業以外的生產及增長策略,最近看來,也是回天乏術之舉。
 
最近在一個場合,一些僱主向我們從事教育的人咆哮:「你們是怎樣為我們商界培養人才的?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穿高跟鞋站12個鐘,有禮貌,笑臉迎人,識講英文,罵不還口的售貨員,你們學校有這樣教他們嗎?」
 
當然以上的例子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令我深思了一下子,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給了學生一些什麼的選擇?有足夠的學習範疇或工種配合興趣、能力,符合城市或地區的均衡發展? 令市民能安居樂業,過愉快的生活?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