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DSE歷史科試題引起中方聲討。
因為考評局歷史試卷,引用1905年日本政法大學文件、1912年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寫給日本政界人士的一封信,「深切要求閣下予以贊助」,需索金錢,從而問考生「1900-1945年之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之論斷,是否贊同?
題目已經暗示重心何在
此題目其實很容易答,因為題目指定要考生回答的年代,涵蓋至1945年,亦即已經有重大提示:考生答題時,必須考慮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八年戰爭為中國帶來的破壞和災害。
因此,考生若只依據此兩份歷史檔案,只評論1905-1912年這段時期即日本對華關係,而不觸及1937-1945之另一段歷史,而得出「利多於弊」的結論者,基本上已經可以評為不合格。
因為即使日本對華前期有輔助留學和捐錢贊助革命的貢獻,但在人道立場,抵不上後來侵華戰爭帶來的殘殺與破壞,更不論此一戰爭協助毛澤東上台、令中國發生後來餓死3000萬人的「大躍進」和「十年浩劫(這一段,則另有毛澤東對來訪的日本政客多次表達感謝的語錄佐證,已經有許多人列舉,不必贅述)。
因此,這條題目雖然引用兩項日方檔案,但在題目裏1945這個年份,已經暗示重心何在。八年侵華戰爭,已經由麥克阿瑟將軍主持之下東京審判結案案,別無爭議。
因此,對於這條題目,考生只須熟知八年中日戰爭經過,對於世紀初日中交往或日本資助辛亥革命的種種詳情並不熟悉,結論分明,已足以取得高分。
考評局這條題目,出得相當高明,含蓄之處,也要由學生獨立思考,其中並無異議。
但對於「畫公仔要清楚畫出腸」的一些人,看見兩項文件,其中暴露了「辛亥革命由日本資助」的尷尬事實,加上「有利有弊」之「客觀詞語」,即刻觸動情緒神經。
本來這條題目可以引申有益的討論,只要基於事實、邏輯,不會令人模糊是非。
但特區政府的反應非常可笑。
歷史資料有傾向性,完全不重要
有記者追問,考生除援引資料外,是否「可引述自己知識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題目提供資料選材,而資料本身已有傾向性,「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態度,有啲歷史事件唔可以開放討論。」
歷史資料有傾向性,完全不重要,重點在於題目。
譬如以下這條題目: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亞1564-1616)
試以你所知由1564到2014年這的450的婦女史,表達你對這句話是否贊同。
以上這條題目,與考評局這條中日關係題,結構一樣。
考生可以、而且必須,引莎士比亞死後400年來許多婦女例子:南丁格爾、居禮夫人、海倫凱勒、戴卓爾夫人,來否定莎士比亞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認知。這條題目,一點也不偏頗。
請問香港特區教育局:到底什麼歷史事件不可以開放討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利弊不可開放討論?鴉片戰爭不可開放討論?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也不可開放討論?還是自日本資助孫中山黃興推翻清政府、到毛澤東感謝皇軍侵略中國,百年的中日關係史,均完全不可討論?
若是這樣,特區政府教育局應早就公布一張「不准公開討論的歷史事件清單」,以免教師考生迷惑混淆,浪費出試卷和答題的時間。
至於「感情」和「尊嚴」,相信香港人最想討論的,是特區政府高官,身為中國人(我這樣標籤,相信高官不會反對),有幾多家屬領有西方列強國家護照,以及子女送往包括前宗主國英國讀書?
此一提問,請問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是否可以公開討論一下呢?
原刊於陶傑Facebook,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