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傳來饒宗頤教授仙遊的消息,十分突然。因為最近與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聚會,問起饒公的身體狀況,他說還不錯。去年饒公還飛了一趟法國,最近更到訪北京展出作品,沒想到他離開得那麼快。自2015年起,香港各界紛紛為饒宗頤教授慶祝百歲壽辰,學術研討會、講座、饒公書畫大型展覽、千人宴會,非常熱鬧。我有機會參與部分活動,大開眼界。我把2013年一篇訪問饒宗頤教授的作品加以修改,作為對這位國學宗師作最後的致敬,希望他安息。
「中國的文化很複雜。歐洲最古老的國家,基本上有很多中國文化,中國不少古代的書籍都交了給外人,所以我們的文化什麼成分都有。」「我希望保持身體健康,盡我的力量為國家服務。」
認識饒宗頤教授(人們都尊稱他饒公,比較親切)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早在八十年代筆者於港大念書時,有機會隨中文系的前輩到饒公位於跑馬地的家拜年,當時對他的豐富藏書感到驚訝。從1952年到1968年,他在港大中文系任教,栽培了不少學術人才。當年中文系在英國漢學家林仰山(F. S. Drake)教授的領導下,用人不拘一格,文、史、哲、藝不分家,學術氣氛濃厚。在香港自由的學術環境下,饒宗頤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很早便與世界各國多個漢學重鎮建立深厚的關係。即使他離開了香港大學,多年來仍然保持密切聯繫。香港大學也是最早向饒公頒授榮譽博士,肯定其國際學術地位的本地學府。記得在1987年夏天,我把一篇談南宋詞人的論文請他指正,沒想到他真的用心批閱,更向我提出了一些修改的建議,令我喜出望外。他樂於對後學的指導,在學界有口皆碑。
海量書畫作品捐贈港大
落葉歸根,10幾年前,饒宗頤教授把大部分的藏書和不少書畫捐贈給香港大學。港大珍而重之,由當時任副校長的李焯芬教授負責籌組成立饒宗頤學術館(下稱學術館),整理饒教授數萬冊藏書、編輯他的海量著作、策劃多個書畫展、籌辦一系列學術活動,不只在香港發光發熱,更在世界各地引起熱潮。近年饒學成了一門顯學,備受各界重視。2002年初,筆者邀請饒公擔任《信報月刊》學術顧問,他二話不說便答應了,而且更樂於在重要的周年紀念號為《信報月刊》題辭。學術館成立前,他在2002年底接受筆者在《信報月刊》的專訪,暢談他的治學之道及對學術館的期望。他希望可以辦成一所文化學院,而他豐富的藏書,可以顯示出他的治學之道,他當時在訪問中說:「我的藏書可以反映出我做學問的苦行,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寫文章不容易。」
2008年春節前,筆者請求饒教授用他的一首詩詞作品為我寫了一幅行草,他選了一首70年代初的詞,詞牌是《水調歌頭》,題目是「留別星洲諸子」,是他1973年離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時為學生所作,詞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哲理與治學心得,是較少見的氣魄恢弘之作,意境深邃而風格豪邁:
「百年只一霎,珍重在須臾。至人用兩致一,寸寸即功夫。嘗踏重關萬里,又繞離亭千樹,飛隼擊平蕪。蒼山渺無際,平地總長途。古今事,爭旦夕,費躊躇。藏天下於天下,莫笑愚公愚。定久便智慧出,霜重自然冰至,辛苦待舂鋤。欄外春如舊,一任子規呼。」(書法下款:丙戍九十叟選堂)
九十高齡的他行草仍揮洒自如,功力非凡。
望百之齡仍創作不輟
轉眼饒公已經快100歲,仍然書畫創作不輟,令人由衷的敬佩。2013年是學術館慶祝成立十周年的大日子,將搬遷至港大鄧志昂樓,即早年中文學院的所在地,更有歷史意義。我跟饒公的女兒饒清芬女士約了好幾個月,終於在有機會在學術館再次訪問這位國學一代宗師。饒公與我們握手時仍很有力,可惜當日他患感冒未完全康復,只能作簡短的交談和拍照,編輯部同事不敢讓他太操勞。我們訪問了學術館幾位負責人,了解饒公近年的學術成果。攝影師同事知道有機會為這位大師拍照,都顯得特別興奮。難得饒公願意重操他的古琴,舉手投足之間,仍顯功架,事實上,他操琴已經超過60年了!
饒教授說,研究中國文化很不容易,因為並非認識了一個朝代便足夠,文化是歷代傳承下來的,「這個國家過去在國際上常常受別人控制,五代時期契丹人曾經管治中國。契丹人很厲害,當代有人可以彈五十操古琴,我有一篇文章便是談古琴的斷代研究」。他續說:「女真(金)人統治我國北方時,連宋朝皇帝(徽、欽二宗)也被抓去,所以中國文化很複雜。自古以來,有一個特點,歐洲最古老的國家,基本上有很多中國文化,中國不少古代的書籍都交了給外人,所以我們的文化什麼成分都有。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就是這個原因。」饒教授對中國文化有很獨特的國際觀。
寓養生於書法歲久功成
饒公最感到遺憾的是10年前有一段時間患了中風,如果不是這樣,他表示還可以多做些學問,「我希望保持身體健康,盡我的力量為國家服務」。我問他還有什麼研究想做?他說沒有,「我目前主要是寫狂草,我在空中就是這樣寫(抬頭作寫書法狀),我也很喜歡在睡覺的時候寫字」,饒公顯示出一種少見的赤子童真,逗得在場的人都笑起來。
學術館這十年不斷出版饒公的著作,「一步一步來,本來我就沒有什麼要求」,他說這些成果與他的勤力有關係,也與他的精神有關。
「最近還寫很多書法,畫很多畫嗎?」筆者問。「我也不知道我寫了那麼多。有人說我留在香港,很不可思議,我也不明白,好像是上帝的命令。」的確,饒公如果在1949年沒有移居香港而留在內地,難以有後來60多年輝煌的國際學術成就。
饒公的養生之道是做氣功,寫狂草。「啟功(內地書畫家)喜歡《淳化閣帖》,《淳化閣帖》的另一面是《神仙起居法》,我喜歡狂草,所以與他不同」。《神仙起居法》是唐朝人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肋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饒公寓養生於書法,難怪益壽延年。
十周年學術活動陸續舉行
送別了饒公,由學術館的館長李焯芬教授、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和藝術統籌主任鄧偉雄博士分別介紹該館的工作與展望,從側面反映出饒教授的傑出成就。
李焯芬教授表示,為了慶祝學術館十周年,今年有一系列學術活動,也有藝術展覽和出版,包括一個饒宗頤講座。學術界的冠名講座通常是由頂尖教授主講,第一講是由法國大漢學家汪德邁(Leon Vandermeersch)教授主持,他已經86高齡,是饒教授在法國的學生。第二講會邀請內地或台灣漢學家演講,2013年邀請了外號「西藏先生」的中國藏學權威王堯教授,講題是「尋找失蹤的皇帝」。內容是十三和十四世紀在藏傳佛教五大宗派之一的薩迦派有一位上師是漢人,宋代最後一位皇帝。
鄭煒明博士補充,另外會辦一場敦煌學方面的演講,因為饒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該館有一位訪問學者邵曉峰教授是研究家具史專家,著有《宋代家具研究》。他在學術館的研究課題是敦煌壁畫中的家具,會就此課題舉辦一場演講。研討會方面,他說最大規模是第五屆兩岸三地古琴研討會,將在雲南麗江舉行。李教授表示,2013年12月將舉行十周年館慶研討會,地點在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
《古史辨》出第八冊勢轟動
出版方面,鄭博士透露,會出一套學術館仝人的論文集,主要分三個主題:古琴、敦煌和饒學。另外還有一些著作,屬於饒館學術叢書第二輯,第一輯在2008至2010年出版,共五冊。「第二輯有幾本是饒公的著作,特別是找到幾十篇他未出版過的論文。饒公曾經編輯過《古史辨》第八冊(一至七冊由顧頡剛、呂思勉等人編著),連他自己都以為在戰火中遺失了,我們根據他發表過的目錄,一篇一篇的找回來,出版時史學界將會很轟動。」他說史學家顧頡剛當年邀請年輕的饒宗頤主編,他30歲出頭便接受了這個重要的任務,錢穆、羅香林、蒙文通等大師級歷史學家都有入選。另外,又會出版饒教授文集補篇。更編了一個饒公著作完整的目錄,有過千篇論文,沒有重複發表。
李教授指出,近十年來,無論學術與藝術的內容都很豐富,辦過很多學術研討會,「饒公的學術領域比較廣,如敦煌學、古文字學、古琴、宗教、佛學、中外交通史,學界稱之為饒學,學術館成立了一個饒學基金,推動國學研究」。李教授感謝饒公在成立學術館時捐贈了很多書畫,該館出版了兩冊藏品目錄,這批無價寶對港大的貢獻很重大,也對提升港大的學術地位很有幫助,很多國際級學者將慕名而來做研究。
與天一閣合作互辦展覽
另外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學術館與中國三大藏書樓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合作。鄭博士表示,天一閣以收藏善本書出名,以族譜、家譜和地方志為主,也藏了很多碑帖,第三類是書畫文物,包括珍貴的北宋黃庭堅的草書卷。「天一閣與學術館達成了一個全面的協議,先安排饒公的物件在天一閣展出,它收藏的珍品也會來香港展覽。希望在今年底展出,配合學術館十周年,展覽場所首選香港中央圖書館。天一閣從沒有來過香港辦展覽,相信到時將很受注目。」鄧偉雄博士指出,2006年出版了《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有書法、繪畫、銘文、文玩等,涵蓋了饒教授各方面的藝術成就。去年11月又出版了《饒宗頤書道創作匯集》12冊,包括他由二十世紀50年代到去年的書法作品。深圳海天出版社在他們的基礎上編輯一套《饒宗頤書畫大系》,共24冊,追溯到饒公40年代的作品,一直到2013年初, 大概超過3,000件,反映出他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藝術無止境創作變化多
「他在藝術創作上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變化很多。一般的書畫家,如我的老師趙少昂,由25歲到80多歲,基本上風格很一致,但並不是沒有進步,而是更簡練。張大千也一樣,他十多歲的畫跟他80歲前後變法之前的畫風格很一致,愈寫愈好。其他畫家如齊白石、吳昌碩等,每一個時代的風格很不一樣,變化很大。又如黃賓虹早期的畫很傳統,晚期把簡單變複雜,是另一種風格。」
他指出,饒宗頤在八十歲以後提倡很多新的東西,比如山水畫寫西北宗,認為寫西北應該用新的方法、新的透視、新的顏色、新的光線處理。又如寫荷花,寫的是他心中的荷花,像不像倒無所謂。至於成功與否,則視乎這個變形在一般藝術欣賞者的接受程度如何。「饒公的作品得到很多人接受,特別是他心中的荷花,例如金色的荷葉。他不想寫殘荷,寫的荷花都是向上的,因為人生應該向前看,向上看。他在藝術上仍然有很多新的看法,例如用新的技法寫香港,用色奇特,有他的感覺。」
鄧博士又指出,饒公在藝術上不斷有改進,例如書法方面,在評論古人時,他認為古人未必一定好,但一定有特色,不應輕易批評,要知道古人的長處和如何吸收其長處,然後找出自己的面貌。「我為他編輯的《饒宗頤書道創作匯集》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藝術觀點,他對藝術史的看法、他的創作觀點、他對古人的看法,甚至他對古文字的看法,很多人將來可以在這方面做研究。他涉獵的範圍很廣,非一、兩個人可以做到。」
西泠印社倡金石國際化
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稱的西泠印社2014年慶祝110周年,鄧博士說,饒公一向提倡東學西漸的觀點,因為金石對史學、藝術研究很有影響,如何把中國的金石學更加國際化,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他認為西泠印社有責任好好去推廣。「我們希望辦一個西泠七任社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的作品展覽,幾個地方一起展出,因為幾位社長都是中國很重要的藝術家、學者。」
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的李焯芬教授指出,港大有不少研究部門,而學術館過去十年的成果是比較豐富的。他指出初期只有一個港大饒宗頤學術館,之後內地、世界學術界對饒教授的讚賞與尊崇愈來愈普及,大家都在推動饒教授的學術研究和藝術方面的成就。
《選堂文庫》藏書數萬冊
鄭博士又指出,學術館有一批很珍貴的藏書,是送贈饒宗頤教授的2000多冊作者簽名本,有他的前輩以至30多歲的晚輩,包括錢鍾書、錢仲聯等大師,學術館準備出版一本簽名部分的圖錄。另外還有10000多冊在倉裏等候編排。目前學術館展示出來的有30000冊。他說,《選堂文庫》是模仿日本的《東洋文庫》,由小做大,成立了這個文庫後,吸引到不少教授退休後捐出藏書,如港大中文系前主任單周堯教授送出了他任內收到的數千冊簽名本贈書。饒公另一位學生水源渭江(日本漢學家)也有一批贈書,有些版本十分珍貴。
李教授表示,徐立之校長提出過大學將會有一些地方展出這位一代宗師的藏品。當年香港大學破格錄用饒宗頤,他的晚年也在香港大學大放異彩。
!doctype>人物介紹
饒宗頤教授1917年生於廣東潮州。字固庵,號選堂,齋名梨俱室。畢生致力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是享譽國際的漢學家。在歷史、文學、語言文字、宗教、哲學、藝術、音樂及中外文化關係等領域,皆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屢獲學術與文化殊榮:如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漢學儒林特賞、遠東學院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的首位人文科學榮譽國家博士學位;法國文化部的藝術及文學軍官勳章;香港特區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澳門、日本、澳洲多家大學榮譽學位。
2011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國際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以肯定饒教授的卓越成就,褒獎他對中國文化事業乃至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同年,獲西泠印社聘為第七任社長。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及中港兩地多家著名學府名譽教授、學術顧問。2012年獲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