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國際時局風起雲湧的一年,中美博弈牽動香港及台灣局勢,香港更因修訂《逃犯條例》引起風波,社會動盪不安,何去何從讓人關注。
際此風雲變幻之時,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五周年,本社舉辦周年論壇暨慶典,邀請多位政商界及學術界權威人士聚首一堂,探討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
今年出席的演講嘉賓陣容鼎盛,由一直支持本社的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及致辭;梁定邦資深大律師發表主題演講;聶德權、邱騰華及鍾偉強三位港府現任局長及副局長分享政府施政新措施;多位政商學界權威人士則剖析香港局勢、中美關係及創科趨勢等,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共商良策。
曾鈺成:長遠解決中美問題 考驗各方智慧
今日的題目很樂觀,因為題目「中美博弈的香港新出路」已說明了香港有新出路,我們未能估計過去幾個月香港的局面,今日的出路有兩個意思:1.如何走出困境;2.一國兩制如何走下去?
中美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分歧不大,中國當然希望一國兩制在香港繼續行落去,美國也希望一國兩制能夠成功。特區政府強調要止暴制亂,美國也沒有歧見。但最近有美國參議員說沒有見過暴亂,也反映美國人其實不想見到亂像。
中國政府認為有顏色革命性質,是敵我矛盾,不能姑息示威者,這似乎是中央政府的訊息。美國剛通過香港民主人權法,美國形容為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活動,因此應該向示威者讓步,滿足他們的訴求。這種對立的看法,不僅在香港社會存在,在政府存在,在建制派也存在爭論。兩邊的意見各有道理。
這次的示威,不僅規模大,而且十分複雜,軟或硬的政策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不同人的訴求不同。
中美博弈是一個重要因素,也增加了特區政府解決問題的難度,中美的期望也各有不同,就算危機過去,如何長遠解決問題,走出困局,將考驗各方智慧。
聶德權、張炳良、潘淑嫻討論香港前瞻
第一節討論環節邀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潘淑嫻校長,以及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博士,討論香港前瞻。由資深媒體人陳景祥先生主持。
聶德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份沒有衝突
今時今日政府不能只提供解決方案,也要抛出問題供社會討論。
從各種指標看,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是成功的,過去四個月的社會事件,起源於修訂《逃犯條例》,正因為一國兩制,兩地訂立逃犯引渡機制是自然不過的。
一國兩制是社會普遍的共識,儘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擔心2047後會否一國代替兩制,也有人擔心保障一國做得不夠。
一、 一國兩制不是過渡安排,是長遠策略;一國兩制可以幫助國家發展,符合國家利益,即使50年期滿,亦無改變需要。
二、 一國兩制是尊重內地與香港的差異,是互動過程。只要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一國兩制一定可以發展得更好。
三、 中國人和香港人的身份沒有矛盾,不應存在身份認同的問題。
四、 要解決深層次問題。一國之下的兩制,不但可以兼容,而且應該尊重彼此差異。
五、 化解分歧,要爭取中央與香港的互相理解,暴力抗爭達成目的不但沒用,而且代價很大。
聶德權關於中美博弈的看法
美國眾議院通過《香港人權民主法案》仍需參議院通過,這是一個程序。但美國政界對中國有一種負面的看法。《基本法》對人權自由的保障是很清楚的。普選行政長官,要經中央政府同意,需要經過溝通的過程。過去4個月來的抗爭,這種溝通是近了還是更遠,大家應該思考。
過去20多年來,一國兩制都強調兩制,很少談一國,但一國之下的兩制從來沒改變。當然,不同的人對一國兩制有不同理解,如何在社會上找到平衡點,貫徹一國兩制的實踐,這是我們要做的。
一、年輕人的出路問題,我們不應把眼光只停留在香港,應有全球的視野。
二、要解決身份認同的問題,香港年輕人不一定要去大灣區,但大灣區的確有許多出路。
三、國家的發展,帶給香港很大的機會。年輕人為何不看好,這需要多溝通,各界人士的經驗分享很重要,政府也應制訂全適政策和環境來配合。
詳盡報道:聶德權:暴力抗爭無助消除一國兩制的分歧
張炳良:香港問題香港解決
中美博弈是長期的制度衝突,是正如毛澤東說:「天要下雨」的衝突。香港的角色,是要做「中國的香港」還是「西方的香港」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貫徹一國兩制的實行。
第二個問題是「一國之內兩種存在主義和兩種身份定位」的問題,中央要從基礎上去了解,「中國的香港」並不代表就沒有了我們的特色。香港的西方化是客觀的事實,所以一國兩制最初的設計也是要盡量保留香港的特色。
香港就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搞好香港,就是搞好大灣區。
建議:
一、 香港問題香港解決;
二、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能單靠警察解決;
三、 北風與太陽,主張陽光暖化來解決問題。
四、 年輕人的問題,把握時機聆聽民意。
潘淑嫻校長:用智慧和愛化解學生仇恨
兩個氣候:中美博弈、台灣選舉等影響香港;小氣候:香港的抗爭影響香港。
很多資訊甚至假消息在影響香港。作為校長,有看法,沒有立場。
要思考挽回年輕人的心,要學識做一國兩制之下的校長:要學做民主風氣盛行之下的校長。
有很多人、很多組織用「愛」呼籲年輕人上街,要挽回年輕人的心,需要各方努力。
三個呼籲:一、有信仰、不放棄、用愛心,令年輕人免於恐懼,擺脫羊群效應,重新再出發。二、教育工作者堅守崗位,要有人文素養,與壓力共存,風暴快過去,大家一齊努力。三、要有創意思維,可否兩星期沒有暴力,沒有「和你塞」,再討論獨立調查?
研究一國兩制,展開對話很需要,非暴力,講理性,不要粗言。
很多學生上街,有「立場」,我們要給他們分析,用智慧和愛化解。
鍾偉強、管喬中、梁頴宇探討創科趨勢
第二節討論環節邀請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強先生、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管喬中先生、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女士,討論創科趨勢。由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主持。
鍾偉強:今屆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創科,各行業包括媒體用科技作媒界,滲透力大,影響深遠。怎樣令年輕人關心創科,是創新及科技局一直在做的事。年輕人學到技術之餘,無論出國或回內地發展,都有好處。
時下的暴力活動,並非只針對智慧燈柱,創科局在燈柱被毀前,已做了大量解釋工作,尤其強調沒有安裝人工智能,甚至公開技術圖,而收集的數據亦在公開平台公布了,因此出事後業界也感到很可惜。政府目的只為希望新科技能減省人手,相信事件是有人誤導。
如何讓香港優勢與內地互補?
管喬中:最初凱普生物科技的規模很小,2006年得到第一張HPV檢測試劑的證書,現在產品有幾十種,未來會超過100種。2015年在廣州成立專項生產基地。2016年獲得國家金獎,但未成功前,先蝕本12年。
香港絕對有優勢,最初我們只想做小型實驗平台,現在幫內地百多間學校建立生物實驗平台。要問學子要做「科技的研究者,還是科技的機械人」?我們的小型實驗平台,可以幫助學生成為科技的研究者。
香港在發展生物科技是否很有優勢?
梁頴宇:我們投資最多的是中國內地做人工智能的基金。中國投資美國科技公司減少了九成,投資外國科技公司已進入寒冬。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亦已不能再買美國的人工智能晶片,中國公司趨向增強本身的R&D能力,未來投資這類公司將愈來愈多。
美國資金減少投向中國科技公司的研發,住在美國的華人,包括美籍華人也都出現「身份危機」,華人教授、科學家開始被「歧視」。華人減少在美國創業,開始轉移香港。中國在醫療方面的研發現在已是全球第二,未來有機會全球第一。
最近,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專家承認,中國將是研發全球能負擔藥品的重鎮,其中香港的地位將會很重要,香港的青年人可參與其中。
何漢權:內地和香港學生可以學習美歷史,這是第一點。教授評議會曾提出建議,針對年輕人,政府應撥100億科創和文創基金。6月至今,一股逆流影響香港,以至特首連《施政報告》亦無法宣讀,政府是否應多關注年輕人?
鍾偉強:如何令年輕人普遍獲得機會?例如提出,現在500間中學的學生都有有機會學IT,希望透過創科的途徑,改變他們的命運。對於年輕創業者的計劃書,我們也希望盡量不令他們失望,通過不同途徑,令年輕人有希望。
梁頴宇:好的公司不需要政府支持,市場有許多創投公司。
管喬中:高地價壓迫許多人的創意,北京、上海、廣州、潮州四地,貢獻最大的是潮州,因為物價便宜。另外,大陸與香港,哪個領導潮流?目前是大陸,香港暫時不是,政府的政策需要調整。暴亂一定要停止,我是研究歷史的,我寫的《第三只眼睛》系列大家可以參考,中國的統一,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詳盡報道:創科三大專家:中美博弈下業界新方向
梁錦松、鄧希煒談論中美博弈
第三節討論環節邀請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先生、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鄧希煒博士談論中美局勢。由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博士擔任主持。
徐家健:中美貿易會談達成首階段會談,但美國參議員通過關於香、港法案,梁錦松先生,中美博弈下,外資動向如何?您對特區政府有何期望?
梁錦松;內地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體積,就算沒有中美貿易糾紛,放緩是必然的,歐洲、美國亦在減慢,在經濟減慢的大環境,增加了全球的不確定性。香港暫未見大規模撤資,但經濟發展有問號。反修例引發大規模抗爭和暴力事件,損害了香港安全城市的形象,一些「新香港人」已考慮遷回內地,未來是否還有許多資金想投資香港?這是有疑問的。我贊成政治問題政治解決,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
鄧希煒:我在美國生活工作了11年,今年才回港。我做學術研究,盡量不看近期的新聞,中美貿易戰已經原地踏步了大半年。「中美博弈」我自己感同身受,也是我決定回港的原因之一。我覺得「中美貿易戰」會令香港有更多機遇。希望香港的抗議浪潮可以早日平息。
梁錦松:中美博弈是持久戰,唯一希望不要打熱戰。美國已很難支撐全球霸權,出現新的單邊主義。目前不希望全球出現兩種制度,演變成新冷戰。貧富懸殊令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有所發展,香港處在中美文化交匯的地方,應該促進中美兩邊人民的交流,增進互相了解。兩大文化應共同處理地球的種種問題,而不是互相敵視,否則世界大戰會毀滅地球。
美國總統大選後,中美博弈情況會否有所改變?
鄧希煒:特朗普在台上,對中國不全是壞事,因為他的策略能夠看透。事實上,美國政壇沒幾個人對中國友好。
梁錦松:完全同意,特朗普是商人,不會太講究意識形態;相反,若民主黨上台,可能會更關注意識形態。我認為中方應用西方語言闡釋自己的政策意圖,消除西方對華的敵意。
梁定邦:貿易對全世界發展很重要
監警會主席、亞洲國際法研究院主席梁定邦大律師進行主題演講。他認為貿易對全世界發展很重要,以及美國對華出口速度比對全世界出口速度更多。
美國的發展,主要是自由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中國的發展,在資本累積階段,最初是國有經濟的發展很重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產業政策,美國沒有國營企業,因此也無所謂「歧視」,美國着力針對中國工業2025、貿易順差和知識產權。中國已經不斷繳交知識產權許可費,知識產權保護不斷發展,升級與國際法律接軌。最近,有關的研究也指出,中國出口的附加價值,需要外國技術的只有13%,出口附加價值達到87%,5年內可能追及13%的外國附加價值。
儘管共和黨和民主黨有不同看法,但推動美國政治的是商界,新的《外商投資法》實施後,今年年底投資中國的外資將更多。相信美國商界不會因政治阻礙自己的利益。
高科技產品儘管不能直接入大陸,但可經香港轉口入大陸加工。中國重視WTO的合規要求,但在美國目前單邊主義的形勢下,會認為WTO不公平,但中國定位在多邊主義十分重要。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繫十分重要,上月就有38個一帶一路國家來香港培訓。未來形勢仍然樂觀,關鍵是中國要堅持多邊主義,未來美國仍走單邊主義,會變孤軍作戰。
鄭國漢:美國遏制中國之心甚堅,香港夾在中美博弈之間,有何機會?
梁定邦:隨着內地出口附加價增加,香港轉口貿易港重要性將降低,但香港已跟隨中國多邊主義的方向。第二是香港的服務業已漸轉向服務大陸,上市公司八成收入來自中國大陸,未來香港要做的很簡單:1.堅持多邊主義;2.培養人才庫。
邱騰華:香港需依賴中國優勢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進行午餐主題演講。
中美貿易戰中,香港其實不屬於任何一方。因為一國兩制下,香港是獨立的經濟體。如果說中美貿易戰源於貿易差額,會令人很擔心,因為美國跟全球150個國家有逆差,只有13個國家有順差。中國作為全球貿易一哥,與美國的順差已經十多年,也不是今日開始。然而,世界確因美國的政策而改變了。
美國的取態,中國的反應,以及對全球的影響,都關係到中美兩國能否回復昔日的關係。而美國的取態,也要視乎美國本身的經濟情況。從中國出發,當日加入世貿下了很大的決心。事實證明,中國加入世貿後,所帶來的影響,整體而言是正面的。
中國作為學習者,從加入世貿到2016年推出一帶一路,說明整個「反圍堵」的走向,至今年4月,一帶一路已經涵蓋130多個國家。
至於香港如何自處,始終不離貫徹一國兩制,利用制度優勢,訂明清晰政策,幫海外企業走進來,幫內地企業走出去,將是香港能夠重生的要點。
20年前香港是全球第七的經濟體,到今天仍是全球第七,證明香港有自身的優勢,值得我們維持下去。
全球經貿格局正在改變中,尤其是美國的經貿政策已經逆轉了以往取消關稅壁壘的取向,香港傳統以來依靠大國的貿易亦須隨之改變,而大灣區本身是市場,也是一個有經濟實力的地方。另外就是一帶一路,如果策略迎合了全球的需要,香港將能夠分一杯羹。當然,目前最重要是制止暴力,並將香港的情況向世人講清楚。
對於美對港政策,有許多有意無意的誤解,即使剛在美國眾議院通過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那只是美國自己的法案,與他國無關,與世貿也沒有關係。我們應該堅持國家賦予並賴以成功的政策,而這些政策都源於《基本法》,不必仰人鼻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