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直在改變,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雖然有不少專家已將很多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先預測、再評估、出報告,但是今天的教育方式應否變?如何變?在香港,似乎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由中華聖潔會所創立的中聖書院,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現任曹美娟校長和羅瑞蘭副校長攜手合作在學校推動正向教育,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去迎接多變的未來。
教師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是什麼?
羅瑞蘭副校長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校裏學會「相信」、「欣賞」和「學習」這三種帶得走的能力。她解釋今天的學生在一個多變的世界裏首要是擁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與自己連結,真正認清自己的性格、興趣和需要。只要「相信」自己,他們就會為自己在世界上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立足點,尊重自己對人生的選擇及肯定自己對社會作貢獻,這才活出生命的意義。
另外,羅副校長強調懂得「欣賞」自己和別人的能力是同樣重要的。她提及學校推行「正向教育」就是讓學生透過學習當中理論所歸納人類六大美德而引申出的24項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從而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性格強項,由以往只注意到別人的缺點改為留意別人和自己的優點。這樣,他們明白到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強項,尊重各人的性格差異,最終學會以「欣賞」的能力與不同性格的人去交流和相處。
「未來世界是多變的。每一件新事物的變化過程中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因此『學習』能力是必要的。」羅瑞蘭副校長說。她補充學生應帶着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博士所提出的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去學習。學生應「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能讓他們邁向成功之道。他們雖然在過程中總會遇到失敗和挑戰,但是不要氣餒。只要學生懂得「欣賞」自己和別人,才能與人連結,建立一個人際網絡去尋求幫助和資源。學生與其他人合作想出解決辦法,甚至改變策略,再加上勇於嘗試,最終都可以「學習」到新技能和新知識去面對新世界。
正向教育:培育學生帶得走能力的基礎
在中聖書院的大家庭裏,無論是校長和教師,還是學生和家長都一直學習、一起成長。曹美娟校長指自己和教師們都喜歡閱讀和分享經驗,大家都持開放自己且追求卓越的態度去持續學習。「一個教師的轉變帶動另一個教師的學習。」羅瑞蘭副校長說。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專業,一股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也是他們推動正向教育的不二法門。羅副校長形容中聖書院辦學理念有如愛的服侍,教育是為了關懷學生真正的需要和培育他們帶得走的能力,而非打造成績最好的「學習機器」。
為了讓教師有多些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學生需要和學習正向教育,身為學校「正向教育Champion Team」主席的羅副校長特別安排一些教師減少課堂時間或行政職務(如:課外活動),甚至增聘代課老師接手一些教師當值的工作,可見羅副校長以騰出充裕的時間來鼓勵和支持教師們去推動正向教育。
一間學校要推行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除了少不了前線教師的專業配合、辦學至今的理念傳承、政策措施及人手安排,還需要有額外的營運資金和專家的專業意見這些缺一不可的要素。羅瑞蘭副校長強調中聖書院得以順利推動正向教育實有賴「賽馬會『正正得正』教育計劃」中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更獲得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所帶領的負責團隊於多個計劃範疇(如: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等)作出適當的意見、支援和培訓,從此邁向着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沙利文(Martin Seligman)教授幸福理論PERMA五大元素的第一步。
正向心理學的幸福理論PERMA涵蓋着人生中所追求的五大元素:一,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二, 全情投入(Positive Engagement)、三,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四,正向意義(Positive Meaning)和五, 成就感(Positive Accomplishment)。羅副校長提到中聖書院現階段選取了其中三個重要元素「全情投入」、「正向人際關係」和「成就感」來在校園裏着手開始推動。當回顧過去一年多的努力,羅副校長為看到教師和學生滿意的回饋而感到快樂,並帶着滿足的笑容來分享正向教育的歷程。
師生全情投入,基於「相信」自己
當曹校長和羅副校長談到自己的教育抱負時,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希望創造一個有利學習的環境給學生,真正提升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教師們都積極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更希望能培養學生全情投入的經歷,正是美國心理學學家米哈里·齊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神馳」(Flow)。羅副校長描述教師第一步會做的事是透過一段時間的課堂觀察和多討論對課題的見解,進而對學生的能力有足夠的了解。教師了解到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後,他們進而開始第二步為學生把課堂進度、學習方法和功課作業等作適時的難度調節,最後更會以適當的鼓勵和開明的態度給予學生選擇權去定下個人目標,增添學習的滿足感。羅副校長提到教師的努力和成果可從學生的投入度和自信心就可見一斑。這正是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的開始。
主動「欣賞」別人,建立正向關係
「我們的教師是以『正向關係』來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羅瑞蘭副校長說。教師明白學生最需要的是被接納、被認同和被肯定。羅副校長解釋教師們為了與學生建立正向關係,他們會接納學生犯錯和協助學生解難。教師除了不會對錯誤多加批評外,還會讓學生明白錯誤是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學生有動力繼續嘗試。另外,教師會把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努力,而非只着眼於分數和結果,使學生的付出得到認同。最後,羅副校長指出教師現將課堂建設成一個學生互相合作、學習和成長的地方,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樣才可以讓學生之間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培養他們互助和關懷的精神,進而提升同學之間的正向關係,慢慢做到「欣賞」同學的品格優勢。
朝正向成就感,增加「學習」動機
在正向心理學中,成就感不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奮鬥的成果,而且是一種把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的動力。最重要是成就的定義不會受到外界標準所影響,正向成就感的焦點是放在個人的進度和努力的過程中。有見及此,中聖書院的教師團隊重視學生在「學習」中「質」的進步而非「分」的追求。羅副校長分享教師們為了推動學生追求個人進步而主動放下教師的強權,採取「多鼓勵,少責罵」的優勢為本的方式(Strength-based Approach),並依個別學生或小組成員的學與問的進度和能力去設計功課形式和課堂內容,藉此照顧到個別差異,最終增加學生的求學動機和滿足感。她補充她和教師們都會以身教言傳的方式去灌輸學生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博士的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主要是透過重視學生的付出和努力,而非一時的成敗,讓學生學會從錯誤中成長。在課堂上,教師具體地鼓勵學生對自己求學付出的努力和過程,從而推動學生面對新挑戰和嘗試新事物,着重於享受過程和擁抱挑戰,而非出眾的表現和比較式優勝,減少學生不必要與別人競爭和比較的心態,務求提升學生因興趣和探究而自學的內在動機,真正做到終身「學習」者。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強項,甚至無限潛能。只要身邊的人(如:校長、教師和家長)可以進入學生的世界去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他們就會有能力去追求卓越。中聖書院善用正向教育作基礎來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相信」、「欣賞」和「學習」,好讓學生裝備好自己去迎接多變的未來。
羅瑞蘭副校長簡介
擁有豐富的教學及學校行政經驗,曾於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及本校出任副校長共8年,曾任教科目包括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綜合科學、聖經、宗教及德育、綜合人文、社會及公民等。羅校長擅於協助青少年成長,除了在學校培育學生發展,多年來亦擔任教會青少年導師,帶領年輕人建立榮神益人的生命。
呂嘉欣育有一子一女的全職媽媽,也是自由撰稿人和「正面管教」家長講師。
英國里茲大學食品研究及營養學理學士,倫敦帝國學院國際健康管理學理碩士。
深入了解各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並持續進修「正向心理學」和「正面管教」。
着重運用性格優勢,深信以「不打罵、多鼓勵」的教養方式可培養身心靈健康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