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蟹蓋肉即蒸熟後翻出蟹蓋旁的黃白膏物,但要小心取走沙囊。盛載的碟要先暖保溫才用,使蛋汁不易流出,賣相美觀。

內地出產煙熏肉的地方不少,有來自雲南、湖南、武漢、四川、貴州、廣西、西藏、新疆等,各有特式風味。農村門戶,每家每戶都會把豬腩肉吊在廚房高處,讓火煙熏熟,留待長年烹煮。

雖然過去時日,隔了小巷就是一排殘舊的唐樓,總是灰暗高牆了無生氣,如今拆卸為平地,換了新景象,正耐心等候未來變化,人生就要這樣,一切都能預知便不好玩了。

有味粥是以浸過30分鐘的白米,用20倍滾水煲90分鐘,加入腐竹、豬骨、鯪魚、碎瑤柱作調配。

金錢腱乃牛的後小腿肉,均布筋膜,通常可以滷水、蒸、炒又或作火鍋料,肉味濃郁可口。

烹煮海鱲時,緊記不要打鱗,因魚鱗可保護魚身不致過熟,還有魚油透出香氣會更可口。

用鐵坑板烹製鱔件的好處是可煎出油份流下坑內,使食材更香口,如果煎肉扒更可煎烤出條紋,有點似西餐烹調法,使餸菜添上美感。

每年5月是歐洲白蘆筍當造季節,筍條粗壯,價格便宜不吃更待何時!切下的蘆筍底部皮厚粗纖維,要深刨多些才可口,不然破壞了白蘆筍尖的鮮嫩可口。

牛筒骨要先鋸去兩頭的骹骨,因為食味是牛筒內的骨髓,不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要食牛筒骨髓是必用小陶匙挖出,切勿以吸管吮出,因為骨髓燙熱會令嘴部受傷。

喬菜是清明節時令植物,長大後便成喬頭,是醃酸佳品,前人拜山後便把剩餘的燒豬肉拿來炒荷蘭豆喬菜,是知名的拜山菜。

潮州荷包鱔這道湯最好個別燉成,如以肉湯做底味道會更清鮮。

豬心燜煮一小時切厚件,是非常可口的,但一般人用來滾粥、炒餸,因烹調時間不夠反而不好吃。

豬膶浸洗,並以熱水浸至半熟才烹炒,可輕易控制熟度,不然會收縮和過熟導致不可口。

所有用蛋類做菜都一定要用熱碟盛載,否則蛋汁會慢慢滲出,不美觀。

長期屈在疫情中,心情難免不愉快,難得二十一世紀的通訊科技發達,連電台傳授廚藝也花樣多多。

香椿是椿樹剛長出的嫩芽菜,通常只在清明前收成的,產期僅約40天,是江浙一帶食客的至愛。

我做學徒時,一般伙頭將軍都歡迎我們投懷送抱,但有個別大將軍先來給你黑面說不,可是我們都知道是假面,快快走去買杯咖啡、奶茶,或重本些送他一包香煙,肯定會讓我們埋鑊。

在家常菜粉絲節瓜中加入花甲,把蝦米改用蝦乾是升級版美食。

母親節正好適合一家大小參與,子女們跟媽媽吃喝玩樂一天,每家商戶都在生意低迷的日子賺取利潤,創造出母親節的商人可真偉大!今回共享共嘗菜式為大家奉上煎封石斑伴鴨胸。

作者上世紀90年代曾在東三省之一遼寧省瀋陽市跑過5年光景,經歷可謂苦不堪言,今回為大家送上的共享共嘗菜式是頭抽煎大蝦。

最受新冠疫情打擊的飲食業,就連涉及的周邊行業也深受影響,例如肉食、蔬果、清潔(洗衣服及枱布)、酒類供應商等。盼望疫情盡快過去,早日抹開雲霧,重見朗月。今回奉上的共享共嘗菜式是藍蟹煮白蜆,不妨一試。

傳媒朋友常常誇我是阿一首徒,令我一臉尷尬,愧不敢當。事實我只是楊貫一師父門下一名劣徒,也不是他的首位徒弟。今回共享共嘗菜式為大家送上番茄滑蛋炒蝦球。

作者喜愛賽馬投注及足球博彩,已故馬評家董驃先生的評述既生動又含人生道理,是他尊敬的偶像。今回共享共嘗菜式為大家送上豉油王煎蝦,大家不妨一試。

傳統以來,中式食肆都是使用木砧板來切割食材,而木砧板正好體現民間智慧。今回為大家送上的共享共嘗菜式是三味浸琵琶蝦。

在加州納帕谷三家不同規模的酒莊試酒,經歷各有不同。今次為大家奉上的共享共嘗菜式是山西醋鹵肉。

中國城旁的「悅利酒家」上菜速度驚人,十分鐘內全部放滿餐抬上,讓我們眼福、口福,一同享受,恰似回到70-80年代,在香港睇完電影,去大排檔食宵夜一樣的歡愉。

在墨西哥海天一色的小漁村布簡拿(La Bocana)小住五天,期間安排出海垂釣,各人都輕易釣得7、8條魚,滿載而歸,更與小海豚分享漁穫。

布簡拿魚灣小鎮已在眼前,趕忙進駐要住4天的海邊獨立屋的酒店。

原來這餐廳老闆兼大廚非常好客,用餐之餘還表演他的燒烤廚藝,讓我們鬆弛精神飽餐一頓繼續上路。

自認識了鮑魚這食餚以來,除了解過日本乾鮑之後便想去墨西哥,看看當地有關鮑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