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粉蛋白漿的做法是以乾生粉2湯匙、袋鼠粉1湯匙、蛋白3隻拌勻,掭入生油1茶匙拌勻而成。蝦膠肉可自製用脫殼鮮蝦肉拍碎後刴至膠狀,加乾生粉、幼鹽少許搓勻便是。

豬頸肉又名肉青,是豬的兩面臉肉,爽、滑,肉脂均勻,蒸、炒、燒、焗都可口。

鱲魚連魚鱗焗可保護魚肉不乾結,而且嫩滑有汁。把欖角、芫荽頭跟風乾辣腸、熏肥肉、肝腸炒香,可令魚肉易於吸收肉香,因熱焗時間不太長。

做一隻好飯腳是有條件的,一是什麼都可以放入口,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說出好、壞口感。

每家店都是用添加劑濃縮湯來烹調湯羹,丁點肉味也沒有,化學料充斥味覺,令人十分難受,完全吃不下。首先要問問食肆的投資者,這種貨色是否可以蒙騙客人?

小魚不清去魚鱗內臟,有魚鱗的油份保護,所以不易焦燶,而且有鱗有內臟味道比較甘香,這是漁家做法,不妨一試。

現在請人甚艱難,特別是食肆的廚師,不知到哪裏找回相等資歷的人才。

疫情大流行令世上人間虛度了3年光陰,所有事物都幾乎停頓了,如今重新啟動,才知所有親情、友情再相見相認是多麼可貴。也有不少事情要重新解凍,從頭學習。

牛扒要整件煎好再切成粗粒,這樣便可以保持均勻熟度,也可以把整件牛扒豎起,把周邊肥肉部位的油份煎透出肉香味,這樣會更可口。

是日去一間豪華版長者會所參加午間開年飯聚。這座籌建多年的長者會所,營運重點是修建全新大樓,引進先進科技幫助長者享受度假式舒適家居,猶如生活在豪華郵輪上,讓入住者優游度過美好的每一天。

在香港每天都很忙碌、充實,購物非常方便,無論是吃的又或到便利店買啤酒、咖啡,都是24小時營業,公共交通工具式式俱備,是一個不夜之城。

當年楊貫一師父構想出版一本由他全新創作的融和菜系書,雖是30年前一哥的構想,但如今再拿出來烹調奉客一點也不落伍。

手機看食這種食前文化已經在全世界流行,成為繼新冠後的一大病態,早已成為風土病,沒法清零,唯有認命!

跟唯靈老師認識已30年,他是「鮑魚大王」楊貫一師父的好友,常跟一哥談論天下美味,把酒言歡,我也從中領略食餚的要訣。

一般說生死戀菜式都是鹹魚蒸鮮魚,一生一死的意思,但今次來個鹹魚粒炒石斑球,試試不同做法,還加上翠綠爽口的韭菜花,視覺上美得多了。

薺菜是蘇浙名物,通常整棵的,今次用切碎的急冷包裝,放冰格可保存3個月,方便作涼拌或包餃子時用。

這菜式可以用烤焗方法,好處是熱度十足不會失味,而且香口,可以多做。

當炸春卷時,細看春卷皮一開始轉色便要急急撈出,不然很快便會焦燶過火。

近年中廚界開始認識歐洲和地中海飲食文化,知道他們喜愛用橄欖油烹調,以調製美味佳饌。橄欖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可助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臟病,能直接食用,也可烹調菜式(但不能高溫煎炸)。

傳統的蘇浙菜做法是以鮮鴨斬件伴上金華火腿烹製的,今次試試用雲南火腿及廣東臘鴨變格一下。

一般家庭都會用蓮藕炆豬腩肉作菜餚,今次加入天山雪蓮是以雪蓮的甜味作配,改改大家的胃口,不妨一試。

竹筍味道不是每個人都受落,所以多做一些前期煮水工夫,就可減少異味,竹筍在烹飪來說是「瘦物」,加配肥物同煮才配合得宜。

賴茅是茅台酒其中一種,有其獨特香味,醃製肉類也不錯。

放養雞吃的是草堆中的幼蟲、嫩葉,雞身毛彩亮麗,只要有超過100天放養期便是精品。

小時候家窮,夏季常以清炒白瓜做餸;白雲耳跟木耳有別,跟黑雲耳相似,如買不到可用小雲耳(鼠耳)替代。

不少中國人送禮給外國朋友,拿筷子作小禮物,收禮者受落;但韓國人用金屬筷子又幼又尖,真不方便。

自從餐飲業放寬至12人一桌,食肆好像打了強心針,客人每每訂大枱與親友共同開餐,氣氛熾熱,食堂充滿歡樂場面,令人鼓舞,希望疫情不再走回頭路。

以前我家住在天台木屋,試過一年10號颱風把整間木屋頂吹走,所以每當天文台發出風暴消息,便必須立即急急收拾行裝,逃到姨媽家避風頭,今日回想往事,比電影橋段來得緊湊呢!

蜂巢豆腐更易吸納食味,但不能用新式的滑豆腐,它不能(雪通)起蜂巢紋,傳統豆腐才成。

此素菜做法簡單,可配粥飯共膳,但鳳眼果不合時便減省去,或因應個人喜好另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