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兩老怎樣說,我還是喜歡在街頭耍樂,爬山玩水,無拘無束,口袋缺錢也無所謂,終於要走入熱廚房,滿頭大汗的幹活維生。
時間許可的話,總是乘電車上層坐下來,觀看鬧市街道景况,慢慢地在兩邊遊走,有廣告招牌,有店舖,有人物,活生生的現實畫面,但近來路上的店舖都貼上招租告示,街道遊人疏落一片,淒清冷漠,使人嘆息!
有一件在飛機上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坐位背上擺放的垃圾纸袋,用來書寫有關到地工作的要綱及開會細節。其實用紙寫上了,便可以牢記在腦袋不會忘記,是個人習慣。
此食譜從順德菜的黑毛節瓜煮蟛蜞轉化而來,因為香港不易找到細小的蟛蜞(小蟹),當地人吃其鮮美味道而不吃其身,把它改用奄仔蟹,可吃其肉鮮,蟹膏濃香也不錯呀!再加幾隻白蜆就更上一層樓了。
苦瓜茄子炆白鱔蝦球是一位老顧客食家想出來,要求我烹製的,我們試食後覺得滿意,便公諸同好。
這道菜以清爽為口感,所以不用加醬料,便可將白瓜的甜、苦瓜的甘、煙熏肉青的香味不同層次呈現出來,是夏日妙品。
楊貫一師父在8月25日大殮,拿起筆再寫一些在他門下工作的點滴。1986年,進入富臨飯店「阿一鮑魚」廚房當二把手,默默學習一哥的獨特烹飪概念。
1980年初,從熱廚房轉職到一製衣工廠的員工飯堂工作,要為1000多員工安排每日午飯。留在這樣的工作環境,為的是家中有兩個小女兒。
看到一張沉船照片時,也聯想起最近常出現在電視新聞裏那隻迷途的鯨魚,在西貢一帶水域張開大口誘吃魚群的情況,跟沉船直豎的照片很相似,令我很感觸。
其實此彭公鴨是從彭公鵝改過來的,因鴨的價錢便宜,個子小、油份少,適合4人家庭食用。其實這是從產後少婦補品改良而成,適合喜愛吃醋的人進補。
多年來出席過不少廚藝比賽當評審,有時還會參與出題目、為比賽選用的食材定案。今年當評判多了,發覺最好的比賽食材應是素食。
中式上湯芝士焗龍蝦是沒有添上牛油麵撈,因為不會放入焗爐焗至焦香。烹調龍蝦能把握八、九成熟是最高境界,一旦過火口感便不好。
從前食肆有兩項方便路人之事,一是急急腳進店找洗手間,之後便頭也不回離去。日子有功,小食店在門外掛上小牌,寫着洗手間不便外借。
肘子是整隻火腿的精華,前肘是豬腳骨,肉質少,腿尖肉比較粗劣,鹹味重不宜燉湯。
吃涼瓜(苦瓜)就是愛吃其苦甘味,人愈大愈喜愛,所以不用出水搓水去其獨有的味道。
惠州乾鮮梅菜帶甜味,要配上不鹹的潮州菜甫乾和鹹檸檬,它們是一絕搭擋,能把室內養殖的魚化腐朽為活海鮮,沒話講。
16世紀,歐洲各地的貴族才開始用刀、叉、匙羹進餐。到今天,不論中西餐都有用上刀叉進食,居功者是「鮑魚大王」楊貫一。
今次和大家分享的菜餚是米酒雞,選擇的光雞可用海南文昌雞,因雞身細小而且耐火(不易過熟),或用大騸雞半隻亦可,重點是把雙蒸酒的酒精在慢煮後完全揮發掉,只留下香氣和其他食材完美結合。
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今天已發生在香港飲食界,現今本地食肆誰不在為此發愁!
生粉蛋白漿的做法是以乾生粉2湯匙、袋鼠粉1湯匙、蛋白3隻拌勻,掭入生油1茶匙拌勻而成。蝦膠肉可自製用脫殼鮮蝦肉拍碎後刴至膠狀,加乾生粉、幼鹽少許搓勻便是。
豬頸肉又名肉青,是豬的兩面臉肉,爽、滑,肉脂均勻,蒸、炒、燒、焗都可口。
鱲魚連魚鱗焗可保護魚肉不乾結,而且嫩滑有汁。把欖角、芫荽頭跟風乾辣腸、熏肥肉、肝腸炒香,可令魚肉易於吸收肉香,因熱焗時間不太長。
做一隻好飯腳是有條件的,一是什麼都可以放入口,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說出好、壞口感。
每家店都是用添加劑濃縮湯來烹調湯羹,丁點肉味也沒有,化學料充斥味覺,令人十分難受,完全吃不下。首先要問問食肆的投資者,這種貨色是否可以蒙騙客人?
小魚不清去魚鱗內臟,有魚鱗的油份保護,所以不易焦燶,而且有鱗有內臟味道比較甘香,這是漁家做法,不妨一試。
現在請人甚艱難,特別是食肆的廚師,不知到哪裏找回相等資歷的人才。
疫情大流行令世上人間虛度了3年光陰,所有事物都幾乎停頓了,如今重新啟動,才知所有親情、友情再相見相認是多麼可貴。也有不少事情要重新解凍,從頭學習。
牛扒要整件煎好再切成粗粒,這樣便可以保持均勻熟度,也可以把整件牛扒豎起,把周邊肥肉部位的油份煎透出肉香味,這樣會更可口。
是日去一間豪華版長者會所參加午間開年飯聚。這座籌建多年的長者會所,營運重點是修建全新大樓,引進先進科技幫助長者享受度假式舒適家居,猶如生活在豪華郵輪上,讓入住者優游度過美好的每一天。
在香港每天都很忙碌、充實,購物非常方便,無論是吃的又或到便利店買啤酒、咖啡,都是24小時營業,公共交通工具式式俱備,是一個不夜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