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特色是機動性強、觸覺性高,豈會落後於形勢?
首置上車盤也屬資助置業,本質與居屋無異,不設補地價於理不合,除非一視同仁暫停所有安排。
財金官僚曾苦口婆心地提點市民置業須量力而為,慎防美元利率掉頭上揚,熱錢撤資,港元利率飆升,樓價下調。
首置上車盤既是資助房屋,資助愈優厚,條件便愈嚴苛,換樓也愈難,轉場私營房屋阻力便愈大。
置業問題錯綜複雜,樓市更陷入結構性惡性循環,皆因辣招之下換樓疏落市場癱瘓,新盤坐大發展商當道。
監管鬆懈失信天下,矯枉過正失信客戶,沒有獲得客戶信賴和支持的金融中心,只是虛有其表的軀殼。
1841年香港開埠時,曾被謔稱為「荒蕪石頭」,但最終卻能從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大都會。
香港開埠是為融資華洋貿易,致勝關鍵是開放中國貨幣流通。
安老按揭本是德政,可惜生不逢時,踫着按揭辣招雷厲風行,官僚未能顧全大局,導致政策互相矛盾,節外生枝。
近年樓價失控,其實並非坊間所言乃市場出現「炒賣」或「泡沫」之故,元凶其實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之故。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寸土尺金,房屋問題長期以來均不易解決,新任特首上台,如何能夠對症下藥。
公屋輪候愈長,劏房問題變本加厲,年輕人望樓興嘆,換樓者未能如願,給繼任人留下的,顯然仍是燙手山芋。
近年是非多多,皆因官僚剛愎自用,乖離正道走偏鋒。
正本清源,應大刀闊斧改弦易轍,讓轉手市場重拾主導。
從任何角度看,儲備定義不應包括公營機構及法定基金等存款。
-
按照新法例,銀行兼營電子錢包,儲值等同客戶存款,直接算入貨幣統計,而獨立營運商之儲值,則間接算入,造成「一數兩制」於理不合。
辣招若是奏效,何必又再加辣?辣招若是失效,再加辣又如何?
問題根源應該是法律草擬及審議過程欠嚴謹,百密一疏。
預言實體金融退場,乃言過其實,因為金融與媒體本質不同,科網功能有別,不可相提並論。
是次人民幣晉級入「籃」,應在藍圖盤算之內,雖然不會即時帶來實質裨益,但已向目標再邁進。
是次人民幣晉級入「籃」,應在藍圖盤算之內,雖然不會即時帶來實質裨益,但已向目標再邁進。
古語有云:「經一事、長一智」,金融監管向來知易行難,需從錯誤中學習,從經驗中汲取教訓,事後孔明於事無補,正本清源方為上策。
古語有云:「經一事、長一智」,金融監管向來知易行難,需從錯誤中學習,從經驗中汲取教訓,事後孔明於事無補,正本清源方為上策。
財金當局幾個應變假設,明顯與事實不符,讓人有與現實脫節之感。可以大膽地說,期望游資撤離實乃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而銀行流動資金及儲備受壓的機會亦不高。
簡單的回答是:外匯市場是以美元報價,若人民幣貶值,而其他貨幣不變,則兌人民幣自動升值,港元也無例外,但偏強是另一回事。
簡單的回答是:外匯市場是以美元報價,若人民幣貶值,而其他貨幣不變,則兌人民幣自動升值,港元也無例外,但偏強是另一回事。
今年是人民幣匯率改制十週年,與香港房地產連年大漲小回,內地資金湧港可謂不無關係,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又加劇游資泛濫,干擾香港金融及經濟秩序,銀行信貸監管由是加強,實無可厚非。惟若借監控按揭風險為名,「管理」置業需求為實,並非對症下藥,更非「逆週期措施」,過猶不及。
其實,特區政府2012年換屆後,多番擴大特別印花稅範圍,針對境內外投資者,炒賣早已絕跡,即使加息來勢洶洶,也不會歷史重演。市場正好趁機休養生息,讓供求對配恢復平衡,反而再三緊箍住房按揭,只會影響大眾市民置業安居計劃,令「換樓鏈」被打斷,不但無助房地產市場降溫,更對退休保障影響深遠,枉招民怨。
無論匯豐是次最終抉擇如何,乃商業決定。不過,事隔20多年,香港銀行監管架構仍固步自封,滿足於以機關為名,官僚為實之現狀,對爭取匯豐回歸及其他環球銀行遷港,難佔優勢,也欠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