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三方原來合作無間,現各自修行,扭盡六丑脫身。官場十字真言:「推、側、閃、避、卸;懵、傻、戇、痴、呆」,嘆為觀止。
特區政府師法獅城,但似未悉箇中奧妙,措施自相矛盾。左手殷切覓地建公營住房,右手放行流入私樓市場,供求永無平衡之日。
政府正陸續實施2018年度預算案稅務寬減,尤其提高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自願供款免稅額至每年6萬元,且惠及延遞年金供款。政客喜出望外,稱讚官員從善如流,惟未知他們有否了解強積金及年金皆私營,是盤生意。
在欣賞劇中人爾虞我詐的「宮鬥」之餘,我們覺得更反思當中帶出的一個重大社會現象:相對於男性在「前台」──如沙場、商場或政壇上的刀來劍往、生死相搏;居於「後台」的女性,在後宮之中的勾心鬥角,同樣激烈非常。
若我們不能從較根源性入手,例如化解遲婚問題、居住空間狹窄問題、工作欠保障收入卻停滯不增問題等等,則出生率必然如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所指「沒有回升的迹象」,這樣必會窒礙未來經濟發展,動搖社會穩定基石。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卻表現得忌憚三分,是否真的反映中美之間的科技發展差距已經收窄,甚至到了可以爭一日之長短的地步呢?
在全球化年代,又處於經濟衰退時期,中美貿易、生產、投資,甚至人民交往又相互糾纏的年代,大動干戈的結果必然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
中國與路帶倡議沿線經濟淵源非淺,五通皆備,何須香港穿針引線?不過,資金需求龐大,並非一國能獨力承擔,須集腋成裘。而金融正是香港所長,填補內地不足,何必捨長取短?
若政府能心領神會,官僚身體力行,大橋港方口岸交通混亂、轉數快系統百密一疏等問題應可避免,撥亂反正也不難。相反,若政府思維因循,官僚責不在我,不但於事無補,更節外生枝。
「轉數快」人人可免費即日收付,而非用者自付,大錢包商補貼客戶之餘,還補貼競爭同業,顯然乖離商業原則,違背自由市場規律。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開宗明義填海造地,也未雨綢繆儲備土地,留交新世代發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未知政府有否汲取西九文化區之教訓?
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自主,倘若股市全由紅籌主導,無異變相內地的離岸市場,既有失本來設計與發展原意,亦不能更好地支持國家多元發展,長遠而言實非國家之福、香港之福,社會及業界值得深刻思考。
近年,受樓價屢升不跌的影響,社會對新加坡模式趨之若鶩,林鄭從善如流,推出「娥六招」呈現新加坡身影,銳意擴大資助置業。可是依樣葫蘆只有其形不具其實。
或許政府不願見居屋流失,新猷變相與出租公屋看齊,轉手居屋奇貨可居,實自相矛盾。
新加坡以公屋為主,從福利擴展至商品;香港以私樓為主,從商品伸延至福利,兩地政策起點有別,定位不同,但殊途同歸。
古諺云:「一法立,一弊生」,香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奉公開公平公正為臬律,政府不應輕言干預。
先進經濟奉行浮動匯率,而且設有中央銀行,無論儲值便利或虛擬銀行,皆可置於傳統銀行體制外,不影響貨幣金融穩定。香港獨善其身,實施固定匯率,不能依樣葫蘆。
銀行無虛實之分,服務方式則可虛實兼行。若政府擬借道虛擬銀行拆解小存戶小商戶困惑,無異掩耳盜鈴,捨本逐末。他朝歷史重演,難道又還原監管?
正本清源,公屋私樓供求錯配,源於私樓市場失效,而後者源於辣招過猶不及。
是回港元匯率急跌至臨界點,是外資撤離或港資外流表象,但同業拆借市場寬鬆,下游港美息差未收窄,步伐不一致,應是虛驚錯覺。
早前談及一帶一路與中國未來發展能否更上層樓,美國因素至為關鍵。不旋踵中美爆發貿易戰,且逐步加劇。若全面開戰始終兩敗俱傷,影響民生政治。
以傳統結構性空置率5%計,即使實際空置者有3%,開徵空置稅也雷聲大雨點小於事無補,邊際供應也未必顯著改善,而行政費訴訟費大增,甚至得不償失。
美國因素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在下一個五年發展過程中的最大挑戰,亦可說是最大隱憂。
康樂會用地是土地政治,地租是土地經濟,不應混淆。政府不能昧於現實,康樂會既然尚有社會價值,用地續租理應按既有政策及本子辦事,與其他一視同仁。
五年來政府辣招盡出,樓價卻愈壓愈升,正反映救火心態,監管只爭朝夕,務求立竿見影。
「香港金融科技落後近鄰」是偏見, 「大眾保守不接受新科技」是誤解。其實香港是電子交易先驅,以實體卡起步,早已普及且建立信任。
上次派錢,政府以公帑補貼基層面應付入口通脹。現時香港未有入口通脹壓力,毋須大手筆派糖。
政府房屋供求管理政策過猶不及,五年多來辣招不盡、樓價升完又升,原本寄望政府出招抑壓樓價的市民,多已變得失望。
總結五年經驗,辣招遏抑置業需求,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有目共睹。轉手及按揭市場失效,發展商當道,樓價反節節飆升。
政府擬重組置業階梯為公屋或綠置居、居屋或首置、私樓共三級,不過居屋及首置分界線難客觀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