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和太空,不同交通工具正在環迴合奏高歌。九州河山,孕育了不屈不撓和刻苦勤奮的中華民族,由此孵化了舉世聞名的中國製造,從低端日常所需,拓展至今天的高新科技。

中國與中亞5國同意,在重點優先合作領域盡快成立部長級會晤機制,充分發揮各國外交部門作用,研究成立常設秘書處可行性,全方位推動中國─中亞合作機制建設。

法定發債總額(債務上限)於1月份見頂,目前流動資金僅可維持數月。美國財長耶倫警告國會,未能發債融資,早於6月份便會出現可怕後果。這個議題,可帶出數個重要關注的角度,更看到美國的現狀和前景。

環球貿易數據,排名劇變震撼。「逆差」代表出口相對弱勢,美國及盟國竟多墜谷底,差額巨大。而看順差國,中國在極點再跳升,增加約50%至近9,000億,未來貿易市場會如何發展?

美國銀行爆雷倒閉,全球再面對環球金融風暴,既害人也不利己,美國政府難辭其咎。

在美國野蠻和粗暴的外交政策下,全球去美元化紛紛展開.東盟部署最全面,各環節逐漸上馬。

美國發動史上最嚴厲的國際制裁,引發通脹、加息、債券價格下跌,結果美國銀行倒閉,骨牌效應去到瑞士,進一步波及德國。這次焦點是另一金融産品──CDS。借此評估,後市如何發展?

瑞信被接管後,不同投資者的命運不盡相同,購買了債券最終可能化為烏有。希望知道出事後投資者獲得保障的安排,就必須了解銀行資金來源。

中國宣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即執政的共產黨和國家兩方面都進行改變,首次組建新的金融及科技決策議事協調委員會,是否對應了金融戰和科技戰?

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因戰爭和制裁帶來的通脹而加息,債券價格下跌,矽谷銀行賤賣債券帶來巨額虧損。接連影響再有銀行受牽連,企業也受波及。

耕耘十載,基建狂魔落成多國項目,180多國和組織簽下200餘份合作文件,140國以中國為主要貿易夥伴、中歐班列增加至每年1.6萬列。

一個政府沒有自己的情報組織,而敵方則在自己土地上散布了代理人和扶植的傀儡,管治必然困難重重。

美國的反華政策,喚醒了沉睡的獅子。今天,看到愛國的資訊網台成功地站上峰嶺,深深感受到國家勝利在望。

印尼本由共產黨執政,其後遭到親西方軍人蘇哈托發動政變,當時整個社會反華情緒高漲。這場華人「冤獄」終於在美英兩國50年後的解密文件中得出答案。

二十大報告,一份閃爍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報告,「人民」二字貫穿始終,反映領導層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一個考慮「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政府。

希望推動戰爭背後的西方勢力,亦盡快推動停火協商。我們的電費增加同時,亦多照顧和考慮社會上有需要的弱勢社群。

社會承受了巨大通脹壓力,但社會的不滿又不會完全失控,甚至動搖有關執政,到底有什麼方法可控制廣大群眾的思想行為?

英鎊滅亡?這種猜想有點過分,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東南亞取代英國,十大清算貨幣取得4席位。更重要的是,美國作為最緊密的盟友,可惜在歷史上看不出應有的道義!歷史巨輪把英鎊或英國輾過,已是清楚的事實!

西方政治領袖只顧門面的治標,努力加息和補貼,但卻把治本工作抛在腦後。英國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前往烏克蘭,繼續支持戰爭。制裁俄羅斯一再加藥,限制俄羅斯人入境。到底西方領袖服務於美國總統,還是自己人民?

中華文化是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學習經驗宜好好發揮。作為現代青年,應主動參與課外活動,認識和了解社會,培養正向品格。定下目標,掌握練習與溫習的技巧,靈活運用。

經歷了世界大戰,回歸洗禮,發展至今,西方政府的強橫只會讓我們更堅韌。這遍土壤驕傲地以袓國為核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綠色創新可持續的金融中心,不屈不撓地寫下歷史新篇。

社區上絕大多數的全體基層民眾若能被悉心照顧,授之以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妥善安排和處理、提供暢通向上流動通道、有能力者回饋社會再分配等,這一切將促進和諧社會的眾志成城,把我們的地區建設得更美好。

「十四五」規劃很重視環保和綠色發展。年輕人可投身綠色行業,甚至在相關方向創業,如回收業或再生能源產業,既幫助改善環境,同時獲得發展契機。

今天,窮一切力量、語言技巧把問題轉移視線,當政者滿口謊言,美國體制難掩其千瘡百孔,東西局勢逆轉加快出現。

大國博弈,真真假假。無論大家是否身處第三期測試中,還是疫苗功效、安全或副作用未能確信等前提下,希望各人不要漠視安全,尤其長者、孕婦、長期病患者更需小心。

作為國際貨幣的優點,就像水能載舟;但不好好善用,亦能覆舟,濫用美元長臂管轄,頻施金融制裁恍如自食砒霜,毒老虎將付上沉重代價。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布在個人社交帳戶的一副電腦繪畫引起澳洲方面不滿,其內容劍指澳洲軍隊在阿富汗戰爭犯下的戰爭罪行。

屬於科創的央行數字貨幣,可擺脫美元全面封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隱現其專業價值和貢獻。

一位美國人向香港暴亂的搞手提出:如果你敢說你是正確,那麼讓我們來公開對質!

人皆道「一帶一路」機遇難得,要牢牢抓住,發揮優勢、施展才能,便能闖出自己的新天地。但是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成功?秘訣如何?今年盛暑,有幸和陳博士、多位貴賓一同前往越南,從中明白了什麼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