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語有ɔ55 gɔ22一詞,義為麻煩、笨拙、遲緩的感覺。到底這個語言的本字是什麼?

現在說粵語者居然這樣強用普通話的用詞習慣來取代自己的用詞習慣,如果不是誤以為普通話詞彙一定雅於粵語詞的話,還可能有什麼原因呢?

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

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

粵語「邊」有「誰」、「哪裏」義。雖然筆者暫時沒有見到古文獻中「邊」有相同用法,但是在古文獻中的其他字詞卻可以解釋何以「邊」在粵語中可以這樣運用。

煎成湯的中藥,粵語可以叫「湯藥」。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粵語武打片裏,「賠湯藥費」便是常見的對白裏的詞組。

粵語「落雨」即普通話的「下雨」,這是常識。「下雨」確是上古漢語,不過「落雨」的歷史也不短。與「落」有關的粵語語彙還有多少?它們源自何處?

粵人會經常批評別人「唔化」。原來「不化」一詞早見於戰國時的《莊子》一書。要明白什麼叫「不化」,首先就要了解什麼叫「化」。

粵人強調「很早」這個意思時,會用「老早」一詞。至於「滴咁多」的本字,又是什麼?

「志在」顧名思義就是「志向在於」的意思;而當我們的志向不在於某事、某物時,我們自然就可以說「不(唔)志在」(志不在)。「志在」這個粵語詞古已有之。

凡是用手取物,廣州話有三個口語︰拎、搦、攞。當中「搦」的粵音為何確能與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古音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在粵語與現代漢語共同語中,「鐺」的意思略有不同。共同語中的「鐺」限於「烙餅」之用,與「飯」無關,但粵語卻有「飯鐺」一詞。

眼睫毛在粵語中為什麼叫「眼jɐp5[音同「泣」]毛」?「閘」這個字的讀音又有多少年的歷史?

筆者一系列的《粵語古趣談》,內容一向以「考本字」為主。不過,近年發現有一些字,也須為之作「考本音」的工作,因為其「本音」連所有粵音字典都漏略了。

粵語有「奸狡」一詞,義為「奸猾」。原來四川方言也有此詞。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不但為四川方言考究了「奸狡」一詞的來歷,也間接為我們粵語考究了此詞的來歷。

粵語「群」可作動詞用,意思是「與……為群」,亦即「與……為友」之意,這種用法早見於古書。

我們粵語有「隔籬」一詞,義為「隔壁」。有寫作「隔離」的,這當然是大錯特錯了。

粵語有「麻麻」和「麻麻地」兩個說法,用來表示人或物的素質不高。原來「麻麻」有「微微」的意思,但是何以「麻」會有「微」義呢?這就要說到「靡」字了。

粵語有什麼與「坑」有關的詞語?俗語說「打破沙鍋璺到底」,到底粵語的相應說法又是什麼?

古時書本的「一張紙」稱作「葉」(後簡作「頁」),大概取其薄如樹葉的意思。一葉有前後兩面,以前就分別叫作「前半葉」、「後半葉」。在圖書館學中,「前半葉」、「後半葉」各稱為「面」,而粵語則稱之為「板」。

粵語有「正斗」一詞,義為「正宗」、「純正」,甚至引伸為「質素上乘」。原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斗」是否「正」。

「奇」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只是「語素」,但在古代漢語裏就像粵語一樣,是可以自由運用,可以充當「謂語」的「詞」。

原來古文獻中,可以證明「子」在古代與今日粵語相同,可以兼男女而言的。

「馬面」的首個書證來自唐 李延壽的《北史》,而「馬臉」的首個書證就來自現代文學作品,那麼,「馬面」就顯然雅於「馬臉」了。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雖也有解作「臉」的「面」一詞,但其用法則不及粵語那麼自由。

粵語與安徽休寧話有不少相同用語。我們黃氏家族的先祖在宋朝原居於今日安徽安慶地方,因為金人的侵略才南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人的用語有部分仍與今日安徽省內的方言相同。

動輒視粵人之語言習慣為非正統漢語文化這種錯誤觀念,最終只會毀滅幾千來的漢語文化。

「講笑」最少有300多年歷史了,除粵語外,至少還有福州話、客家話和吳語傳承了「講笑」一詞。

在粵語裏,解作「全身心地投入」或者「為……而奔波」的「撲」,卻可以作及物動詞用,而無須與「在」構成介詞詞組。為什麼?

粵人有稱女人為「婆娘」的,略帶輕視的意味。雖則此詞未見於《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似乎只是現代方言,不過卻是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