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人對前景總不可能看得通透,任何涉及未來的投資,總會有些風險,要當企業家,便必須為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我們不用因為成功的企業家能家財萬貫、風風光光而眼紅嫉妒,也要知道失敗的企業家往往要投河跳樓。

不是說中國完全沒有債務問題,而是西方媒體所言,似是病入膏肓之人反而對患上普通感冒之人指手劃腳,說他們快要死了。

本以為西安之行不會再有驚喜,但過去沒注意到的西安城牆,細節竟充滿了中國人建築與軍事戰略的智慧。城牆上的箭樓很有意思,居高臨下,控制大局。近年西方世界道德地位已崩潰,等於箭樓已塌下,再控制不住形勢了。

我聽過一種說法,美國自己鬧出內戰的機會比台海戰爭的概率還要高。我不判斷哪種概率高一些,但卻同意美國社會矛盾非常嚴重。最近一宗事件反映出美國的精英也在嚴重分裂,此事可大可小,隨時可癱瘓美國社會。

美國大搞制裁,反而使中國的市場出現空間,容許了自己已擁有實力的企業去生產,有了生產經驗便成就了飛躍的進步。

至於香港的內部問題,我認為是部分港人失去了從前以市場力量為指路明燈,那裏有錢便向那裏發展的務實心態。取而代之的是沉溺於口號式意識形態,不懂世界艱難、大國博弈凶險無比的幼稚思想。

美國對中國宣傳戰或心理戰的對象,倒不一定是中國,有時反而是美國人民。觀其手法,似乎主要有兩招。

習近平對美國的印象便正是這個善良好客的家庭;這種認知十分重要,足以影響中國對美的政策。與美國政客針鋒相對,但又爭取美國民間的友誼,讓他們不為美政客所騙,應是當前的國策。

日本在如日中天時被美國打擊,接着經濟便乏善可陳,增長戛然而止,很多人不免問上一句,會否中國也將遭到同一命運,它的高速增長再也難以為繼?

我十多年前做過一些隨機問卷研究,發現不生育的最重要原因有二:一是樓價貴,二是教育費貴。父母負擔不起,唯有不生或是少生。李家超《施政報告》中有對症下藥,但用藥的分量是否足夠,要試過才知。

勞動人口的緩慢下降,影響甚微,它的作用遠不及人力資源質量大幅進步所帶來的效果。擔心所謂「人口紅利」的消失,實乃錯讀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

在今天中美關係變得複雜的環境下,精準的觀察尤其重要,3年新冠卻打破了我的旅遊大計,現在唯有報復式追回旅遊的不足。我的第一個旅遊計劃便是開車環繞美國一周,考察其風土民情,順道探訪多年未見的有識之士朋友。

今天香港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多方面需要撥亂反正,我們不能迴避分析大勢及檢視過去政策的某些不理想後果。有三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須討論一下,它們是土地、人才與地緣政治,這三者又是互為影響的。

中國強勢崛起,卻再次喚醒了美國人石器時代基因的恐懼及搶地盤情緒,看來自由市場帶來的互利機會仍是抵擋不住霸權主義的私利。薩克斯對此失望之極。

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則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也會牽動着每一個相關家庭的情緒。

若王道大國經濟科技及軍事俱無實力,小國出於恐懼,也只能屈從霸主的指揮。所以中國即使在推行王道,也絕不可能輕忽實力的建設,否則自己也會頹然倒下。

中國將來的經濟會繼續高速增長,但我相信她對降低堅尼系數的影響力會慢慢下降,原因是中國已進入高收入階段,收入的繼續上升,不會拉近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甚至有可能把堅尼系數再提高。

美國對烏策略在不停變陣。今天對烏的戰略,即強化烏的經濟,堵截俄羅斯,在此過程中,又可掠奪烏國資產,機關算盡。

在長遠增長態勢仍在,但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應有何對策?我認為不用太宣傳或刺激消費,而應鼓勵而不是打擊投資。民營企業可帶來巨大活力,要大力表揚成功的民企。

各國的前景雖有好有壞,但總體大環境卻並不理想,全球經濟都要在逆風中慢慢前行,能頂得住逆風的便算可以交代了。

有了三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

假以時日,美元獨霸世界的現狀會否難以為繼?這需多長時間?

在當今美國的政治圈中,各政客正都忙着爭相表現誰最反華,堅決把中美關係視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財長耶倫的言論便顯得突兀了。葫蘆裏在賣什麼藥?中美關係是否有轉機?

美國被中國超越,或快將被超越,還要去搞制裁搞封鎖,不會持續得了多久。這種趨勢愈到將來便愈為明顯,我們大可拭目以待。

在佔世界人口12%的西方世界中,其主流媒體過去一直在話語權中佔有近乎壟斷的地位,它要說你邪惡你便是邪惡,它自稱正義便是正義,其他人等缺乏平台反駁。

若說美國這些銀行像雷曼般靠有毒資產過度擴充而爆煲,並不準確,它們的崩潰,原因頗不相同,起碼表面原因是這樣。

中國政府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發布了一份包含12點對於此戰爭的中國立場書。美國反應冷淡,甚至不認同,是意料中事,北約不理會俄的抗議,不斷東擴,背後推手便是美國。

中國已不是6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中國,我們雖不應掉以輕心,但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尖銳。

李家超當了特首近半年後,終於見到他開始有大動作。宣布「你好,香港」後,特首第一次出訪便是中東,這是神來之筆,也許背後有內地高人指路。

布林肯就算到訪中國,也不會有成果。在此時節,既然沒談判籌碼,還想威逼中國讓利,豈不白痴?布林肯也算知機,借着氣球事件虛晃一招,不去北京,算是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