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包括健康、教育與收入,在年世界188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12,屬「非常高度發展」。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在將來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語言有雅言與市井之言的分別,雅言是知識分子、貴族或自命高尚的人的慣常用語。若是優雅的語言被用作掩蓋內容的空洞或虛偽,我們便只見到矯揉造作,看不到美,反而不及不加修飾的市井之言的直接有力。
非建制派濫搞抗爭,我們見不到有什麼成效或積極的改變,負面後果卻是不少。立法會本應以港人福祉為念,把好立法這一關,現在把修改規程視為止蝕盤,減少立法會對港人的傷害。
很多人恐怕自己的職位被人工智能或機械人取代。不過我們要轉危為機,只要懂得使用新科技,被社會淘汰的機會便會大減,而且生產力更可上漲,是就業市場的贏家。
要經濟可持續增長,不是要銳意降低投資比重,而是要尋找有潛力發展的的新投資項目。有幾個項目中國的投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包括環境保護、醫療、健康、科研及教育的投資。
中國對金融科技的重大貢獻有兩次,第一次是宋朝所發明的紙幣,第二次是電子支付系統。中國式電子支付的發展迅速使人目瞪口呆,與它的市場規模有莫大關係。
根據最新統計,2016年香港貧窮人口佔香港人口近兩成,要搞清楚原因,才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扶貧政策上。
特首希望招納多些青年才俊,加入政府或是諮詢架構。1984年內地的「莫干山會議」,為國家發掘人才,香港可以參考。
近年中國經濟遇到下行壓力,但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政府亦會倒台,這是天方夜譚。
製造垃圾愈多,便要付多些錢。這是極簡單的經濟學,但如何貫徹,卻要考慮怎樣降低交易成本,以求平衡。
我們只要讀讀「報告」第五部分,便知其發展經濟的策略涉多個層面。
人工智能的進展及大數據的利用,會令大量今天的工種消失掉。科技的進步可使我們生產力更提高,但在過渡期,很多僱員都會被替代掉。甚麼樣的教育最能使年輕人適應新的人工智能環境?這是我們需要探究的。
我不相信政府的消費有甚麼乘數效應,用一元後可取回一元的效益便已算是萬幸。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政府的消費佔GDP的比重是9.96%,以國際標準而言,不算高。問題是政府投資的部分是否恰當?
若將來香港變為威權社會的話,誘發者正是今天那些不懂得珍惜自由、不肯為自己行為負起責任的人。
眾所周知,若北韓真的用核武攻擊美國,她很快便會被摧毀。既然如此,她應是絕不敢用的,這意味着就算有核武也無用處,北韓的核武也就無甚威脅力可言。要破此推論,方法之一是營造癲人形象。
五四算是成功的學生運動,但成功往往又會異化,反而使學生成為使人討厭之人。蔣夢麟所寫的《西潮》一書中,便記錄了學生運動衰敗或學生鬧事的現象。在一次衝突中,蔡元培真的生氣了,捲高了衣袖,喝罵學生為懦夫。
教大學生會的回應使人失望。若認為「株連」不公,最好便是使僱主相信大多數學生不會有此惡劣行為。但學生會不但不切割,還替涉事者辯護。
任何對國歌不莊重的舉止,不單應為法律所不容,亦應是道德上被譴責的對象。
我們不用當事後孔明,但也可看出澳門政府在基建上表現只是普通。
年輕人關心社會的確值得支持鼓勵,但現在的上訴及判決要打擊的,只是「違法」的一部分,絕非追求公義之心。
也許有些人特別喜歡陰謀論,對一地兩檢有情意結,在杯弓蛇影的心態下,才會一葉障目,盲撑林子健。
政府現已擁有巨大的財政儲備,可應付將來不時之需,現時政府的財政政策是否可以更進取一點?
「一地兩檢」被視為林鄭要拆掉的政治炸彈之一,作出政策決議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效益與成本的比較。
要判斷將來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必須看清楚它對不同行業所起到的作用,有些人會得益,有些受損。
去年宣誓時,有一大批人毫不莊重,亦不真誠接受宣誓的內容,已是港人有目共睹之事。
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實質GDP增長了34.5倍,帶動了全球增長,香港的經濟也早已主要由內地帶動。
港人連現在內地帶來的機遇也沒好好掌握,將來在更急劇的因科技創新而出現的變化,又怎能應付得到?
倘若北朝鮮真的有了洲際導彈,最受影響的應是美國。
本來香港的政治環境是可以不用劍拔弩張,中港雙贏,但這需要條件。
李開復認為,中美現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領先大國,而四成三的AI應用程式已是由中國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