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軼「保守估計」,此次感染規模最終可能會是SARS的10倍或以上。「我經歷過這麼多,從沒有感到害怕過,大部分可控制,但這次我怕了」。

袁國勇表示,目前武漢肺炎有機會進入第三波病例,病毒在家庭及醫院傳播。他最擔心病毒在社區大爆發,引起類似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的情況。所以要在未完全進入第三波前,採取足夠防禦措施令疫情能紓緩。

為慶祝賽馬會流金匯昂然步進10周年,該中心舉行10周年慶祝活動,一齊見證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里程碑,向大眾宣揚健康生活的訊息。

血漿是診斷的寶庫,有很多訊息可以取出來,可以用來做產前檢測。其實無創性產前診斷已經常規化,相信幾年之內癌症方面也能如此,也希望可以證明,香港的技術也可以改變世界上的醫學發展。

《思考中醫》出版之後,劉力紅有一次和傅海吶提到希望將著作翻譯成英文,師弟就默默的將這個念頭付諸實行。

醫生短缺的問題嚴重窒礙了香港整體公私營醫療服務的平衡發展,若解決不了,醫生資源將會繼續向私營部分傾斜,不但公營醫療每況愈下,私營醫療的收費亦會愈來愈貴,只有富貴階層和有醫療保險的大企業僱員才可負擔。

AD阿爾茨海默氏症是逐步惡化的疾病,首先是記憶的問題,漸漸就會失去活動的能力,思考與判斷都會產生障礙,需要在病發早期確診AD及進行正確的治療方法。

我們要求立法會議員應站在普羅大眾中,聆聽一下我們的聲音,請你們立刻作出明智的決定,除了盡快立法全面禁止售賣,更加要為政府禁止市民吸食新型煙產品定下時間表。

作為一個向市民負責任的政府,香港政府不能再漠視人為的醫生短缺所造成的嚴重民生問題。

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會長郭寶賢醫生向政府提議,考慮設立「醫援署」架構,引入公私營協作的機制,即時處理病人輪候的情況。

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社會工作者、各位熱愛香港的市民,難道我們認為有傳統卷煙還不夠,還需要引入多一種煙草產品以新潮品味和高科技包裝誘惑、毒害青少年?

專科專病教授樓、護士學校、藥師學校、治療師學校,綜合起來便是「中醫藥專科學院」的根基。若這中醫院要肩負「醫教研」的重任,那麼這些硬件是必需的。

現在3所大學總中醫本科生FYFD數量少於90個,每所中醫藥學院的總教授編制較內地的中醫藥大學是少於十分一,沒有經濟規模,根本無法在每個專科領域聘請高端老師。

香港要建立一間旗艦中醫院,務必要聘請最佳的中醫和最佳的西醫,打造成為一間國際知名的中西醫並重醫院。

香港大學於2003年創辦「中藥全球化聯盟」(CGCM)旨在通過世界的學術、企業和管理機構的共同努力,促進中藥全球化和現代化。

2005年設立的Rehbein Medal,以已故國際知名小兒外科教授Fritz Rehbein(1911至1991)命名。譚廣亨教授是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小兒外科教授。

若香港旗艦中醫院要優化中醫科研,我們不但要加強本科及專科的「西學中」必修課程,更需急切用5億元專項基金栽培中西結合科學家,邀請國內外專家為顧問,成立中醫藥研發中心。

筆者認為應該當機立斷,成立「中醫藥管理局」,讓中醫、中藥的發展可與醫院管理局分開統籌及管理。

科大成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將主要集中研究腦退化症﹕一種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這種不治之症正影響全球近4700萬人口。

賽馬會「擁抱健康」中醫計劃──長者保健資助於今日(1月10日)正式啟動,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和調理資助。

醫院管理局於2017年11月11日舉辦了中醫醫院專家分享研討會,以為將來成立的中醫院提供思路。會議上,來自不同地區及不同專業的與會專家、教授分享了各地區中醫院的經驗和各專業的憧憬。

兒童骨科醫生杜啟峻和很多這個年紀的男人一樣,工作之餘陪陪太太孩子,看看電影是他最大的享受。而一旦披上醫生袍,杜醫生便成了罕見病患「瓷娃娃」們心中真正鋼鐵俠。

王明爍自80年代步入精神科診室,30年來每日與複雜的大腦和奇妙的情緒打交道,陪伴病患無數,今天他愈發認為,診療和用藥固然重要,但康復的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還有更多。

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專家分析人體9種不同體質,建議市民在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情況下,根據不同體質服用合適的中藥來預防流感。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題為《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的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傳統醫療制度着眼於以醫院為中心的急症護理,不足以應付人口老化為社會經濟狀況帶來的改變。

浸大研究團隊成功從中藥鐵皮石斛和金釵石斛中提取一系列天然芪類化合物,經過反覆實驗,證實該類化合物能顯著抑制細胞和實驗動物中的自由基和活性氧,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可預防皮膚衰老。

其實一次的病,你處理得不好,會令小孩成長出現困擾。鄭萃雯與醫生交流時,他們說小朋友的表現比數據更重要。若體溫37.5度的小孩子,表情呆滯,問題比體溫38.6度的小孩子更嚴重。

透過醫學界、學術界和社會有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全方位的配合和支持,香港的醫療科學在未來將走得更高更遠,進一步提升臨床服務及醫療相關研究的水平,為社會和市民作更大貢獻。

為守護市民的腸道健康,香港港安特意設立大腸健康中心,並於上月推出彈性極高的「腸癌防護三部曲套餐」,全面照顧大眾的腸臟健康。

著有《思考中醫》一書的劉力紅近日推出新作《黃帝內針》,和廣大讀者分享該套針法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