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即使在接種疫苗後,仍需要保持戴口罩和清潔雙手的習慣,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認為,政府應鼓勵香港市民盡快接種已經運到香港的疫苗,才能令社會得到保護,比留一至兩個月真空期,等待其他疫苗為上策。

政府計劃有序地為市民接種疫苗:最先是長者、醫護人員、前線的高危人士、之後便是普通市民。袁國勇認為大約要有70%至80%的香港市民接種疫苗,疫症的傳播點才會基本上斬斷。

你了解自閉症人士嗎?自閉症其實是一種發展障礙,自閉症、亞氏保加症等發展障礙問題都包含在內,大概每1000人之中便有一個人會有ASD。

浸大研究團隊結合經改良的「黃連解毒湯」(不含黃芩),以及延胡索、丹參、鈎藤三種中藥,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中藥新複方。

大國博弈,真真假假。無論大家是否身處第三期測試中,還是疫苗功效、安全或副作用未能確信等前提下,希望各人不要漠視安全,尤其長者、孕婦、長期病患者更需小心。

港大在2021年1月18至20日,透過電話訪問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只有45.9%的市民表示有意接種新冠疫苗。政府採購的三款疫苗中,最多人接受德國BioNTech疫苗。

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委員會早前發表暫擬共識,建議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優次。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專責工作小組專家成員、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表示,一些與疫情有關的工作人員以及紀律部隊人員,當局會安排優先接種。

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即使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病徵。

香港新聞博覽館1月17日舉行「與疫同行」網上講座,邀請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臨牀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以及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醫生與參加者一同對抗「疫」境。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批評免疫學博士顧小培的言論完全沒有理論和事實根據,是偽科學,誤導讀者。顧小培回應自己根據研究報告所言,內容可信。

孔繁毅指出,香港大學噴鼻式新冠病毒疫苗的原理與噴鼻式流感疫苗相同,只是將甲型流感病毒的NS1蛋白去掉(deleted),令甲型流感不活躍,再把一部分刺突蛋白放入甲型流感,製造噴鼻式疫苗。

近日新冠疫苗已陸續在全球接種,但到底哪款疫苗最有效?副作用最少?要打哪一款?怎麼打?聽聽免疫學博士顧小培深入淺出的分析。

中大醫學院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指出,若香港有七成或以上人口接種疫苗,就可出現群體保護效應,接種疫苗後即使不幸感染,病情亦會較輕微,屆時防疫措施就可以放鬆。

在金融業的技術分析上,分析師會尋找可以揭示和預測發展方向的指標。我們能否以相似方法,回顧本地頭三波疫情的特點,拆解疫情往後的發展方向呢?

社會上將醫生不足問題歸咎於「保護主義」心態的人士為數不少,筆者深感應據理以正視聽,特此撰文回應。

周三的立法會會議上,政府疫苗採購及疫苗安全問題成為關注焦點。施打疫苗是否有效且安全,且聽免疫學博士顧小培的分析。

本港新增98宗新冠病毒確診。本地感染佔89宗,其中30宗源頭不明。確診病例來自包含外傭宿舍群組、黃大仙東頭邨貴東樓、大埔豐年樓等多個群組。

截至今日凌晨零時,香港新增82宗確診個案,包括5宗輸入個案和77宗本地感染,涉及39男44女。本地個案之中,37宗感染源頭不明。

本港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群組感染不斷擴大,麗晶花園部分居民須隔離檢疫,身為市民究竟應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及家人?聽聽年中曾率領團隊進行全民自願檢測的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董事黃利寶博士語重心長的具體建議。

中大醫學院提出以鼻紙條採集鼻液樣本作新冠病毒檢測。這種嶄新的新型冠狀病毒採樣方法準確度高,採樣期間傳播病毒風險低,過程亦較為舒適,不同年齡人士也容易掌握有關技巧,特別適合兒童及長者使用。

九龍灣麗晶花園第6座出現疫情。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到場視察,懷疑病毒經過糞渠傳播。所有麗晶花園第6座D室需要檢疫。

自年初疫情爆發以來,衛生防護中心主任張竹君醫生成了全港市民最熟悉的人,連續多月每日下午的疫情記者會總會見到她的身影,她的專業敬業獲得長官、同事、市民高度讚譽!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強調,全民測試無關人權問題,市民應該全力配合。一齊聽聽袁教授見解。

沈祖堯教授指出,人類與傳染病的戰爭歷史悠長,儘管經歷過黑色病、天花、霍亂、西班牙大流感等等慘痛的經歷,但要完全消滅一種傳染病毒需要的時間仍是十分漫長。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教授、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管喬中先生一同討論新冠肺炎抗疫之路。

中大醫學院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除了病毒本身的傳染性外,社區的接觸環境對病毒傳播同樣起了關鍵作用。

精神健康資訊匯(MIPCRC)希望透過網上平台,為需要照顧無精神行為能力人士(MIP)的家人和專業人員提供相關的服務資訊,藉此向社會大眾推廣精神行為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及江培勇教授是名單上唯一來自亞洲學府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第四年獲此殊榮。

水上活動一向是港人的主要消閒活動之一,甚至颱風浪卡吹襲期間,仍有市民毋懼8號風球威脅而下水暢泳,成人ICU處理不少遇溺相關的危疾個案,筆者也視之為極具臨床教學價值的危疾。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