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確診新冠肺炎的數目海嘯式上升,一些能對抗病毒的中成藥亦搶購一空,其中連花清瘟膠囊可謂其中的表表者。到底這些中成藥裏面,有哪些成分真正發揮功效,令患病者漸漸康復?且聽免疫學專家顧小培博士的分析。

針對香港新冠疫情持續及擴大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獲港府食物及衛生局撥款研發配方,增強免疫力及減少疫苗不良副作用。

港大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造成未接種疫苗男性的性腺機能減退和生育能力下降。 患者康復後依然受到影響。

繼香港大學設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於2月23日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外,香港中文大學亦由即日起為市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並協助醫管局熱線接聽市民的求助及查詢。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從而誘發血管炎症,將改變研發相關藥物的方向,以及辨識重症患者的方法。

對於當下有人倡導在香港「與病毒共存」,盧寵茂特別強調,Omicron絕對不是流感那麼簡單,他說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其實是與病毒共到黃泉,「病毒是不會跟你共存的,它只會帶你到黃泉」。

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的風險息息相關。

肺癌是一個全球性的負擔,其5年存活率遠低於其他主要癌症。2020年,肺癌佔全球整體癌症死亡率約五分之一。研究發現,肺癌於各地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很大差異,其中以東亞地區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Omicron 變種病毒的病毒複製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研究負責人袁國勇教授表示,希望Omicron 繼續遵循這一進化軌跡,成為一種溫和只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

港大研究團隊發現,含鉍藥物與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通過口服給藥的方式,能顯著抑制在動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複製和繁殖,對於緩解病毒性肺部炎症有相當的治療效果。

中大、城大研究指出,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5波疫情將導致超過300萬人受感染,以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後,最多可令感染人數下跌至1100。

科大與墨爾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包含突變的抗原表位數量明顯高於其他病毒變異株 ,但Omicron與其他變種一樣,仍然不太可能逃脫人類的T細胞反應。

香港浸會大學成立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12月22日(周三)揭幕。浸大指出,這個一站式中藥研發平台的成立,配合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投入服務的契機,有望加快香港在創新中藥開發方面的發展。

香港醫療體系以專科醫生和急症治療為重點,正面對基層醫療體系墮後、公私營醫療體系割裂,以及醫療服務碎片化三大問題。當務之急,是鼓勵社會早期檢測並管理常見慢性病、策略性運用現有資源,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港大研究團隊12月13日宣布,已將分離出的病毒株分別送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兩間疫苗生產商──科興生物與國藥集團,進行研究和開發針對 Omicron 的疫苗之用。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變種病毒,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率領的研究團隊,11月30日宣布成功分離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變種株,將探討開發生產滅活疫苗的可行性。

亞洲兩大癌症基因檢測龍頭「行動基因」(ACT Genomics)及「善覓」(Sanomics)日前正式宣布合併,兩家公司均落戶香港科學園內,合併後將為亞洲、大灣區增添一個綜合腫瘤診斷基地。

全港首間5G網絡全面覆蓋的「智慧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周四(9月9日)正式開幕。將透過全面推行定價收費模式,為市民提供高透明度及可預算的私營醫療服務,讓市民可安心接受治療。

港大最近研究發現,在眾多高收入地區中,香港吸煙率及因吸煙而引致死亡的比率,均較多數高收入地區為低,對比其他富裕地區多出一半的生存優勢。鑑於吸食電子煙趨勢上升,港大醫學院促請立法會盡快通過相關法例禁止。

相較同身材、年紀的西方人,亞洲人的身體脂肪比例普遍較高,因此港人更加需要積極減去腰圍。港大研究發現,有恆常參與太極活動的人相較沒有運動的人,好膽固醇水平更高,有利減少腰圍。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 阿士匹靈治療可透過減慢「妊娠代謝時鐘」來預防妊娠毒血症。

第四波疫情結束,病毒是否已經遠離我們?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董事黃利寶博士警告,要為第五波疫情隨時爆發作好充分準備,因為隱形變種病毒令人防不勝防,所以除了要接㮔疫苖外,仍要保持個人清潔。

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的新型冠狀病毒隱性感染研究估算本港未被發現的新冠患者最多有近2萬人。另一項研究則證實,已經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人士體內均驗出中和抗體,顯示本港提供的兩款疫苗都具保護作用。

香港大學團隊在人類細胞培養實驗中,發現早期的新冠病毒很快便會失去突狀蛋白鹼性氨基酸序列,但不影響其在人類細胞中的繁殖、帶突變株的病毒,其繁殖速率甚至比原型病毒更高。

特區政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其中一個目的,是為吸引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馮康醫生指出,無論有沒有疫苗,在一段時間之內,都要繼續維持公共衛生措施,譬如: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三部曲千萬不能鬆懈。

打疫苗後出現血栓反應,其實和疫苗本身有的mRNA沒有關係,是關乎載體、關乎運送mRNA的方法。

3月28日,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疫症知多少?疫苗知多少?」網上講座和展覽,希望透過專家學者所言,引領公眾對現時網上及坊間流傳關於疫苗的資訊,作有效選取、評估和理解,從而培養公眾的傳媒及資訊素養。

港大醫學院負責營運的鴨脷洲體育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將於16日(下周二)開始為公眾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