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細胞死亡不可恢復,但這不代表腦功能沒有復原可能。醫學界研究指出,健康的大腦區域經過訓練後,是有可能取代壞死區域的功能。

一年一度的冬季達沃斯準時在15日於瑞士開幕,連續4天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EF),探討地緣政治分裂、金融及航運緊張、經濟黯淡像是略帶苦澀的主菜。AI扶持未來醫療一起騰飛則可算誘人甜品。

都大作為一所提供護理及相關專業醫療培訓的主要院校,於本學年首度推出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可謂恰逢其時。

好的鞋墊能將壞鞋子變成好鞋。市面有很多現成矯形鞋墊,專為紓緩扁平足、高足弓、減震、減少疲勞而設。

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防微杜漸,尤為重要。大疫爆發之源,能發生於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本港防疫抗疫戰略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

盧煜明教授是國際公認的液體活檢領域全球奠基者、開拓者及領導者,尤其是無創產前檢測領域的先驅。全球每年大約1000萬名孕婦受惠,盧教授也被稱為「無創產檢之父」。

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的盧煜明教授表示,十分榮幸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未來這幾年會集中研究癌症,希望能透過早期檢測技術,將癌症的死亡率降低。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香港存在地區層面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意味目前的行動和努力尚未足以有效、公平地改善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總括而言,香港迫切需要採取全面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健康老齡化。

陳德章教授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2023年「終身成就獎」,表彰其對全球鼻咽癌研究的領導地位及重大貢獻,是該獎項設立以來,榜上僅有的三名亞洲學者之一。

敗血症在本港不但是愈來愈常見的死亡原因,患者病後的痊癒情況在過去十年也沒有太大改善。及時治療是對抗敗血症的關鍵,因此公眾應多加留意敗血症的病徵,發燒、咳嗽帶痰、排尿灼痛、寒顫神志不清、嚴重呼吸短促等。

醫生是要弄好病人的健康。病人食那麼多的化學品,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對他們是否真的健康?除了當仁醫,亦要做有良心的「心醫」。

兩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卡塔琳考里科教授。中大新聞稿形容,對於教授獲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感到非常興奮。

由30位大灣區內腫瘤專家組成的精準腫瘤醫學工作小組,經過近兩年研討後,發表「大灣區精準腫瘤醫學共識文件」,就精準腫瘤學未來發展以及建立標準提出倡議。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永德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研究新血管如何在人體受損組織中生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香港中文大學為輝瑞─復必泰疫苗的研發者Katalin Karikó教授舉辦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由署理校長陳金樑教授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以表揚Karikó教授在生物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團隊最近發現,按患者腎功能調整新冠口服藥物劑量,94%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以成功完成Paxlovid治療。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教授與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將聯手成立全球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接種新冠mRNA疫苗(復必泰)和滅活疫苗(科興疫苗「克爾來福」)對病毒變異株Omicron均可引發有效的免疫T細胞反應。

今年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成立100周年誌慶,為隆重其事,內科學系於5月13日(周六)舉行百周年慶祝活動啟動禮。

孔繁毅醫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解除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時間恰當,但他強調現時不代表疫情完結,需要繼續監察會否再有新變種病毒出現。

中大醫學院進行的長新冠研究發現,超過一成長新冠患者出現生殖系統徵狀,包括月經失調、下體疼痛及性功能障礙等,當中80%為女性。

中大醫學院團隊以新型風險預測模型評估HIV感染者,患上2種主要冠狀心臟病的風險,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超過90%。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上發表。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一書帶讀者進急症室的世界,看急症科醫生如何爭分奪秒,在生死邊緣拯救生命。4位參與撰寫本書的作者現身說法,從歷史和經驗的角度,分享香港急症科醫生的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張立教授、醫學院趙偉仁教授及陳啟楓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了一種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可利用電刺激預防及治療胃酸倒流。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熙文教授團隊與海南醫學院合作發現,維持胰島素敏感性從而提高先天免疫系統功能,是多種族極端長壽和百歲老人的共通點。

中大醫學院全球首次證實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可以預防近視。團隊發現在4至9歲沒有近視的兒童中,與安慰劑相比,每晚使用低濃度0.05%阿托品眼藥水,兩年間可使近視發生率相對減少46.4%。

港大團隊發現開發相關抗癌新藥的關鍵因素,在生物學領域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專業考察團與深圳和睦家醫院2月16日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大健康、大融合同盟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共同推進大灣區高品質醫療發展和深化醫療交流開展深入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廷峰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RNA計算方法,有助科學界了解肺癌形成、轉移和進展的潛在機制。

醫專主席梁嘉傑教授表示,認同中醫藥近年的發展及其在香港整體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相關建議需配合培訓和能力認證,建議將來成立的中醫醫院可作試點,讓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