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1:13:2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灼見經濟

管中閔:民間投資萎縮 台灣民眾焦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7
近年台灣經濟增長趨緩,人們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許多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收入,薪資增長的停滯,這是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焦慮。
梁錦松:即使領袖關係不錯 中美鬥爭不會結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31
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在灼見名家四周年論壇上表示,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離任,亦未必可以紓緩中美貿易糾紛,因民主黨對中國貿易更加不滿,言辭上更難對付。
造地制度建基公平合理 前瞻策略發展新界土地
作者:編輯精選2018-09-21
智經建議以「20分鐘社區生活圈」為行動方針,讓市民能於20分鐘的步行距離内,使用不同的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以及享受當區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從而鼓勵市民活出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締造宜居城市。
專家獻策:填海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解決土地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20
論壇嘉賓建議可利用棕地、綠帶地、農地、空置學校、清理後的堆填區、部分保育價值較低之郊野公園地、市區重建以及提高地則比率,於短期內解決土地短缺。長遠則以填海造島,以助香港發展。
石禮謙:房屋問題源於政府保守思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19
石禮謙指出,房屋問題不是居住環境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問題不是香港土地缺乏,而是政府要用心地關心市民,令社會分享更公平。
與曾鈺成對話 鄉議局執委:香港土地規劃一塌糊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18
曾鈺成加入土地專責小組一段時間,他悟出一條道理:政治問題一定可以商量。無論怎樣偏激,政治問題不會變成你死我活的情況。但經濟利益問題是無法商討的。
加快推進「中繼島」計劃 迎接大灣區發展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20
筆者建議在珠江口的桂山島大規模填海。在這接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住房、創客園地、會展中心,再引進深圳的科技文創產業,讓香港年輕人與祖國的產業、市場、服務完全融合在一起。
林毅夫:中美貿易戰美國損失更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7
林毅夫教授估計,儘管中國的工資水平近年急升,但與美國相比尚有很大距離,因此,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會增加。
美國加息之路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13
有分析預計今年聯儲局加息次數「坐三望四」,惟美國加息步伐受眾多外圍因素左右,始終變數重重。
俄羅斯世界盃背後的經濟意義
作者:編輯精選2018-06-21
目前,俄羅斯投資於世界盃的總額估計已有約130億美元,金額遠比2010年南非世界盃花費39億美元高;有俄羅斯經濟學家預料,以2018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GDP年增長率計算,收支不平衡便會變成虧損項目。
胡舒立:世界未來須寄望全球化,香港是戰略發展橋頭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19
中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在國有企業的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等領域,涉險灘啃骨頭,實現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有出路;香港有實力謀求自身的新發展,為國家開放作出卓越貢獻。
中國市場開放戰略:打造國際一流灣區、海南自貿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15
中國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現正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面對新政經格局,中國將會遇到怎樣的市場機遇?中國的政策、制度體系將會有怎樣的創新改變?
林鄭月娥:新格局下迎機遇,公共理財積極求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應財新峰會香港場的主題「改革新格局 共享新機遇」提出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政府的新角色和理財的新哲學。
朝鮮半島局勢由危轉機?
作者:編輯精選2018-06-07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高級經濟策略師梁志麟認為,北韓不會輕易放棄發展核武,過往亦曾出現取態反覆的情況,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此情況一旦出現,市場可能出現短期波動,必須密切關注事態,謹慎應對。
土地供應:公私營合作新模式
作者:編輯精選2018-05-08
一方面繼續在一些合適的發展項目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應提供更多完善和開放的途徑,給予社會大眾、各界人士甚至外來專才有機會提出土地發展建議,同時協調相關計劃。
任志剛、歐陽伯權:從大環境、基建、財政政策看香港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30
「傑出領袖對談系列」是嶺大慶祝在港復校50周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任志剛與歐陽伯權兩位嘉賓探討香港可如何適應各種轉變,提升及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任志剛:金融發展要實事求是,看清一帶一路未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29
任志剛指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金融享有優勢,亦指不應恐懼人民幣在港國際化,寄語年輕人做好兩手準備,認清大局以追上發展新趨勢;歐陽伯權則盼香港債券市場更成熟發展,談及香港金融業應如何把握大灣區機遇。
楊偉民:肯定40年成就 布局未來30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1
改革開放40年何以成功?未來數十年又如何部署?且聽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楊偉民娓娓道來。
陳茂波:財政盈餘1380億 接近四成與民共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28
陳茂波說本港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為香港創富,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優質的發展機會。
耶魯大學羅奇:國企混改有風險 美國稅改非萬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6
中國會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平衡經濟發展,將經濟由固定投資主導轉型成消費主導。
陳帥夫︰粵港澳錯位發展 發揮綜合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2
「大灣區的建設是百年大計,不是五年內便可完成的壯舉,而是需要每一代人不斷地耕耘。」
馮永業:加強與粵機場合作 服務灣區人流物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03
「機管局除了着力發展三跑之外,現有的兩條跑道亦有新的項目,能加強我們的貨運能力。」
恒管發表大灣區報告 探討物流業未來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6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香港、澳門以至珠海的物流業者終於可以選擇運輸更為靈活可靠的陸路運輸,這對香港的物流業不啻是新機遇。
陳茂波:居安思危 慎防加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經過數次金融危機,陳茂波勸勉港人要居安思危,經過幾次「黑天鵝」事件,也要防備「灰犀牛」。
梁錦松、梁定邦、鄂志寰:人民幣貶值幅度有限 來年有望再現黑天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2-07
明年我們在面對強美元王者歸來的情況,人民幣對於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依然保持穩定。
蘇錦樑:環球經濟重心東移的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29
環球經濟「新常態」下,環球經濟重心東移,加上人口眾多,亞洲新興市場長遠有龐大的市場潛力。
施永青:美國或會中興 但長遠情況叫人憂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29
美國政府如若遷就低下階層,或只看眼前利益,短期內可能迎來又一次的中興時期,但長遠狀況卻叫人擔憂。
梁定邦:內地短期內不應開放資本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29
梁定邦寄望香港能建立全世界可接受的糾紛解決機制,這在一帶一路國家相當罕見。
電動車真的環保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4-14
請不要誤會筆者反對電動車的發展,在未來科技水平提升後,可以預見現有問題將會一步步解決或改善。
電子商貿是推動經濟良方還是毒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4-03
電子商貿帶來的暴發業務和需求增長可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但同時也會把一些舊有的經濟價值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