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為民表示,前海管理局未來將與內地有關部門研究放寬各種政策,包括探討放寬QDIE額度、降低跨境人民幣資金池申請門檻及港人稅務優惠政策等,以促進前海的發展。
陳智思認為,過往香港政府比較保守,其實香港平台是透明的,很好的,但我們的競爭對手會主動吸引合作對象,所以我們也需要主動出擊。
樓市在2019年會因此向下,但相信跌幅將會較小,不會像一些較悲觀的評論員般,認為會如十年前的調整浪般錄得三成跌幅。
中美貿易戰未有止息跡象,環球經濟前景未明,山雨欲來之時,工商界對前景未敢樂觀。踏入2019年,正是時候回顧及前瞻,為未來及早準備。
今年適值改革開放40周年,被形容為另一次改革開放的粵港澳大灣區,其規劃亦即將出台。有經濟專家及著名學者均認同,這次發展機遇千載難逢。本港各界應作好準備迎接箇中商機,與國家共同邁向經濟高峰。
我們未來的發展肯定是金融必須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穩定,以人為本,你盡量去發展,可是現在大家也看到,中美關係是全球穩定發展的基礎。
今天的中美關係對大家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中美關係這盤棋局裏面,我們實際出牌的是美國人,那我們要一步一步看它怎麼出。
如果製造業不能維持榮景,我們只有發展服務業,但服務業在台灣的規模不大,因此要強調輸出,才能克服製造業輸出可能受到的限制。
美國民主黨對中國貿易等各方面更加不滿,言辭上、策略上更難對付,中美鬥爭是長期鬥爭,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近年台灣經濟增長趨緩,人們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許多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收入,薪資增長的停滯,這是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焦慮。
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在灼見名家四周年論壇上表示,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離任,亦未必可以紓緩中美貿易糾紛,因民主黨對中國貿易更加不滿,言辭上更難對付。
智經建議以「20分鐘社區生活圈」為行動方針,讓市民能於20分鐘的步行距離内,使用不同的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以及享受當區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從而鼓勵市民活出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締造宜居城市。
論壇嘉賓建議可利用棕地、綠帶地、農地、空置學校、清理後的堆填區、部分保育價值較低之郊野公園地、市區重建以及提高地則比率,於短期內解決土地短缺。長遠則以填海造島,以助香港發展。
石禮謙指出,房屋問題不是居住環境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問題不是香港土地缺乏,而是政府要用心地關心市民,令社會分享更公平。
曾鈺成加入土地專責小組一段時間,他悟出一條道理:政治問題一定可以商量。無論怎樣偏激,政治問題不會變成你死我活的情況。但經濟利益問題是無法商討的。
筆者建議在珠江口的桂山島大規模填海。在這接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住房、創客園地、會展中心,再引進深圳的科技文創產業,讓香港年輕人與祖國的產業、市場、服務完全融合在一起。
林毅夫教授估計,儘管中國的工資水平近年急升,但與美國相比尚有很大距離,因此,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會增加。
有分析預計今年聯儲局加息次數「坐三望四」,惟美國加息步伐受眾多外圍因素左右,始終變數重重。
目前,俄羅斯投資於世界盃的總額估計已有約130億美元,金額遠比2010年南非世界盃花費39億美元高;有俄羅斯經濟學家預料,以2018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GDP年增長率計算,收支不平衡便會變成虧損項目。
中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在國有企業的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等領域,涉險灘啃骨頭,實現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有出路;香港有實力謀求自身的新發展,為國家開放作出卓越貢獻。
中國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現正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面對新政經格局,中國將會遇到怎樣的市場機遇?中國的政策、制度體系將會有怎樣的創新改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應財新峰會香港場的主題「改革新格局 共享新機遇」提出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政府的新角色和理財的新哲學。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高級經濟策略師梁志麟認為,北韓不會輕易放棄發展核武,過往亦曾出現取態反覆的情況,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此情況一旦出現,市場可能出現短期波動,必須密切關注事態,謹慎應對。
一方面繼續在一些合適的發展項目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應提供更多完善和開放的途徑,給予社會大眾、各界人士甚至外來專才有機會提出土地發展建議,同時協調相關計劃。
「傑出領袖對談系列」是嶺大慶祝在港復校50周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任志剛與歐陽伯權兩位嘉賓探討香港可如何適應各種轉變,提升及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任志剛指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金融享有優勢,亦指不應恐懼人民幣在港國際化,寄語年輕人做好兩手準備,認清大局以追上發展新趨勢;歐陽伯權則盼香港債券市場更成熟發展,談及香港金融業應如何把握大灣區機遇。
改革開放40年何以成功?未來數十年又如何部署?且聽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楊偉民娓娓道來。
陳茂波說本港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為香港創富,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優質的發展機會。
中國會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平衡經濟發展,將經濟由固定投資主導轉型成消費主導。
「大灣區的建設是百年大計,不是五年內便可完成的壯舉,而是需要每一代人不斷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