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7:37: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灼見經濟

譚新強:香港經濟復甦須進行哪些改革?中國要重建聲譽 應怎樣妥善處理債務危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0
香港經濟復甦須進行哪些改革?中國要重建聲譽 應怎樣妥善處理債務危機?一起聽聽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的說法。
譚新強:中國製造產能大過歐美日韓總和,平價貨傾銷惹全球恐慌?歐美封殺電動車,比亞迪無運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06
中國電車龍頭比亞迪業績亮麗,唯股價下滑,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譚新強認為,這反映全球新能源汽車出現供過於求之外,也是市場歧視中國企業以至市場。
譚新強:美國抹黑TikTok,是國安風險,還是怕輿情受操控?特朗普為什麼反對禁制?北京如何反守為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27
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認為,美國為企圖搶走TikTok這塊肥肉,狡辯不想禁制,只是認為TikTok不應由中國企業擁有,事實仍是強盜行為。
港大舉辦首屆「香港氣候論壇」 中美專家共探碳中和新策略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27
首屆「香港氣候論壇」不僅突顯了香港在氣候變遷研究、綠色科技創新及金融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也證明了其作為聯結內地大灣區與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會議討論集中在幾大主題,包括大灣區的氣候政策等。
房屋政策催生「躺平」文化 何濼生指會削弱香港競爭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21
何濼生教授建議,港式組屋仿傚新加坡,放棄入息和資產審查,而平均價定於有經濟活動家庭年入息八倍,只供自住,惟買賣毋須補地價,希望此舉能恢復向上流的誘因。
雷鼎鳴:西方為何喜歡誇大中國債務問題? 實際欠債有多大? 哪些才是全球最高欠債率國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5
西方傳媒常常報道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挑戰,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就認為,按世界標準,中國並非高欠債率國家,而且借貸制度依然穩健。
莊太量:外匯基金成重要財政支持 不擔心港陷入結構性財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5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當香港經濟周期好,財政仍然錄得赤字,這樣才可以說香港已陷入結構性財赤,但他暫時未看到這情況出現。
預算案強化香港超級聯繫人定位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05
整體而言,預算案財政上做到量入為出,我認為我認為是一份相當明智和平衡的預算案。稅制可以適時作出調整,但眼下的共識似乎是現有簡單稅制有助香港經濟復甦、重拾各界信心,至少在當前經濟狀況下應該維持。
財政預算案2024|鄧希煒:面對外圍波動 香港結構性財赤難解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8
鄧希煒表示,香港的結構性財赤主要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是小型經濟體,改變人口老化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外來輸入的勞動力,特別是年青人的勞動力,以及增加生育率,但二者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財政預算案2024|財政預算全撤辣 專家料短線量價齊升 唯長遠要看基本因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8
莊太量提醒,影響樓市大方向的關鍵並非撤辣,而是利率走勢,現時利息與之前相差4厘,供30年計利息相當於樓價一倍,撤銷7.5%稅率有助樓市穩定,但並非讓其轉勢。
《財政預算案》怎樣助香港應對氣候變化 同時把握經濟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02
地球的未來取決於人類在2030年之前採取的行動,故政府只剩下6年的時間來確保香港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冀望我城將來能以充滿經濟機遇的綠色創科綠洲而聞名於世。
王于漸教授:市場預料短期內將減息為何不樂觀? 辣招不撤本港樓市難有起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26
市場預期短期內或將減息?政府減辣後私人住宅市場流通量仍然不足,香港樓市今年春天能回春嗎?為何對2024年的香港經濟增長不樂觀?一起聽聽香港經濟學家、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的分享。
甌江奔騰香江激盪 溫港聯動合作深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23
甌江奔騰香江激盪,多年來,在港溫州人將敏銳的眼光從溫州延伸到廣東、香港乃至全球,深深紮根,走出了甌越兒女堅定而成功的步伐。
王于漸教授:香港財政未來最嚴峻挑戰是什麼? 聯繫匯率會不會與美國脫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7
疫後香港經濟復甦未達預期,正值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發布《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我們帶着問題與教授見面。香港稅制是否需要改革?外部因素有什麼影響?一起聽聽香港經濟學家、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的分享。
港大研究:疫後本港人口回升 人才流入多過流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1
香港大學團隊研究引用LinkedIn的數據,統計發現香港近幾年來雖有人才流出,但也有人才流入。
職場DEI策略:推動殘疾人士共融就業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31
91%的僱主在過去6個月中遇到招聘困難,但不少具備工作能力、接受過培訓的殘疾人士仍難以獲得就業機會,這種「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現象,反映了我們在多元和共融就業的實踐上,仍有進步的空間。
一帶一路香港專場 李家超:軟硬聯通 4個層面由地方助力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9
行政長官李家超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香港專場」上致辭,強調地方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香港可從4個層面推動地方助力,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譚新強:中國要去美元化有哪些困難? 人民幣國際化有什麼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宣傳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6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將為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演講。早前本社就當前中國面對的挑戰專訪譚新強,他坦言,中國經濟下行已非新聞,更甚的是中國正經歷一個嚴重「信心危機」。
研究女性勞動市場 哈佛女學者獨得諾貝爾經濟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0
2023年最後一個揭盅的諾獎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已頒授予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戈爾丁,以表彰她在勞動力市場性別差距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她是有史以來第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女性得主,及唯一獨得此獎的女性。
平台經濟提升物流業競爭力 善用科技推動企業國際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6
現時香港的平台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我們期望政府能夠認可平台經濟作為新增長引擎的價值,與業界相關持份者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大對平台產業模式的研究和了解,以及加強安全管理規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香港排名維持第四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9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紐約、倫敦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變,新加坡、香港再次名列全球第三、第四,得分差距僅1分,與33期一致。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 李家超:本港有條件在大灣區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8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上表示,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有重要作用。他指政府已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深入研究提升香港股市流動性可能。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1
金磚國家集團加入6個新成員,被視為去美元化的進程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認為,一切源於美國霸道制裁中、俄,令各國受拖累,是故要推動去美元化。一起聽聽他分析。
探尋灣區發展新路徑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在即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9
「新空間·新動能──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立足大灣區,充分發揮香港、內地聯動優勢,聚焦熱議話題,旨在通過交流探討,為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注入充沛動能、探尋更多路徑。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5
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分析戰後三大創科企業東芝、阿爾斯通和華為遇暴頑抗,但命運各異背後的原因。一起聽聽他分析。
美國限制敏感技術投資中國 鄧希煒:遲早發生唯不致擦槍走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11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鄧希煒教授表示,美國近年正一步一步地在限制中國在科技敏感技術,例如晶片及AI方面的發展,以減少中國對美國造成的國家安全威脅。
平台經濟「大有可為」 香港物流業握緊機遇 助力經濟共享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28
在內地國際「雙循環」背景,配合植根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宏觀格局下,可以預視香港平台企業正在發揮其巨大潛力,必須把握發展機遇,帶動中小企業聯動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港幣人幣雙櫃台將出台 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預計更多人幣回流至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13
梁鳳儀不諱言,受眾多宏觀因素影響,過去一年香港市場較為波動,現時資金已回到淨流入狀態,至於總額是否比以前少,則可能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地緣政治以及部分國際機構投資者對持有內地資產頭寸較謹慎等。
陳茂波:不少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和亞洲 增加資產安全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1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未來要發揮好籌融資、高增值服務平台角色,繼續改革並優化金融市場,深化與內地互聯互通,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展。
2023財經峰會|馬駿博士獲灼見名家ESG翹楚大獎 暢談轉型金融與企業ESG提升途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12
灼見名家第五屆財經峰會暨第二屆ESG大獎頒獎典禮周一(6月12日)於君悅酒店盛大舉行,今年翹楚大獎由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奪得,表揚其年內在ESG有突出貢獻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