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5:54:4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灼見文化

李連杰如何看破生死 投身公益?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找尋真正的快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3
華人武打巨星李連杰最近推出新書。近年他屢被傳謠已逝,引來熱切關注。讓我們跟隨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文字,了解一下這20年來,李連杰怎樣皈依佛教,潛心修行,將自己的生命與佛法融合。
「同一屋簷下」嶺南建築藝術展開幕 金漆木雕「番禺神樓」首次驚艷亮相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13
香港文物探知館「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開幕,展覽介紹嶺南傳統建築歷史和特色,以及嶺南地區與中原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展出精心挑選的170件/套來自粵港澳三地藏品。
潘樂德:中國上兩個九運國運如何?為什麼逢九必變,未來20年東升西降?國際戰事對西方有何壞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2
2024年將會進入三元九運的九運,術數名家潘樂德從數術的角度為大家分析,九運的世界局勢和會有什麼重大轉變!
為何魯迅說錢玄同「作法不自斃」?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09
1927年,錢玄同過40歲生日時,胡適、劉半農等人想起錢玄同當年的激憤之語,真的寫就訃告、挽聯、挽詩以及悼念文章,並發出預告,計劃在《語絲》出一期「錢玄同先生成仁專號」。
「新南方」視角:嶺大與哈佛合辦學術研討會 以香港為坐標 探討當代先鋒文藝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07
研討會吸引逾600名線上觀眾及100名線下師生到場,與一眾嘉賓共同探討當今最具「先鋒」(avant-garde)性的文學或藝術生產,更以「香港」為地理坐標和勘察視角,思索先鋒未盡的潛能。
香港選拔精英 備戰2024年里昂世界技能大賽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8
世界技能大賽一直緊貼科技發展、回應行業及社會的人才需求,讓年輕人在其工作和技術領域提升技能水平,了解行業趨勢,拓闊未來發展空間。
從《黃花崗外》看廖書蘭的三種情懷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8
文人情懷是一個讀書人的風骨,書蘭治學嚴謹,分析理智客觀,作文卻主觀感性,行雲流水,充滿詩人特有的情與愛。
譚盾WE–音樂節:原始與現代 巴赫與搖滾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8
譚盾一直在思考東西方音樂不僅需要碰撞,還需要大膽地嫁接和勇敢地重生。他覺得或許搖滾就是一個從觀念到音樂的全方位的突破口,於是譚盾將古典音樂的圖騰──巴赫,與大自然的圖騰──成吉思汗融入到創作中。
彰顯開元盛世的金錢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5
唐玄宗為撒錢賞賜大臣的活動命名為「金錢會」。這場金錢會固然彰顯開元之治的盛世氣象,但也隱伏唐朝走向衰敗的徵兆。
張天愛緬懷父女生活點滴 為民請命有樂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22
為民請命,服務市民,是張天愛眼中的父親最重要的形象。張天愛說,當年她才6、7歲,便已跟着父親到醫院探訪病人,為病人籌款,又挨家挨戶了解居民的困難,向居民宣傳衛生。
張有興珍藏資料 張天愛捐中大圖書館 明年向公眾開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4
這些跨越半世紀的資料和照片,涵蓋許多香港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實施9年免費教育(現已增至12年)、香港文化中心和太空館的興建、向英國爭取港人居英權、興建新機場、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主權回歸等等。
中華火鍋文化漫談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2
我素來喜吃火鍋,對火鍋可謂情有獨鍾。火鍋不拒葷腥,不辨寒素,兼容並包,來者不拒,這是中華文化包容大度,和而不同的精神。
明日女菁領袖峰會2023 引領近300名年輕女孩「探索目標‧激發潛能」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08
在過去數個月,參賽者透過由著名創科企業的專家舉辦的工作坊,學習設計思維和創新科技,並運用3D打印、人工智能應用及機械人技術,就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現代女性在社會所面對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案。
何文匯教授:三年疫情對人生有什麼感悟?憑詩寄意見證香港歷史──自選詩分享之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6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何文匯博士誠摯分享多年作詩之心得,舉辦自選詩分享會。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怡和大廈50周年雙展覽揭幕 又一山人鏡頭捕捉人文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6
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引領了中環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包括邀請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展,同時舉辦導賞團等活動慶祝。
宋太祖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28
宋太祖雖然以禮待文臣著稱,但脾氣再好的人,當了皇帝也會有脾氣,宋太祖也未能免俗,一言不合就打掉了大臣兩顆牙齒。但他害怕史官春秋之筆,載其過錯,故能及時醒悟,以賞代罰。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推動多元文化 建立共融和諧社會」講座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23
香港的構成一向多元,建立共融和諧的香港社會有賴各個群體彼此尊重,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推動多元文化,建立共融和諧社會」講座,意在推動多元文化融合,另「我們的女勇士」專題展覽展期至 11 月初,歡迎參觀。
中銀(香港)私人銀行獨家贊助沉浸式敦煌藝術文化展覽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8
本次敦煌藝術文化展覽持續進行至11 月10 日,破天荒融合敦煌藝術文化、藝術科技、沉浸式展演藝術裝置及特別展覽形式,以跨媒介的視覺藝術元素糅合創新和傳統。
孔子向老子學到了什麼?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3
老子觀察問題就是與眾不同,人們往往通過肯定的方式思考問題,而老子卻是用否定的方式思考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能看到它的反面。孔子後來也將老子的心法傳授給他的弟子。
饒宗頤文化館10周年獲捐款千萬 展出饒教授與嶺南四傑合作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3
饒館在年初獲孫少文基金會捐助後,隨即在藝術館展開為期半年的設施優化工程。翻新後的藝術館在視覺上煥然一新,更為寬敞開揚,為入場人士帶來更佳的參觀體驗。
八大古都 現代詮釋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3
古代人什麼時候看風水?看的風水跟現代人有什麼分別?為什麼長安能夠成為十三朝古都?北京在第二個1000年後榮膺歷朝首都,有什麼大局原則值得今天參考?
榮鴻曾與杜煥:一位學者與一位失明藝人的世紀之緣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1
杜煥雖然曲藝超凡,若非遇上榮鴻曾,或許他只會像所有瞽師一樣,帶着他的南音,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時代流轉的香港。作為民族音樂學者,能夠遇上杜煥,榮鴻曾自承實屬幸運。兩人的交集跨越時空,絕對是一段世紀之情。
「新易卜生」美譽挪威作家福瑟 膺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06
今年64歲的福瑟,1959年出生於挪威海于格松(Haugesund),以挪威新諾斯克語創作大量作品,涵蓋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他將獲得1100萬瑞典克朗(折合約100萬美元)獎金。
陳瑞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前行──觀《長安三萬里》有感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4
潮起潮落,時光流動,朝代更迭,長安的璀璨繁華已隨歷史洪流化為煙塵,但盛唐的氣度、風采,卻藉着詩作保留至今。尋找理想之路縱然遙遠,然上下求索不捨晝夜的毅力和精神,卻化成了一首首千古不朽的名篇。
讀古詩最容易讀錯哪些字?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1
然而,古詩是有格律的,若然讀錯了這些字音,整首詩不僅喪失音律之美,而且詩的內涵也隨之改變。唯有按照詩歌的格律來吟詠,方能真切理解詩歌的情意。
香港故宮與四川省文博機構合辦 「凝視三星堆」特別展正式揭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8
全新特別展覽「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正式揭幕,本次展覽展出共120件三星堆等遺址的珍貴文物,其中55件為近年最新出土文物,結合沉浸式多媒體技術,生動演繹古蜀地文明輝煌成就。
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8
2022年初,黃家豪博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香港公眾考古學會,準備在香港普及考古知識,原來他對考古的興趣早在高中時已種下。對於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種種謎團,他從考古學的角度逐一為我們解讀。
聯合出版集團成立35周年 舉行「閱‧無止境」論壇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8
聯合出版集團成立35周年,日前舉行論壇慶祝。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表示,聯合已成為香港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出版傳媒企業,香港正在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為文化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4
來自英國的國際古典結他演奏家謝家齊 (Gerald Garcia)應樂樂國樂團的邀請,本月重臨香港,與結他音樂愛好者分享最新力作及演奏心得。
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3
載灃與其兄光緒一樣,雖有見識,卻無決斷,更無韜略。他上台伊始,就要剷除袁世凱,此乃其立威的千載良機,但經過一番精心部署後,最後卻只將袁氏「開缺回籍養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