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逾50年學史的歷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教授認為,儘管最初是出於機緣巧合,然而後來卻是對歷史的熱愛使自己堅持下來。

羅澧銘在《星島晚報》上連載了近20萬字的評傳,是了解或研究薛覺先的重要材料。上世紀初中葉不少梨園往事,賴此也得以保存。

或許許多欲親身一探海底世界奧妙的朋友,腦海首先浮現便是沖繩、馬爾代夫等潛水勝地。但香港潛水總會主席黃立基指出,原來潛水活動在香港相當流行,境內潛點同樣擁有優美的水下風光,有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王賡武教授是南洋華人研究先驅,與傳統東西方歷史學研究觀點相比,出生於印尼的王賡武是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以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歷史,許多著作都已成為經典。

今者新冠狀病毒自己亥歲杪蔓延數月,余於所遇,或因聽聞而有所感,發而為詩,效古詩之體而得十九首,乃名曰《新古詩十九首》云已。

第31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15至21日舉行。今年書展以「心靈勵志」為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洗滌心靈 鼓舞人生」作點題。

若要數2020年的關鍵詞,「遙距」想必是其中一個熱門之選。疫情之下,辦公、學習,以至聆訊、看病,統統在線上處理。在藝術界,遙距力量同樣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1年香港總督向日寇投降,日本逼馬師曾登台演出,為日寇佔領香港作賀。馬師曾斷然拒絕,帶領全家冒險偷渡澳門,輾轉投奔抗戰大後方,繼續投身抗日演出活動。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近80年來不斷被人們傳誦。

許冠傑的〈雙星情歌〉取景鶴咀燈塔。在音樂短片中,情侶在破敗大屋裏對坐,抬頭仰望,但見燈塔巍然,許便牽着情人走進燈塔,登上螺旋型窄窄的石板樓梯,一轉再轉三轉,登臨塔頂。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建構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共融」,旨在引起大家對議題的關注,鼓勵社區與博物館擁抱不同的視點,並於展示與詮釋議題方面推動多元與共融。

慈善基金會可以考慮支持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中心通過電話熱線服務或網上諮詢服務提供心理支援。通過傾聽談話內容,為兒童和年輕人在抗疫的苦悶中打氣。

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相信一般人只會想到政治經濟領域。可有想過,區內音樂發展其實已在萌芽?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直言不信風水,曾用自己做實驗,將家裏貼滿風水忌諱的句子,看能否令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意失敗。他更挑戰風水師教他運滯之法。術數名家蔣匡文接受挑戰。

觀饒公書畫,絕對是一次學藝之旅。他既有理論,又多創作,結合出土文獻,多所創獲。一個時代,孕育出饒公這位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通才。今之展覽,讓後來學人借鏡取經,誠屬難得。

《木蘭辭》若是「北朝民歌」,木蘭的形象也極可能是「鮮卑胡人」。筆者大膽推測,劉亦菲「代入角色」,按照西方人對「胡人」的認知,自稱為廣義的「亞洲人」亦不奇怪。

西點相信,並不是少數人天生具有領袖的特質,而是每個人都有成為領袖的潛質。

一般人對曹操的印象,大抵都是從《三國演義》那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形象中得來,不過,與此同時,歷代文學評論家對曹操詩歌卻多有正評。

在新冠病毒肆虐下,周末帶着家裏大小,驅車前往元朗石崗軍營觀賞木棉花,感受春暖花開,倒也是一件賞心樂事。

一般人認為馬克思是「共產主義導師」,「共產主義」又令人聯想起前蘇聯的新聞審查,不過,馬克思當年在德國,曾任《萊茵報》主編, 其實十分關心新聞自由。

沈燕謀先生(1891-1971)學貫中西,生前曾任新亞書院校董暨圖書館館長。《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一書以豐富的圖文材料,細意為這位重要的前輩描下可供後人瞻仰的身影。

探春的精明與才幹,決然無法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儘管我們可以有保留地讚賞她這個想做男人的封建末世的女人的夢、英雄的夢。

探春從她家族的種種矛盾和危機中感到時代的停滯、沉重和腐朽。她想振奮起來,「才自精明志自高」!

今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122周年的冥誕。有傳1967年香港暴動期間,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曾打算派解放軍開入香港,但周恩來獲悉後迅速制止,才不致在香港出現「中英大戰」。

老曹一生都奉獻給了《大公報》,一張旗幟鮮明的愛國報紙。他一生磊落光明、待人誠懇,不斷追求知識,克盡報人責任,樂於提攜後輩,大公人不會忘記他。

老曹等前輩經常教導我們,處理新聞,要有自己見解和看法,如果人云亦云,那是很難有競爭力的。

早期的華人藝術家在創作時,往往融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理念和技法,以油彩寫出書法的線條、文人畫的情懷和風俗畫的風采。

透過詩詞誘出民族自豪感──這是一種傳承,是責任的傳承,是民族的傳承。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氣貫長虹。

高華致力探索毛澤東崛起掌權的根源,以及中國式政治運動的獨有模式,這種公式強調對異見的大規模鬥爭,以及從思想上改造幹部、學生以至一般群眾。他認為這種運動模式,發軔於1942至44年的延安整風運動。

今年的象數《易經》為36卦「地火明夷」,地在上,火在下。地下有能量,會出現地震。火在古代代表雀鳥,今天代表飛機。「夷」字有受傷之意,鳥受傷,預示飛機會掉下來。

中國現當代史研究經典《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英文版於2月14日榮獲2020年度「列文森獎—特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