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文化

大灣區青年管弦樂團成立 成員將獲演藝學院專業培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3
香港演藝學院聯同太古集團宣布成立「大灣區青年管弦樂團」,以嶄新的青年計劃促進區內文化交流,旨在成為亞洲最優秀的青年管弦樂團之一。
6小說入圍第9屆紅樓夢獎 兩香港作家、閻連科雙作品入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2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公布第9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的入圍名單,包括6本小說,入圍作品將頒予「專家推薦獎」,並角逐首獎紅樓夢獎,獎金高達港幣30萬元。
《尚書》記錄談治國 國民如草君如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12
作為大政治家,他必當先有高遠之理想,秉持獨持的抱負,返回群眾和組織低調篤實工作,宛如風擺物。
香港首創孔子主題歌劇 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演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7
作曲家、香港寰宇交響樂團指揮麥家樂創作的歌劇《孔子傳》,周日(7月3日)於世界頂尖的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德文首演選段。他認為,這次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表演,正好給香港和中國音樂家一次難得的表演機會。
浸大交響樂團融入AI元素 舉辦全球首次人機合作音樂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06
浸大交響樂團將與AI虛擬合唱團同台獻技,合力演繹新編的管弦樂合唱團版本歌曲《東方之珠》,這將會是世界首次有AI合唱團演唱中文歌曲。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9
《今朝更好看》作品展是天際100首個國家級展覽,展品來自北京和深圳,皆為國寶級水準。展覽分為4個單元,分別為「致敬經典」、「文脈傳薪」、「印象灣區」和「紫荊花開」。
《譚盾‧樂韻敦煌》音樂會中的《敦煌五樂神》及《風與鳥的密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7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以敦煌文化為題,創作樂曲《敦煌五樂神》。取材自敦煌壁畫中,五件瀕臨失傳的古樂器包括尺八、奚琴、篳篥、籚笙、五弦琵琶。
法住機構40周年  盧傑雄博士:以義安命人生有價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2
現代生活富裕,物質豐盛,但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並沒有隨之提高。盧傑雄博士建議現代人把精力和智力投入在建立有價值的生命計劃之中,例如服務社會,才能獲得價值為本的忘我之樂,生命才感受到意義。
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21
《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越文化二千年》敦煌特色音樂會暨文化講座周二(6月21日)在西九戲曲中心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成為故宮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天籟敦煌樂團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故宮館開幕及香港25周年回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5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將於2022年6月21日、在西九龍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辦《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越文化二千年》音樂會暨文化講座,活動乃專誠作為賀禮,慶祝香港回歸和香港故宮博物館開幕。
《北山十寶》──匠心傳承50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3
「北山十寶」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金石學大盛於宋代,金石拓本與刻帖成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直至清中期這風尚才南下至廣東,不少作品來自嶺南先賢們,有助了解廣東與香港的文化淵源。
­左章發行鋼琴獨奏專輯 向著名音樂家李斯特致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0
左章指專輯以李斯特的《旅行歲月》為核心是為了向李斯特致敬。同樣為一個常年在海內外演出的鋼琴家,奔波於不同城市、國家,甚至大洲,左章特別對李斯特的《旅行歲月》有感觸。
法國雙簧管超新星香港首演 與香港小交響樂團舉行獨奏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6
超新星雙簧管演奏家畢杜,是2019年「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大賽」亞軍及多項比賽得獎者,才華備受肯定。香港小交響樂團邀得畢杜於「法國五月藝術節」中獻演兩場音樂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獲贈首批館藏 林鄭月娥:奠定國際級博物館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1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獲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慷慨捐贈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珍藏,周二(5月31日)於禮賓府舉行捐贈儀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這對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深遠意義。
韓裔小提琴家李智慧首度訪港 聯同小交上演蘇格蘭幻想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31
香港小交響樂團將於6月11日(周六)晚,聯同首度訪港的韓裔小提琴家李智慧(Jehye Lee),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為樂迷送上布魯赫之著名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
康文署6月呈獻經典粤劇戲寶《鳳閣恩仇未了情》和《梟雄虎將美人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24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6月為戲迷帶來兩齣粵劇戲寶《鳳閣恩仇未了情》和《梟雄虎將美人威》,經典作品加上強大陣容,觀眾萬勿錯過。
3幢歷史建築列法定古蹟 大會堂見證5任港督就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20
特區政府周五(5月20日)刊憲,公布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位於中環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香港大會堂,以及旺角的雷生春列為法定古蹟。
《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 至 1970 年代歷史照片展期延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20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主辦,潘燊昌博士和灼見名家贊助的《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展期將延長至9月30日,並將舉辦系列網上研討會,加強與社區的聯繫。
施仲謀教授:從詩詞欣賞到品德情意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9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重中之重,是教學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但這些皆可從豐富的詩詞經典中找到素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古為今用,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
聯合出版集團即日啟動「悅讀越好 悅聽越美」抗疫公益計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6
聯合出版(集團)3月16日起推出「悅讀越好 悅聽越美」抗疫公益計劃,免費派送100萬張「悅」讀卡、購書折扣及線上藝文活動等,希望與全港市民在疫情之下閱讀靜心。
全球水墨畫大展2021 線上登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25
受水墨畫迷關注的全球水墨畫大展較早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因疫情關係,未能前往親自前往場地參與的人士,可以在網上鑑賞部分作品。
荔枝窩系列報道:豐富多元荔枝窩,再創共好新家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03
荔枝窩是慶春約最大的村落,由曾、黃兩姓的客家人建立。自2013年活化項目展開後,變成了一個富含生命力的鄉郊社區,有望成為華人社會城鄉再造典範。
荔枝窩系列報道:行山穿村風水林,鄉郊永續立典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02
自上世紀5、60年代開始,香港東北角的客家村落荔枝窩便逐漸沒落荒涼,2013年起在香港大學、匯豐銀行等民間團體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永續鄉郊計劃,在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肯定後,一同走進荔枝窩探看現況及未來。
廣州有叉燒包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3
「省港馳名」或會出現在某些具有懷舊色彩的廣告話語中,但人們大概已忘卻什麼是「省」,為什麼要用「省城」來稱呼「廣州」,更遑論對過去「省城」所具備的行政地位、歷史意涵,以及與香港的關係能有深刻的認識。
粵劇「省港班」與八和會館
作者:李焯芬2022-01-21
近代,由於有不少廣東人移居世界各地,粵劇藝術亦隨之廣為傳播;八和會館也先後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廣州的八和會館被海內外粵劇界人士尊為「母會」。
玄學家蔡興華:壬寅虎年 迎難而上 疫症受控 仍需待時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了,《通勝》編纂者、蔡真步堂第四代傳人蔡興華女士為我們說說壬寅虎年新春及歲晚各事吉時、月令分析。
史景遷寫出不一樣的太平天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31
研究太平天國,多年來都是中國學術文化界的「顯學」。不過,史景遷筆下的太平天國,跟傳統的歷史敍述有些不一樣。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
作者:編輯精選2021-12-30
讓大眾回歸欣賞藝術的初心,是藝術發展的一道甘泉。如何讓藝術真正融入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令藝術生命得以延續?
城大「盛世壁藏」展覽:唐代文化與現代科技對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9
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死後,都獲風光陪葬於乾陵,且壁畫繪於墓穴之內,得免戰火人禍,千多年後我們才可透過壁畫,一睹盛唐風貌,也算十分難得了!
香港新聞博覽館歡慶三周年 將加強傳媒素養公眾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8
香港新聞博覽館周日(12月26日)慶祝成立三周年。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指出,博覽館未來將與市民大眾更緊密地接觸,希望提高公眾整體的傳媒資訊素養。同日亦舉辦了講座回顧日佔時期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