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文毅與馬來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的結識,以及參與了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慶典一事,如今已鮮為人知。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一個很少被提起的名字,但在1950年代的台灣,這個組織卻有其歷史意涵。它的領頭人——廖文毅,就曾經在國際舞台中,以台灣代表身份,出席萬隆會議……

求職者的角度上去看,若然真的碰上期望的公司和工作,又應該如何掌握呢?除了作為入場門券的證書,還不是面試?不管一家公司招聘的準則流程為何,但就必定有面試這一關……

「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即使通過,也是有重大缺陷的。但當500萬香港選民參加投票時,有一點可以肯定,2017年的選舉還是比前幾次選舉好,比中國內地的『受控選舉』不知要好多少倍。」

回憶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矣。我目睹這些年不少國家都因政治爭拗不停,導致經濟發展落後,民怨載道。如果一個社會所走的民主過程操之過急,缺乏一個充分吸收學習的時段,從而理順優化的機制,反而損害繁榮興盛。

黃博士是香港大學的首位華人校長。他在70年代接任校長時,有人擔心他是否跟其他東南亞常見的領袖一樣傾向專制?事實證明,他並不是這種人。他尊重學生會的自主權,誇張地說,他從來沒有理會過我們。正因如此,學生會可以自由發展,盡情發揮,而又成熟地承擔責任。

在一間公司、社團、學校或私人朋友中,找50人提名絕不難,若有富商贊助或外國勢力支持,100以上也輕而易舉,結果可能有百多人參選。試問哪一個國家,不是有所限制,貴精不貴多嗎?美國總統選舉,只有民主、共和兩黨各有一代表,其餘的參選者只是陪太子讀書。

要記得國家管治的最終目的是民生。政制只是一個手段。不論是普羅民主、精英民主、一黨治國、白貓或黑貓,總之會帶來一個豐衣足食、平安快樂的民生,那便是一個好政制……我國步向民主是必然之路,但不要一步登天,不能立刻就實行一人一票的普羅民主。

眾人都知道,選擇傢具木材,應該去找木匠(不應去找醫生);選擇裁衣布料,應該去找裁縫(不應去找律師):那麼選擇政權的領導人,應該去找誰呢?俗語說:「慧眼識英雄」,精英就是慧眼,國家領導人便是英雄。精英民主是堂堂正正的民主,每人都有選票,只是精英們的比重較大而已,重視一點精英們的慧眼。

古兆申君的宏文探討了數百年來人類社會的走向,確有發聾振聵的效果。文章以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關於資本的長期收益率要大於生產收益率的觀察為重要依據,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可持續,因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不會以標榜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為終點。對於關心中國社會發展的知識分子而言,圍繞兆申君宏文作深入探討,互相啟發,不失為適時之舉。

遊戲本來就是生物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可愛的小獅們總愛扭在一起打打鬧鬧,是為了他朝的獵殺技巧;人類的嬰兒玩具,總要寫上 ABC123,是為了他朝上學時能早點記着英文字母和數字。好端端的把英文字母和數字放在練習本上要一個三歲的小孩學習,小孩用不着三分鐘便跑了。

這場雨傘運動仍未嘗不可是香港社會發展的契機,能爲社會的進步帶來一定的推動力,但一切很視乎這團火會怎樣燒,以及沿着甚麼軌跡去燒。不過,這種發展顯然未非必然,而現實一點來説,踏上最佳情況的可能性並不是太高;而從種種跡像看來,眼前面對的凶險實在不少,甚至愈來愈真實……因此我們大膽在此再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這運動至今表現出來的和平和公民意識,在世界各地發生過的社會運動中,是甚為罕見。這是難得的。不過,我們認為更難得,更值得欣賞的,可能還是廣大香港市民迄今在這事件上,表現出來的包容、體諒與文明。

9月28日肇始的香港佔中抗爭運動,無疑是香港歷史上的一大事件,其中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關注,這些外國「遊客」不乏駐港領事館人員。這些天我就曾碰到過來自美、日、法、英駐港領事在金鐘、銅鑼灣一帶觀望徘徊。

老幼扶攜聲泣絕,淚依香港壯歌飄——您們做得夠了,回家休息吧,路漫漫其脩遠兮,香港民主的康莊大路還需要您們繼續開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