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放計劃是前所未有的,沒有國際先例可供參考。作者一直主張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核污染水的總量增長,而不是急於推行「排污入海」的方案。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對出一句「冷月葬X魂」。林黛玉「葬」的是什麼「魂」?究竟應該是花,還是詩?

隨着大灣區鄰近地方快速發展、國際形勢變化,加上3年疫情影響,香港四大支柱產業正面臨重大挑戰,有必要發展新的支柱產業。中醫藥在世界的需求正不斷增加,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在討論城市和社區的未來時,應該聚焦於當下社區治理、文化、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建設可持續發展及有活力的城市。

郭先生在思想上,宗尚老子淡泊虛名,處事低調,體現出「隱者」的特徵,為的是全神貫注於事業;處事上,他很推崇荀子「人定勝天」的精神,看準目標後,鍥而不捨,具有儒商的特色。

15年前創辦的謝鏡添、梁中昀、楊宇杰基金會,以「倡導科創,文史研學,互助友愛,報國惠民」為宗旨,隨後積極踐行使命,做了大量利國惠民的實事,受到各方的讚譽。

香港與大灣區同根同源、同聲同氣,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以不同方式緊密聯繫,人文的互通將是大灣區各市的共同任務。如能加強合作,便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及影響力,成為東亞文化藝術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文物教育可以揉合不同學科,成為一個跨學科教育平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與工藝美術,成為國民教育的創新嘗試。

儘管香港經濟和社會仍未完全復常,但我們必須策劃長遠未來,故應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塑社會運作模式,並以綠色原則開發循環經濟的可能。

從中國國家利益出發,基於對國際體系客觀的認知和判斷,有關部門宜尊重香港社會的獨特利益和不同關切,尤其是謹慎處理香港社會與美國存在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

企業如想捕捉循環經濟商機,宜從計劃層面下手,在產品開發之初引入循環經濟思維,選用較易回收和拆解的材料,使循環生產模式得以落實。政府也需要制訂合適的政策配合。

治港者身為第一責任人,對解決香港社會問題需有自我革新的勇氣,面對不同決定時思考對社會和推動社會價值的影響。

我認為,就中國的完全統一來說,最佳的選擇和辦法,是首先把和平統一台灣的立場、方針和政策予以具體化,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有效粉碎「台獨」分裂國家的圖謀。

現時香港的情況,猶如在有限肥料的土壤內不斷折枝,種植新的植株,但由於營養不足,未有一株能健康發芽。我們急切需要做的並非揠苖助長,而是施肥料、澆土壤所需的水份及提供足夠的陽光,讓香港家園可健康成長。

恩師 上淨下空老和尚娑婆緣盡、淨土緣熟。淨業學人驚聞噩耗,無不痛惜。嗚呼!解空弟子絕悲喜,猶自潸然對雪幃。

亞太各國均希望維持台海現狀,避免與中國大陸直接衝突,佩洛西訪台明顯沒有與諸國商議,在外交上並無尊重亞太盟友。佩洛西訪台增加亞太盟友的外交成本,打破身處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抵消美國在亞太各國的威望。

香港經濟正面臨一重大轉折點,面對外地及內地的競爭,企業都要引進新向科技及管理方式,以提升其競爭力。在這方面智庫是重要助力。政府亦宜採取措施,扶助本地智庫。

今次MIRROR演唱會事件,已成為香港歷史上,人人記得的重大傷害事故。在這錯綜複雜裏,種種法律問題,更加交織成一個蜘蛛網。

安倍晉三驟然離世,右翼政黨於參議院選舉大捷,「修憲勢力」成功繼承其政治遺產,今後日本右傾份子的態度將更趨強硬,修憲蓄勢待發,唯一變數在於美國的制約。

創建香港必定不能建基於對失敗的憤恨、仇視,而是建基於勇氣、韌性,以激發人們找到生命的溫暖。捍衛真理與善,讓市民看見香港值得存在、值得捍衛、值得為此而付出、值得香港人願意重新投入這個共同體。

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屬於治權回歸。「香港不是殖民地」論述觀點明確,香港在英治時期充其量屬於「非政治領土」,受到殖民統治,唯論證過程闕漏邏輯。

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發音變,文字隨之改變。而中文文字不似英文,是象形字,與發音分離的,單看文字是不能拼出字音來,形與音是無大關係。

筆者對民主議會制度思索很久,也有一些看法,可以給大家分享。但想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因為在社會科學上,經濟學是實證科學。也可提供一個新的角度供大家思考。

萬事如棋,苦功「本手」,方有珍瓏之「妙」棋。如墮煙海般尋覓,落得「俗手」誤己,反被深深桎梏。願君遇事沉着迎戰,執「本手」之根蒂,得道「妙手」,務實求脫「俗」,落子無悔,大殺四方。

北約稱俄羅斯是「幾十年來歐洲和大西洋面臨的最嚴峻的威脅」,並於東部加強部署軍隊,成員國亦增加國防開支計劃。因此「歡迎」芬蘭和瑞典的加入申請,對俄羅斯形成戰略合圍。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南韓及多國政府視社企為社區經濟一部分,鼓勵平等參與的管理模式,以及提供充足指導及支援。相反,港府只將社企置於扶貧框架之下,甚少提及其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諸多貢獻,港府有必要再思社企的經濟角色。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香港要走出城市治理的誤區,須從更寛廣的視野和思維出發,走源頭治理、系統治理、長期治理的道路,在經濟創新發展中不斷解決各種問題。

香港的本地平台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