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因緣

香港高校對大灣區教育的影響
作者:文灼非2018-05-28
香港也有隱憂,高校研究水平雖然不錯,但吳校長認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未必能夠維持現狀。
香港中文大學新人事、新氣象
作者:文灼非2018-03-26
今年是中大慶祝創校55周年,是凝聚全球校友的良好時機,為母校作出貢獻。
馬斐森校長印象
作者:文灼非2018-03-20
港大經過這幾年的折騰,元氣大傷,希望新校長能夠帶來新氣象,大學可以減少爭鬥,向前推進。
記一代宗師饒宗頤
作者:文灼非2018-02-06
饒公最感到遺憾的是10年前有一段時間患了中風,如果不是這樣,他表示還可以多做些學問,「我希望保持身體健康,盡我的力量為國家服務」。
教而後知困
作者:文灼非2018-01-18
灼見名家傳媒對教育內容的重視,保持我對教育的初心,論對教育的重視,我敢說沒有其他媒體可以相比。這條路不容易走,但有很多支持者和讀者,給我們鼓勵與打氣。
弘揚六藝文化,造福青少年
作者:文灼非2017-12-28
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視品格培養, 文理兼備、動靜均衡,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借鑑。
理大八十 人物風流
作者:文灼非2017-12-12
我有幸參與《理動人心——我們的師生校友》文集這個出版計劃,提供一點服務,把八十位精彩人物的小傳細讀一遍,對理大精神有更深認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文灼非2017-12-05
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作者:文灼非2017-11-27
香港有5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而內地大學的科研、教學與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既然我們的大學有如此優勢,究竟在大灣區如何有更好的發揮?
一個訪問結的書緣
作者:文灼非2017-11-20
何文匯教授學貫中西,在英國攻讀博士,在美國名牌大學任教,英文造詣不容置疑。他對英文學習的心得,來自在中學時期的扎實基礎,下了很多苦功,所以他反對一味愉快學習。
灼見雲集、激盪思潮的平台
作者:文灼非2017-11-13
去年政壇變化的出人意表,當日講者的預測與展望,不少都應驗了。
一丹獎:開國際教育獎風氣之先
作者:文灼非2017-10-31
陳一丹接受筆者訪問時解釋獎牌的設計意念:在一丹教育研究獎獎牌上,有一人閒坐在松樹下,靜心思考教育研究,而松樹結滿松籽,象徵研究的豐碩成果。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屢創新猷
作者:文灼非2017-09-07
60年篳路藍縷,60個師友故事,這本新書鮮活的記載了HKU SPACE 與時俱進的使命。
香港中文大學新校長的挑戰
作者:文灼非2017-07-20
段崇智教授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組織的關係,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
回應陳美齡:關於改革香港專上教育的提案
作者:文灼非2017-07-03
陳美齡建議把DSE變成大學入學試,而不再是高中畢業試,不必所有高中生都要應考,只作他們其中一個選擇。
港大醫學院130年人才輩出
作者:文灼非2017-06-02
祝願港大醫學院在梁院長的領導下再創高峰。
與金耀基教授的文化緣
作者:文灼非2017-05-16
祝願金耀基教授健康長壽,不斷創作,期待一直讀到他的新著,更期待他的90書法展。
徐立之推動香港中學文憑課程改革
作者:文灼非2017-03-31
但到了中學,學生似乎失去了繼續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香港大學需要一位怎樣的新校長?
作者:文灼非2017-03-21
港大需要物色一位有學術地位、具領導風範、執行力強、親和力足、熱愛香港、認識中國、放眼國際,這樣的人選不論在海外或是本地能找得到嗎?我們拭目以待。
史丹福大學孕育科技企業家
作者:文灼非2017-02-07
沒想到自己也有機會在12年後創業,是在史丹福那一年播下了種子。早年傳媒要創業,入場但門檻很高,近年由於科技發達,網上傳媒當道,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兩年前不再戀棧風光不再的紙媒,及時走上創業的不歸路。
香港傳媒還有春天嗎?
作者:文灼非2017-02-01
這幾年如雨後春筍的網媒,從一、兩個人到幾百人的規模都有,各出奇謀,搶佔市場。
《明月》金禧,浸大甲子
作者:文灼非2016-11-01
《明月》是文化重鎮,網羅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專家擔任顧問與作者,中港台同類刊物無出其右。
在港大校委會9年的深刻體會
作者:文灼非2016-09-30
我參加了校委會後,自知身份敏感,一直都嚴格遵從保密原則,做到滴水不漏,因為我的嫌疑最大,所以自己服務的報社幾乎拿不到校委會絲毫新聞。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四十不惑
作者:文灼非2016-09-22
同學會慶祝40周年的慶典在大學四家新書院宿舍的禮堂舉行,讓會員有機會重回母校。當日出席的嘉賓有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楊紫芝教授、梁錦松、葉劉淑儀、麥齊光、馮可強、朱裕倫、程翔以及歷任會長、幹事等,甚至從上海飛來的同學會獎學金得主朱穎律師。大家不停地翻看同學會40周年的新書,尋找一個個當年風華正茂的熟悉面孔,細味一段段珍貴的歷史片段,久久不願離去。
陳家廚坊傳承「食經」
作者:文灼非2016-09-13
「我們做了1,200道菜,最後選出超過650道,按每個省的菜系條理分明的寫出來。過程中我們得益不少,能盡力以自己的知識為中國做一點事情,是我們的榮幸。」
專訪新華集團蔡冠深:商場不離父子兵
作者:文灼非2016-08-16
新華集團的成功是典型的香港精神,蔡冠深總結了幾個關鍵元素,第一是要艱苦奮鬥,香港有不少同樣的故事;第二是香港人擅於與時俱進,適應能力強,能時刻注意到香港、中國以至世界的變化,融入世界大潮;第三是創意創新能力很強,「這些就是香港的獅子山精神!」
香港自資高等院校的困局與出路
作者:文灼非2016-08-09
陳坤耀教授過去執掌嶺南大學十多年,把一所老牌學院成功轉型為小而精的博雅大學,在政府資助的八家大學中獨樹一幟,這次他出山拯救頻臨倒閉的明德學院,是很合適的人選;李焯芬在港大創辦佛學研究碩士學程,大受歡迎,向隅者眾。他在珠海開辦同樣的課程,邀請早年執掌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現寶蓮寺方丈淨因法師主持,成為珠海的第三個碩士課程,估計很有號召力。
記張五常教授八十大壽學術會議
作者:文灼非2016-03-28
歲月易得,轉眼張教授便慶祝八十大壽……其中一位講者、來自香港考試局的楊志光談香港高考三十年見經濟解釋對學子的啟發,可以反應張教授在八十年代至今對香港師生影響力,至今未衰。
有情有義的好上司——永遠懷念曹sir
作者:文灼非2016-03-04
曹sir,感謝你20多年來的指導與鼓勵,永遠懷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