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利文訪華會見的是中國外長王毅、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前者屬外交禮節,後者才是他訪華的真正目的。

中國為抗美國圍堵,便更要與越南和好,消除西南方最大的威脅,尤其是美國在菲律賓設軍事基地,中國若失越南支援,南海勢危。

庫爾斯克突襲是美國總統換屆的一個插曲,真正目的如何,難以判定,但至少這證明美國攻俄已無紅線可守,俄羅斯再沒有幻想的餘地。中國在旁觀看,應吸取教訓,早作相應的規劃。

緬甸問題比不上南海問題,但美國對付中國的是全方位攻擊,緬甸政局變化可構成中國在西南邊境的重大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香港的發展戰略偏差,過度地抄襲其他城市的增長模式,看不到去工業化後香港的條件不同,即使有深圳廣州的科技資源支持,亦不可能建立完整新產業鏈。香港只能依從深圳、廣州形成科研產業的產業鏈。香港願意嗎?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戰爭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在戰場上以色列的弱勢更加明顯。

美國能否如收拾英、法,對付蘇聯、日本、歐盟競爭那樣,從危機中復振,抑或是它的全球霸權逐步地被削弱、被分割呢?但即使是後者,美國還有意識形態與亂世樂土的優勢條件,還可既攻且守。

今天中東雖經百年大亂,一旦和平,中東的文化文明,特別是伊朗、阿拉伯應可再創輝煌。中國復興,也應跨過西方文明,與中東文明合作,吸納它們寶貴的傳統和文化遺產。

中國對於美國,最大的弱處是金融,已是體制與文化問題。二是意識形態,深入到社會倫理、價值觀,且無處不在,成為中美衝突的重心。在各個方面的基本條件下,也使得中美之爭,意識形態成為中國的最易被攻破之處。

大戰可能會在月內開始,誰會去作最後的斡旋?普京多番表示願意停戰談判,但美國不聽,中國亦難以推動烏克蘭的和平,美國已一心要大戰。

內塔尼亞胡政權若不召開大選,變相的投降,便會加大力量與巴勒斯坦人民同歸於盡。內氏取捨之間將決定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猶太民族,乃至中東的安危。

美國的壓迫在烏克蘭戰爭、加沙之戰中更清楚暴露出來,反抗的範圍和聲勢,隨着烏戰惡化而擴大。歐洲仍將有進一步的變,歐洲變,美國霸權難固,世界也必然大變。

中國大陸對美硬拚,拚軍備、拚軍演,可是對爭取台灣民心未必有多大作用。堅持戰線思維便讓美國牽着走,極為被動。倒不如不明言底線,讓美國及台獨處於不肯定的恐慌中。

美國沒落、非西方國家冒起是大勢所趨,今天美國制裁,明天可能便制裁不了。香港為未來的發展,也為分散風險,好應讓一些中小企業先行開發與俄羅斯等國家合作與交易,避免隨美國一起衰落。

已有成就者來港,不過是為享受香港現有的繁榮,不是為香港發展努力。招商引資已是上世紀的政策,當今香港更需要的,是內地在新經貿生態中創業的中小企以及其骨幹人才,借助他們,香港才有機會轉型提升。

塞爾維亞還可作為中國電商進攻歐洲的橋頭堡,中國的經濟助力加上俄羅斯的低成本能源供應,和作為中歐貿易的中間通道,塞爾維亞應該至少可守住南斯拉夫最後的領土,徐圖復興,靜待歐洲政經大局的轉變。

香港政府與社會現時甚缺創新思維,拼經濟沒有新意,效果不佳,怎樣突破困境仍無對策。看來,至少這兩、三年,香港仍會苦於經濟停滯不前,縱有中央支援,看來還會是不生不死之局。香港社會與中央政府着急,但可怎辦?

2024年,美國經濟陷於與1968年的同樣困難,石油美元步黃金美元的後路而正崩潰,美元和美國霸權更依賴軍事與政治來維持,但捉襟見肘,東牆補西牆,困難尤甚,而2024年觸發點是反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

中國的對策,只是堅持現在的發展,不變應萬變地應對,並用一帶一路戰略拓展中國金融活動的範圍,只要堅持多三、五年,國際形勢便會大變。

南韓不是如美國、歐盟乃至日本這樣龐大的經濟體,排除當今國際擴展最快的中國因素,南韓可保證今後的經濟增長嗎?南韓社會還有強烈反日情緒,捨中國而就日本並不是政治和社會感情可接受的選擇。

資本要解決市場不足的限制,便是拋棄工業生產,發展金融,從金融中博取更大的利潤。但金融最後還是依靠實質經濟發展,單單依靠泡沫終將爆發金融危機。去工業化,實際上造就了後進國家迎頭趕超的機會。

中國要避免成為美西方最後的敵人,便要及早參戰,使美西方不能戰勝歐洲與中東之戰,使中國有俄伊等戰略夥伴。

法德等用歐洲名義接手美國主導烏克蘭戰事後,大可以無法戰勝為理由,逼烏克蘭談判和解、收兵停戰,把美國千方百計設下的陷阱,一下子掩沒,歐洲得脫長期戰爭消耗之苦。

從這個簡單的歷史陳述,應該可以看到西方宣揚為普世的民主體制的虛偽和欺騙性,其反面的民眾和社會革命卻又未能穩定出一個完全可替代的政體,民主政制與革命政權互為更替。

歷史上趕超成功的國家,如德國、蘇聯、日本,開始時用英美模式,發展成功的卻靠創新戰略。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亦是在模仿的同時有本身的創新,從而能跨越種種困難。

現在的形勢是以色列正不顧一切地屠殺加沙人民。美國不加阻撓,只是用勸導和空投物資來貓哭老鼠,加沙人民在今後一兩個星期裏,不是被炸死、亂槍殺死,便是因缺食物、食水和藥物而白白地餓死、渴死、傷病而死。

守衞國土,以至以攻為守,都是打出去。中國不侵略別國,便沒有不對稱戰爭的機會。空防失敗,別國進侵,中國能選擇的還只能是烏克蘭戰場的例子,人民戰、游擊戰會是戰敗後的反應而已。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都是思想大活躍之時,春秋戰國為明證,但在此主要是在中原(長江與黃河流域)之變。漢代通西域,中國的分裂便多了外來因素,也帶來外來思想與文化的影響。

從加沙的戰爭,以色列右翼勢力看到若不在這個時候大戰,待阿拉伯、伊斯蘭教地方武裝力量再提升,伊朗、沙特阿拉伯更團結起來,大以色列國便不可能建立,以色列要吐出佔領區,因此不能不大戰。美國可抑制以色列嗎?

美其名這樣的市場興旺為繁榮盛世,實質是不少資金借機外逃,留下的是炒賣過度,價格脫離社會購買力的金融經濟,形成泡沫,也造成愈積愈嚴重的泡沫穿破、浮財破滅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更大有可能引發整體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