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應看清特朗普及其極右翼政權的作為與伎倆。面對着金融與政治的攻擊(貿易戰只是小事),中國難道要走日本失敗之路,對美韜光養晦嗎?

在香港海域以外填海,是避開香港內部的政治紛爭和阻撓,借助中央政府的支持,大舉擴張香港可發展的空間。

特區政府的官員不可靠,香港居民可倚靠誰呢?或許香港社會可倚靠的是遠離本地資本勢力與既得利益,從宏觀、從國家層面來看香港發展的中央政府。但中央熟悉香港實情嗎?

特朗普的貿易戰(不止針對中國)令中國的經濟與金融備受壓力,但實質經濟的影響還未體現。在國際上抑制美國製造的危機便只有中國。

美國政治變得急亂且漏洞百出,各方勢力各取所需,但總的勢頭卻是政治右傾,「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包含強烈的排他內容。

經濟發展,人才先行。面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香港人才培養還是幾十年不變的面向英美嗎?

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在政策上實施逐步去美元化的原則,務求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爭取主動,減輕受美國的威脅和金融掠奪。

古人說「朝三暮四」,林鄭及其政務官團隊是把港人和中央政府看作傻瓜?林鄭月娥表明支持填海造地。這樣的表態是扭轉立場還是順應民意?抑或是另有所圖呢?

中美貿易摩擦是戰爭,不是請客吃飯或中美上層勾結。應對美國的挑戰,中國不應屈從於美國的指揮和欺凌,應走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利益、意志、戰略和方向。

中美之爭便只有當中國如日本那樣屈服才可結束,美國對付中國會無所不用其極,沒有什麼道義、道德的規範、約束。

特朗普與美國變臉之快,應該是近幾百年歐美大國政治所罕見。

若香港要認真地在大灣區發展中佔一席位,盡量利用與深圳的協同效益,首先便要取消《香港2030+》規劃,重新制訂香港發展的定位,特別是與內地連接的空間規劃。

特朗普不敢對北韓作出反制舉措,也不敢取消美朝峰會,實際上已跌入北韓設下的外交陷阱,進退維谷。

或許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正全力製造新一輪的國際金融危機。

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便是美國霸權最赤裸裸的表現。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從媒體所見,似乎重心在深圳,一是深圳與香港合作,另一是深圳向東擴展。

金正恩的戰略似乎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站在道德高地,掀動南韓的民族情緒和反戰心態,從而與南韓綑綁一起來進行經濟開放與改革,從根本改變兩韓之局。

若中國為了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回復到朱鎔基當年對美國送禮討好的做法,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貿易談判可拖着甚或擱置。

面對中美矛盾國際化,香港應持續致力成為中國與世界連接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更應成立一帶一路國家與中國內地合作的中介與平台,既可增強國際化作用,也使美國等難以忽視和針對。

特朗普在中國堅持不屈下沒法可施,逼於國內受損害利益集團的壓力,可能便一下子變臉,暫時收兵,圖謀再起攻擊,中美全面經貿金融之戰可暫緩,國際經濟受衝擊可暫解。

戴耀廷的問題是他以政治人身份,在公共場合發表港獨的言論。內地及香港對他的責難是他言論不當,有政治宣傳、煽動的性質,與學術自由無關。

中國屈服美國挾持聯合國對北韓制裁,已失去了北韓的信任,此所以說中國代價沉重。

美國對中國產品增加關稅,必然要放寬或至少不打擊來自墨西哥、越南等低成本生產國的進口,外貿逆差未必可以扭轉。

美國與北韓和談有成果的機會不大。或許特朗普可以說一套做一套拿出騙局,他肯定會拉中國下水,俄羅斯則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不受騙。

今次財政預算案一改過去守財的陋弊,有頗多積極因素,特別對創科投入較大,有助擺脫殖民地時代小政府、忽視科研與經濟發展的陋習。

美國用經濟制裁的方法打壓中國,在外聯合其他國家圍堵中國。中美關係惡化,必然殃及池魚,首先便是香港。

今天北韓借平昌冬奧,掀起兩韓民族主義和統一要求。美國或會阻撓兩韓談判,但北韓已突破美國的封鎖與制裁,賺得各方稱譽。

新一年來臨,香港青年要「賣懶」,停止耽於逸樂,努力拚搏,把握機遇,香港才會發展。

香港的激進青年如要真的立足香港,首先要腳踏實地認識香港的實況,不要聽信老政客亂說,不要亂設政治觀。

香港的大學管治問題,除了源自英美的官僚化與功利化,還有與香港社會和中國發展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