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跑步對自己這麼重要?」從教育教練學的提問流程中,這亦是一條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了突破自己?為了給自己一個難忘回憶?筆者的是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在自己陌生的領域中重新探索自己的不足和可能。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為教育者,我們毋須給自己加添過多壓力,始終將眼光注視在孩子身上,即使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偶有爭論,也無可厚非。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和教育中心,其教育體系受到廣泛關注。隨着政府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推展至中學教育的可行性引發了熱議。
動物作為教育夥伴的角色,讓學生在和自然、動物互動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連結,真實、日常的體驗,比起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更具影響力,引導下一代邁向更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若沒有校長與前線教師的自我管理、約束與內省能力,沒有啟動其專業內驅力去履行教師專業操守,或沒有改變其價值觀與真誠參與,要有效建立和重塑師德的工作,那也只屬紙上談兵吧?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今天努力學習,將來孝順父母、貢獻社會、報效國家,這才是正常的生活軌跡。
至於在引入體育科以後,會否令學校或家長迫使學童運動以爭取更高分數呢?這個我倒認為不會。所以,最根本的,是我對於評估考核的心態。是一試定奪還是持續發展?
差不多全部學者都說,AI絕不會代替老師,因為AI令世界變得更快,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陪伴,面對快速變化的不同環境,他們會觀看、模仿,着重教師所看重的。
專題研習的歷史可追溯至孔子、蘇格拉底等教育家及哲學家的思想理念。他們都以師生討論問題的形式而引導學生學習。
葡西兩國主要旅遊區濃厚的歷史與宗教氛圍,加上刻意保存的舊城區,夾雜居民生活,小店小舖,滿滿的生活氣息,遊客可以享受仿如踏進時光隧道,穿越古今的交錯感。
我們該告訴同學:用心去感受課堂中每一個為學習評估,才是有意學習。
通過遊戲的方式學習數學建模,不僅能讓學生在玩樂中掌握數學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去飛翔,只是必要時拉一拉,而不是將他們緊緊束縛在自己的期望之中。
學校提供了大量讓幼兒表達和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機會,他們樂意為孩子提供創作的空間,盡展孩子的潛能,為幼兒提供完全的、健康的、有價值和互動的教育環境。相信皇姑區實驗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值得業界借鑒。
今日的學生,與人相爭、挑戰權威、只看自己的要求,沒有理解要求是否合理及可接受,總以「這是我的自由」為爭辯理據。但什麼是自由?
香港如我校,沒有宗教的加持,沒有黨的加持,唯一可靠的就是法及制度的完善。期望香港教育當局可以加強教師的力量,讓香港教師可以弘揚教育家精神,促進社會發展。
美好不必太繁複,生活中真切的東西最珍貴,讓孩子有多些機會接近大自然,感受陽光和清風,這將是最好的舒展身心方式。
通過AI批改方法,我們可以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創造一個更全面、更有效的寫作學習生態系統。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語言發展,也為未來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範例。
多元評估在香港小學教育中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助於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多元評估的初衷和目標。
與其在書本上閱讀中國的歷史,倒不如來山西走走。同時各種古建築和雕塑,給予我們視覺上的衝擊,令人不由得不讚嘆古代民間藝人的高超藝術技巧。
網上教育行政平台EdConnect希望能夠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讓他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中。
學校自創校以來,特別重視開學典禮,期望營造一個簡單、莊嚴,富有教育意義的儀式,讓學生明白為學之道貴慎始。
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和強化這些正向的抗逆力,使自己更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成為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人。
拿着「有教無類」,鼓吹「一個學生都不能少」的人是有心曲解聖人之意,還是未得孔學之真?
筆者平日觀察所見,表現優秀的教師大多比較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筆者建議校長或學校管理層,可以多在教師會議上分享,校內教師能表現出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的故事,鼓勵教師關注社會效用價值觀。
科學科技的快速發展早已令科學知識和應用變成一種技能,就像語文和數學那般,有更多比例的一般市民,在生活中或工作需要上,需要掌握更高水平的科學知識。
AI幻覺是AI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但隨着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安靜的力量從來不是哪種人的專利,幫助內向的孩子找到他們安靜的力量,引導外向的孩子通過內心的平靜來獲得力量,讓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筆者多年來,都習慣了留意有關報道,尤其是教育政策,亦會不時發表一些意見。我盤點了一下,2023年10月《施政報告》發表後本人的關注點,並與讀者分享。
若更多學校願意承擔社區樞紐的角色,結集各方力量,學生一定能在服務他人、貢獻社群的過程中成長,培育相關的工作倫理與職業道德之餘,亦對家庭和社會作出正面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