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8:02:3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評心事

應用3、2、1、0的思考尺度
作者:彭智華2023-08-04
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大小事,我們都可以活用「3、2、1、0」的尺度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或對於不同事情作出合適的對比,從而讓自己的内心矛盾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或與和不同對象較易達成共識。
先秦的文字書法
作者:鄧兆鴻2023-08-03
秦統一後,禁止了六國與秦不同的文字,再規範及省改成小篆,李斯的泰山、嶧山及琅琊刻石是其中的典範。發展到漢代則個別發展,各具特色。
小學需要中國歷史科嗎?
作者:陳章華2023-08-02
從過去自身的學習經歷中,我對中國歷史這門科目可說又愛又恨,愛的是覺得自己應該要多加認識,恨的是總是治亂興衰重重複複沉悶之極,令人提不起勁去了解。
難忘的幼稚園畢業典禮
作者:温志倫2023-08-01
學生們經歷過實體課、停課和網課,才能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學習階段。這些經驗都是十分特別,相信他們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必須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結伴同行
作者:陳月平2023-07-31
回望這年度的種種轉變和嘗試,面對很多不同的挑戰和未知,然而因為同行者予我們無盡的支持,感謝不同的友好、家長和校友的付出,令我們勇於不同的嘗試,樂於面對種種新的挑戰。
聰明反被聰明誤?當GPT發展到第N代時會發生什麼事?
作者:馮穎匡2023-07-27
人工智能工具獲取愈來愈多的數據,從而訓練及提供不同服務。但有專家警告,AI或會出版逐漸扭曲數據現象,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人類的創作是否仍有價值?
中山遊記
作者:梁鳳兒2023-07-26
往內地了解民生才能真正了解國家及人民,甚至參考好的例子作為香港未來發展藍圖。
也談縮班殺校的出路:從改造小環境與自救 看鳳凰涅槃的契機
作者:鄒秉恩2023-07-25
生員是否增加、學校是否受歡迎是和學校的實力有關!我們的教學隊伍齊心嗎?焦點一致嗎?教學效能好嗎?若否,我們需要採取的第一步策略,就是要徹底改變學校的形象!
是時候檢視常識科了
作者:蔡世鴻2023-07-24
「STEAM」5個英文字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M」,因數學是科學之本,但中、小學都有數學課,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大。第二個重要的是「S」,但初中既有科學堂,為何小學卻沒有呢?
本學年結束前 與校長及教師們的對談
作者:馮文正2023-07-21
在面談分享時,我邀請其中一位教師及一位校長做筆記,總結報告時大家都吃了一驚,原來說的有那麼多,嘆氣之餘,都思考如何面對?
疫後的陸運會
作者:何劍輝2023-07-20
透過運動訓練更加可以讓學童學會逆境自強,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學校舉辦陸運會大力推廣田徑運動,讓學生有目標去進行自主訓練,從而養成運動的習慣。
澳洲幼教機構創業點滴
作者:余錦明2023-07-19
筆者來澳大約8年,創業(私立幼稚園)5年多,公司現時一共聘用了大約300多名員工,驚覺自己的公司原來已躋身大公司的行列,當中有什麼體會?在澳洲營商和管理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
也談人工智能及教學上的應用
作者:劉煦元2023-07-18
AI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主要功能是工具性與服務性。然而,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教授於2014年對BBC表示,發展全面的AI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個預言令人們擔憂不已。
學期終了,苦中帶甜的一年
作者:楊佩珊2023-07-17
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
父母與初中子女相處之道
作者:翁美茵2023-07-14
每個家庭和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每人也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這些方法。我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青少年期的子女健康地成長。
學年回顧:教師和學生會否太忙嗎?
作者:吳文軒2023-07-13
筆者認為「減」也是一種關愛青年人的表現,寄望新一個學年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減」之中更幸福,更有條件地發展成長。
教學人員還是行政人員?
作者:劉鴻輝2023-07-12
表面上,學校一年有暑、寒、春、復活節四個長假期,又多是五天上課,每天三、四時左右學生便放學,所以行外人士或許會覺得我們教師有很多閒暇。然而,那些所謂「假期」只是非上課時間,並不代表教師不用工作。
「他只是個孩子」
作者:徐區懿華2023-07-11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任何違法行為都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孩子的行為和發展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和引導,保護和關愛孩子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約束和教育,幫助其健康成長。
從《星空奇遇記》看人工智能
作者:陳奕偉2023-07-10
將來「數據」會否引致人類滅亡,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總之,今天的AI ,可以提升到我的生活質素,其他的,就以樂觀的心態交給「進化論」吧﹗
一篇沒有致謝老師的學生畢業禮致謝辭
作者:翁港成2023-07-07
每年的學生致謝辭總是陳腔濫調,變化不大。然而,這篇致謝辭卻「不一樣」,令人回味無窮,甚至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所啟發。
教育創新之「勢孤取和」與非暴力溝通
作者:吳家豪2023-07-06
教育創新常面臨阻力和孤立,惟透過「取和」,才能最終實現教育創新的和諧與成功。
老師在孩子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句贈言
作者:梁振威2023-07-05
要孩子承傳中華文化,具有國民意識,要植根文學,更需要超越文學,特別是現當代文學。新詩,該是一個切入點。
走出去.請進來──疫後兩地交流如何培養主人翁精神?
作者:陳玉燕2023-07-04
老師特別安排學生會組織校園導賞及文藝表演,一方面加深彼此認識,亦讓本校同學發揮主人翁精神,說學校的故事。兩天交流,兩地師生建立了友誼,臨別依依,都說期待再見。
教導5類學生 需要採取什麼教學策略?
作者:鄭家寶2023-07-03
時代變了,學生坐定定聽課,不代表可學會知識及應用技能。教師除了授課外,更應到位地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
從新一波殺校潮再出發
作者:黃冬柏2023-06-30
隨着學生人口的流動,其實不論是否有收生困難的學校,亦應秉持拓荒精神去考慮搬校。因為新發展區的區民對學位的需求,並不只會集中於某個類型或等級的學校。
讓學生成為研學活動的主體
作者:曹啟樂2023-06-29
學生要是研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翁,研學活動才富有教育意義。不單是學生對考察的地方的認知有所提升,對內地的發展掌握更多,並且對個人的成長,也有正面的幫助。
透過知識管理 適應世界急變 教商實行有差異
作者:朱啟榮2023-06-28
知識管理是最重要的工具,通過知識管理的過程可以促進個人隱性知識的增長,以致學校成員可以彼此分享個人知識,並從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知識過程中獲得嶄新的詮釋。
悠閒加東遊 見識異國風
作者:蔡國光2023-06-27
這趟約20天的遊程,主要就在多倫多與蒙特婁之間遊走。對於香港來客,加國土地面積是大大大,動輒三數小時的車程;看不到盡頭的公路,望盡邊緣都是樹林的郊野,觸目大小湖泊與河流。
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
作者:周慧儀2023-06-26
未來,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將在更多領域中發揮更強作用。究竟AI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會是危機,還是良機?
自閉症無得醫的謎團
作者:彭智華2023-06-23
現時,香港的自閉症個案持續攀升。縱然在醫學角度上,自閉症是「無得醫」,但教育者應適當地調節教育重點,把學習或適應的任務分拆成數個小任務,幫助孩子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