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1:38:2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評心事

等待學校釋放的校友潛力
作者:吳文軒2024-01-19
校友是學校的寶物,擁有着多元的經歷和專業知識,同時見證着學校的發展。他們總有一顆心在母校,潛力亦不少,但基於種種原因,仍需要學校師長或校友會成員細緻策劃,才能把他們內裏的潛力釋放起來。
被遺忘的「本土文化」
作者:劉鴻輝2024-01-18
政府近來為振興本土諸多作為,但可供展示的似乎只有豬皮魚蛋,真正具地方特色、可堪玩味的「本土文化」,卻被束之高閣,這樣就別怪人借了個名字去掛羊頭賣狗肉。
「為顏常山舌」的杲卿與剛正不阿的真卿
作者:鄧兆鴻2024-01-17
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有言:「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河源姊妹學校尋源之旅
作者:陳奕偉2024-01-16
透過兩地同學的交流,不僅可以讓河源同學了解更多世界,也可讓香港同學了解更多國情,最終達致中華民族復興及世界大同。
是誰的責任?
作者:陳月平2024-01-15
照顧孩子成長是家校共同的責任,價值觀的建立亦然。投訴是表達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然而濫用投訴的人有想過自己要負的責任嗎?利用他人作為取得個人所想,這是教育下一代應有的嗎?
日本幼師招聘實錄
作者:余錦明2024-01-12
一般人會覺得日本幼師的英語能力未如理想,擔心他們能否在澳洲擔任幼教相關職務,其實筆者起初亦有類似的想法和擔憂,而透過了解幾位準備加入我們機構的日本同工,應可釋除疑慮。
上海交流的體會
作者:鄭家寶2024-01-11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包容的國家,文化融合是我們的傳統,5000年來海納百川,是一個文化大熔爐。
有需要開設新的國際學校?
作者:曹啟樂2024-01-10
過去5年,就讀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人數不斷下跌。未來國際學校的需求是不是這般高,以至於在學生數目不升反降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增設兩所學校?
AI與教育
作者:何劍輝2024-01-09
2024年可能是AI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在教育方面,Copilot被整合到Windows操作系統中,將提供即時的程式碼建議和指導,並可提供學習資源和範例,可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合作和知識分享。
窺探百年名校重慶一中的風采
作者:陳玉燕2024-01-08
細味一中的歷史,發現也是我國百年近代史的側面。學校創立於1931年,經歷遷校、合併、重建,最終落戶於此。學校是重慶巿教委首批重點中學,亦是該巿最早的公立中學,以「明禮崇德、求知求真」為校訓。
深入解讀學童的壓力
作者:彭智華2024-01-05
絕大多數學童都是開心愉快地學習及生活,但有學童因家庭背景或經濟條件,或個人心理素質問題而產生心理困擾,值得所有人士及早關注他們的問題。
投訴與上訴的本事:說的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處理
作者:鄒秉恩2024-01-03
教聯會於2023年12月發表了一個有關家長投訴學校的研究報告,投訴內容無其不有,有些更是莫名其妙。究竟投訴說的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處理?同工對投訴調查有什麼疑問?
教師個人價值觀對工作滿足感有何影響?
作者:朱啟榮2024-01-02
個人價值觀某程度上影響個人的動機與決策,據學者研究個人價值觀會對個人行為有所影響,也會影響幸福感。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家長學習
作者:黃冬柏2023-12-29
大多數市民不慣於關心國際要聞,遑論局勢背後的歷史和地緣政治知識。為了承擔上述責任,未來家長必須多加學習、留意最新相關資訊等,提升自己與子女的談資的質量。
長者持續教育:AI如何助力他們從再教育到再就業?
作者:馮穎匡2023-12-28
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創新的再教育方法,幫助長者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能夠令他們有更高的存在感及責任感,從而產生幸福感。
看《新聞女王》反思香港教育
作者:蔡世鴻2023-12-27
「一劇主角」紅了一套劇,往後就不見了!《新聞女王》的女主角佘詩曼已經48歲了,還可與內地的頂流年輕人競爭,相當了不起,所以做什麼行業都要敬業樂業,才會走得更遠。
一個好校長的基本特質:能夠與老師互動去完成工作
作者:馮文正2023-12-22
校長的責任是透過不同持份者去合作完成學校工作,若能與同行者加強溝通,不斷互動,必然事半功倍。
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觀台北生命教育有感
作者:江浩民2023-12-21
學生學習從來不限於校園發生。在生命及價值觀教育而言,尤其如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社區資源,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育學生優質而豐盛的生命,在在需要思考。
善用幼稚園活動津貼
作者:温志倫2023-12-20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供真實體驗予幼兒才能促進全人發展。校方應選擇合適的活動地點及安排教師預先視察,以精準地設計出精彩的活動方案令幼兒玩有所樂、玩有所得。
升學風波
作者:翁港成2023-12-19
我深深體會到世間最無私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這對父母對女兒抱高期望高要求,也努力幫助女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為女兒選上最合適的學校呢?卻又可能是父母最煩惱的事情。
粵語和繁體字更好?談談在外地如何學習中文的相關問題
作者:陳章華2023-12-18
如果在外地學習中文,學簡體字還是學繁體字較好呢?在家中說粵語,用普通話還是粵語教語文好呢?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當然是用母語──粵語來學習語文。至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取捨則十分簡單──識繁寫簡。
用汗水和笑聲,陪伴孩子走過青蔥歲月
作者:楊佩珊2023-12-15
教育前線的有心人,大家可能因着各種原因未必能投放太多時間陪伴同學,但不打緊,我們可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形式陪伴孩子,我們的一張卡、一句認同、一句鼓勵,都將會是他們的動力和和快樂的泉源。
淺談教學領導與學習領導
作者:劉煦元2023-12-14
校長領導一間學校決不只是施行單一領導模式。事實上,一個正常的校長是會將所學的各種領導模式,擇優而施行。
你們從不孤單
作者:翁美茵2023-12-13
隨着數碼科技的普及,青少年大量使用數碼媒體與人交往,經常缺乏人際間的實體互動,這也容易令他們產生孤獨感。除此之外,青少年面對朋友移民亦可能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閒趁冬陽中山遊,黃菊美食蕊香留
作者:蔡國光2023-12-12
吃的文化,今時強調精緻,追求細嚐慢品。遇上人多喧鬧,唯一好處是可以一網盡收菜品滿桌;既然吃在菊城,自然是滿桌盡帶黃金瓣。
香港宜有一條「學生街」
作者:梁振威2023-12-11
一般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不吝嗇對孩子的消費。「學生街」的對象是中小學生的樂園,是家長不吝嗇消費的場所,具經濟持續發展的潛力。
從圍棋看微學習
作者:吳家豪2023-12-08
「棄子爭先」則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我們需要捨棄一貫的教育模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讓學生領袖學習顧客服務
作者:吳文軒2023-12-07
學校的學生領袖時常扮演多個角色,要是他們在領袖基礎訓練中接受專業的客戶服務訓練,相信學生的品德及領袖素質,以至學校整體形象都會因此有所提升。
別像日本態度限制了高度
作者:劉鴻輝2023-12-06
今日學界上下都在為STEAM張羅,那是為未來科研發展鋪平道路,自當全力支持。不過,各方該注意在人才培訓上,態度尤其重要,不可不察,將關乎全局成敗。
孩子在怎樣的環境長大才會安全快樂?
作者:鄧兆鴻2023-12-05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先決條件是有適當的教導,教導孩子不是一遍兩遍,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覆,到孩子完全掌握,家長才能作出要求。現今世代已這樣困苦,就讓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