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約星期二》,是我們的beginner’s luck,如可以捲土重來,下一個作品才是真章;故此,我正擔心可以再做什麼……我不想為了票房,搞些媚俗、污穢、向時勢「抽水」的東西。

你看Broadway散場後,大家擠去pizza店宵夜聊天,這文化經濟總比大笪地或商場延長營業時間,更有前瞻性,可以推展香港成為文化之都的深層意義!

只要香港人不要自大、不要懶惰,憑着「明天會更好」的信念,增強對香港的歸屬感,今天,只是下一場精彩比賽的起跑線。

《相約星期二》誠意邀請你,在舒適的劇院裏,「圍觀」張可堅和方力申如何處女對決,看誰對前人的成績,抗壓性較高?新的組合、新的演繹,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用水和土成搓揉成泥,捏出人形生命;黃佳老師用了「紮撲寫裝」,造出了一隻隻活獅子,從工場中跳入香港的大街小巷……願黃老師長命千歲,延長他的工藝續航力。

法律要維護公義,往往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會付出沉重的時間、人力以至經濟代價,但這亦是香港可貴的地方。法律公義,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法律制度發展了100多年的珍貴財產。

希望香港有一日「有容乃大,海納百川」,內地和全亞洲的創意人才,都大量來香港工作,那麼,香港出產這些中外fusion文化電影,真的並非好高騖遠的空想。

對銅鑼灣印象,黎德誠大律師停留在50年代,我搜索到60年代。年青的你,快快把2023年的銅鑼灣景象用手機拍低下來,特別是怡和街那兩條古怪的行人天橋,70年後,拿給孫兒看看!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挑戰Leslie:「商場,既是代表消費的物質財富,也代表生活的精神財富,可否細列香港的不同商場文化?」

生日的意義對你是什麼?只是日子的計算?還是讓你記得那月、那天出生?我認為最佳慶祝生日的方法是找個地方安靜下來,望着遠方,思考一番:以後的人生如何走下去?

我們活在一個「泛感性」的年代,大家很容易嘴巴說出「完夢」、「挑戰自己」等等冠冕堂皇的感性話,但是在背後,多少個每時每刻、鍥而不捨,做到至死方休,戰勝汰弱留強的演藝生涯呢?

精神生活,永遠比物質生活重要,比起那些名牌,更加有價值的是你;你的一言一語、一顰一笑,都是美的資產。

所謂的work-life balance,應該是人生整體「埋單計數」,不同階段的人生,追求work或life的不同重點,才是好的balance!否則,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希望利用今次鑽石山事件分析現況,希望各界可以「扚起心肝」,改善目前制度和執行的不足之處,鼓勵醫生、護士、社工、病人、家屬5方面的真正緊密互動,強化管護的適時性和多元化。政府亦應該檢討目前未理想情況。

56億票房《長津湖》電影電影配樂師梁皓一:「香港人學貫中西,和內地人交往,我們懂得中國人的規矩;和西方人交往,我們又如魚得水。香港人,絕對有實力,協助中外的文化交流!」

書展期間,看到他一天跑幾場去支持不同作家的講座,然後,”po”上網,免費協助文學宣傳。張港欣很能代表”Me Generation”那追尋自我生活的新思維。

目前我國展現最大的決心去承先啟後,推動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力量,而在這千秋大業中,香港有幸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人、香港的商人,還等什麼?

堅持過,就算失敗倒下來,也是無悔無憾,因為,我們曾經為理想挺立過;仰望天空,拍走泥塵,舒一口氣,哼,腰肢,還是筆直的……

我感受到香港的部分年輕人開始spiritual awakening,他們成為「二八法則」下的關鍵少數,有些不想成為「金錢奴隸」,有些則不肯「躺平」,有些不甘心被命運輾壓。支持年輕人,相信年輕人!

在香港,流行音樂已不是當年一場淋漓的擁吻,目前,它只是觀眾和音樂貌合神離的手拖手;是故,我們都去了韓國找新鮮的男女朋友!如多些立根香港、探索世界的青年,像Jason Wu,我們將會有新鮮空氣……

大家很關心蔡天鳳女士的遺產處理問題。這宗凶案,情節太可怕,胡狼似的,我默然,因為不安;不過,作為case study,需要和大家談談法律,讓各位拓廣知識。

煇哥的離去,為我帶來傷感,往事一幕幕飄入內心,很不捨,必須在此道出感激。這一年來,太多長輩走了;生離死別,我已感受春夏秋冬。到底,活着是「打斷你的腿,再給你一支拐杖」,推你再上進的過程,我也漸覺疲累。

2018至2022年期間,筆者擔任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主席,審理精神病人的去向,當中受到不少投訴及針對,甚至演變成刑事恐嚇及企圖襲擊。幸好這次,我有這麼多人在支持我,若是其他人怎麼辦?

西九作為重要藝文場地的管理人,不單只是協作者,更應作為啟動者:挑選卓越藝術隊伍,內地或外面力量,策劃及推出頂級作品,在西九打響名堂,之後進軍國際,帶領香港走出的藝文大道!

恨海茫茫,夠了,香港人應把小船向岸回頭;心裏多不舒服,要擴闊容忍幅度,擁有澡身浴德的修養,社會才會有安寧。讓我們在未來日子把標籤放低。

陳嘉賢是德國寶老闆的女兒,卻跑去追求香港的「長衫」文化。「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叫集體回憶,那代表美麗的東西已經消逝;我喜歡承先啟後。」她說。

3年沒有坐飛機,一切變得雞手鴨腳。以往是「一擊即中」,現在看到電腦版面,竟然猶豫不決,信心跑往哪兒去?生命的安排,上天有數,該留便留,該去便去,兩者以外,往往是噪音。

張灼祥校長最大的感慨,是「急功近利這四個字害壞了香港很多事情,文化教育如斯、文化發展如斯。文化和藝術,要讓香港人真真正正發展出高尚的人格、智慧、品味。」

「香港人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很高,不賴;但是,大部分人仍缺乏對聲音以至音樂的聯想能力。當聽到音樂,我們應該根據生命的體會,編織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是Stephen對音樂的體會。

Peggy是香港60、70年代無人不識的婦女Icon,非常摩登。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不想Peggy姐姐成為無名英雄,故此,今次把她的一生故事寫下來,讓香港的女性向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