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輩子有多長?一味地貪着外在享受是無意義的,要好好地利用身體這個載道器,保持心念的純淨。
我們要照顧好自心,不可一念差千步錯,時時反觀自心,取於中道,在生活上不離軌道,置身於各種境界中,能不隨境轉,這才是修行之道。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貪婪與懈怠,不肯正當地努力工作,只想輕鬆過日子,這種心態只會帶來更辛苦的生活。
人的本性原是清淨、良善的,只因後天染上各種的習氣,若無法改掉不好的習慣,就會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時常保持清淨心,則不論遇到何種境遇,都會守好人生的本分。
智慧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妨礙一切、尊重一切。
真正的「追思祖先」是不廢舊禮,奉行古訓,涵養道德;「慎終追遠」是行大孝,善用父母給予的身體,利益人群,行善付出,將功德回向給父母。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只要方向正確,一步一步地向前行,總會有到達終點的時刻;修身養性也是如此,每天都要精勤不懈,有朝一日就會聽到一句人生中最契機的道理。
當他人說出不順耳的話,倘若無法消化掉,就會形成心中的陰影;言者無心,何必聽者有意?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心中若有一點疑惑,不要累積成「惱」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棄先入爲主的觀念,才能照顧好心念。
婚禮是給新人終生的祝福,招待親友的宴席若能素食不殺生,不但增添福氣,也造就功德。台南有位實業家謝居士,生意遍及全球;娶媳婦時,賓客多達170桌。茹素的他曾擔憂:籌辦素食婚宴是否顯得吝嗇、失禮?
常有人問我:「慈濟人眾多,形象總是整齊有禮;出外行善,所作所為也常感動人心,請問法師以何為制度,又是如何管理?」我想了想,回答:「沒有特別的制度和管理,只有『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眞正自愛的人就是,時時口出良言、心有善念、身行好事;常以善意對待他人,他人也會同樣用善良的心回報;如果口出惡言、身造惡行、心想惡事,別人也會以牙還牙,這正是自取其辱。既然惹人厭惡,還有什麼可愛?
我們必須懂得保護自己,照顧好自心,只要拿下遮蔽心智的眼鏡,就能讓智慧的眼目澄澈、看清境界,了解「煩惱」只不過是幻影,應該時時用愛來看待一切眾生。
那位侍衛根本沒有付出,卻想獲得賞賜,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受到重懲。這樣的行爲就是「不法」,在不法中求利,就難逃罪業苦報。
行善、行孝要及時,這就是最好的報恩與感恩。
志工們年節假期不虛度,把握時間為人群造福。有的走進社區鄰里,挨家挨戶祝賀「新年快樂」,還請人抽「靜思語」籤,希望人們開春就得到吉祥與祝福;或是關懷獨居老人、孤兒,準備素食料理一起圍爐,溫暖每一顆心。
有人為了名利不可一世,好像世上唯我獨尊,只要有錢賺就不擇手段;污染社會風氣,讓好事不能暢通,清流無法淨化惡濁。
「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人生無常苦多,若只憂慮於「待熟」與「零落」之間,不如把握當下,用心踏實地過每一分秒,心無愛欲便無憂怖。
有時,人們因為立場不同,可能相互對立,甚至發生衝突,例如勞資關係。傳統五倫中,「君臣有義」的智慧,可轉換為職場上的「勞資有義」──僱主善待勞工,勞工則盡忠職守,勞資雙方互相感恩。
人若心存貪念、妄想,往往會爲自己帶來一些「無中生有」的煩惱和災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循規蹈矩、面對現實。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才能獲得眞正安穩的人生。
凡夫心有很多矛盾,一念是善、正確的;一念是惡、是邪的。知道不能賭博,這是善性未泯;明知不可行,又不能自制,就是缺乏規範。
人生的價値,不在有形;眞正有價値的東西,是無法用天平秤量的。人生在世,若能眞正發揮生命良能爲人群付出,之後所體會到的那分心安理得與歡喜自在,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至寶。
社會上很流行一句話—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時間;心用在時間上、用在待人處事上,便能擁一個多彩多姿的人生。
我們要時時培養「不忍心」的慈悲胸懷,才能啟發一分大願大心去幫助貧弱、遭遇急難的人。
現代人普遍重視環保,其實不但身外環境需要推動環保,體內也需要環保,如果能素食,就是最好的體內環保。
善惡是相對的,善起,惡就滅;惡起,善就滅。所以要好好培養一念善心,有了善心,即使是惡緣,也能夠轉為善緣。
日常生活中,要能做到任何話聽入心中都是圓的,而不是尖的;能夠善解,才能不被傷害,而過得輕安自在。
現代人強調自由。真正的自由在安分守己,進而付出助人,感到身心輕安,歡喜自在;倘若抱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毫無節制、自以為是的自由,反而可能招致許多不自由的後果。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有所差異。人生無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與知足,就能事事圓滿、日日歡喜。
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心需要和氣,所以我們在分秒之間都不能疏於調和自己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