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建議大家從頭細讀〈三度試題〉,然後再以之比較梁林和徐等眾人的逸聞舊事,這樣大家自會感應得到金庸編排這幕的心思。
筆者以如此另類的角度去剖析金庸小說,對很多已有持有定見的讀者來說,可能是一時之間難以認同的,所以確實曾經引起過爭論,帶來過衝擊。但得到各路英雄幫助筆者以更嚴謹的態度來分析,實屬感激。
金庸才思靈巧,他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布下謎題,又刻意在小說之內和言行之間留下線索,以待讀者追尋破解之法,並讓讀者在尋找答案期間,得悉他心中各路英雄豪傑的真實事蹟。
曾有意見認為武俠小說是中華文化的教科書,近年已有大學開辦研究武俠小說的課程。大家伴隨筆者深入地解讀和比較梁查兩人的論著之後,究竟會發現當中特別是金庸小說中有幾多需要我們深思、領悟的教誨呢?
讀者可曾想過,金庸為何以《易經》象辭為「降龍十八掌」各路招式定名呢?
這篇「黃蓉智鬥書生」是解釋金庸使出猶如黃蓉烹調「玉笛誰家聽落梅」和「好逑湯」的手法,混和創寫這段精彩絕倫的智慧比拼,請讀者細意品嚐金庸為大家呈上的文學美饌。
黃蓉在小說中炮製複雜刁鑽和混集而成的菜式是從何處構思得來呢?答案當然亦是從著名建築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現實生活,以及查良鏞先生家鄉名菜中找到。
金庸貫穿幾段故事,將大部分人物匯集到牛家村曲三酒館,是劇情逐漸步入收合階段的轉折點。隱含在密室的構圖又豈止是一箭雙鵰的功夫呢?
單刀直入,無謂宛曲。筆者敢斷定金庸借齊白石的印章來寓意小說內兩大啞謎,「調轉」與「一箭雙鵰、合而為一」。
環顧這幕場景,肥胖婦人坐轎,胖丈夫騎驢,就是金庸勾勒梁林探索古代建築時梁騎驢、林乘轎的畫像。
筆者跟隨金庸將《九陰真經》分為上下兩卷的寫法,敲定以同一方式組合成《射鵰解謎》。上卷已釋破「調轉」和「合而為一」的密碼鎖匙。下卷會列出其他角色與武功招式名稱的含意。
《射鵰解謎》是庚戌子送給金庸迷的第一條鑰匙,先打開三部曲之首《射雕英雄傳》的密室暗門,為讀者解構隱藏在裏面的秘密。
查良鏞先生(金庸)曾以甚具女性韻味的筆名「姚馥蘭」在《新晚報》寫影評專欄「馥蘭影話」。1952年8月21日的最後一篇題為《姚馥蘭小姐的信》。8月22日又轉換性別以筆名「林子暢」接上。
任公啟導於前,金庸遵從於後,以「調轉」為啞謎,用任公兒子梁思成和媳婦林徽因的生活事蹟寫成不朽名著《射鵰英雄傳》。《射鵰》既是一本武俠小說,更是一本「一箭雙鵰」地寫出兩個國情相似的時代的歷史小說。
查良鏞亦藉着小說透露自己的抱負。憂國憂民,先憂後樂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自覺的責任與態度。金庸寫郭靖在岳州酒樓四壁題詠見到范仲淹《岳陽樓記》內的名句而悟出為國為民的道理。
「心安理得,海闊天空」是梁啟超的名言雋語。筆者從解讀《射鵰英雄傳》學會要用「調轉」的方式來更好領悟其中意義。原來得到道理方能安心,才可感嘆天空海闊,自由自在。
查良鏞少年時已在外交上努力學習而且攻讀相關學校學科,亦曾在內戰後的外交部任職過一段短時間,他是否欲效法梁任公在外交方面為國效力?
緣份亦是當年被稱為民國才女的林徽因做過大公報副刊編輯,或因而使查良鏞走上同一生涯路途。
金庸將梁思成與林徽因的事蹟寫成是為國為民的大俠郭靖和黃蓉,梁啟超父子及媳婦在查良鏞心中的地位定必非同尋常。
筆者調查資料解釋《射鵰》謎團時,發覺查良鏞先生同梁啟超有很多相似的經歷,這些事情除反映在《射鵰英雄傳》的寫作外更一直影響查大俠的心路歷程。
今次筆者解讀《射鵰》謎團後發現原來小說包含了兩個動人心弦的英雄故事。看到梁林面對苦難時,筆者知道是真實歷史而感同身受,又會為郭黃排除萬難,每次都有驚無險,大步過關而歡呼喝采。
金庸寫兩個少年人被糾纏在上一代的仇怨,郭靖自小以報仇為已任而苦練武功,又要應18年之約找楊康比武再共報父仇,郭靖和楊康根本沒有質疑的自由。
《射鵰英雄傳》面世多年後都沒有人看穿故事真正主人。金庸在新版內再給大家提示,由張十五直接說出一個宋朝奸臣太監名「梁師成」,與蔡京、童貫、王黼、李彥、朱勔被當時人合稱「六賊」。
梁林因「五台山圖」與敦煌文化結緣的故事外,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早已認識梁思成和林徽因。
知道金庸喜歡影射身邊事物同用調轉做啞迷,「鵰」不是毛澤東的「只識彎弓射大鵰」所指的成吉思汗,而是指美國這隻大鷹。
金庸在《新晚報》和《商報》寫小說,雖然不是時事新聞主編,他已經用過人才智在小說內寫社評,確是絕頂聰明。
多數人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主力寫佛法與人生的領悟,其實早在寫《射鵰英雄傳》時已經用佛學理念創作小說。
柯大哥最初反對郭黃相愛,更用「小妖女」來稱呼黃蓉;現實中,思成母親和姊姊亦對徽因嫁入梁家曾有異議。
怎麼查先生會去到前兩個甲子的戊戌年去營救梁啟超,又將其後會發生的歷史事情向任公述說?查先生在一個甲子之前的戊戌又有什麼感悟啟發他去寫一部史詩小說《射鵰英雄傳》?
一直以來,不少文人學者從多方面研究查良鏞怎樣構思小說人物情節。綜合多年研究成果,一眾金學專家都驚嘆金庸歷史文學知識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