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旅相逢

從文本到繪本——《奇幻泡泡與石頭貓》
作者:馮珍今2020-09-18
《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的主角,健健和米米,分別來自香港與巴黎,他們抱着「泡泡」,在巴黎的天空,展開奇幻的旅程。
日本九州行旅之三——福岡熊本穿梭往,神社古城自由行
作者:馮珍今2020-09-15
熊本城位於熊本市中心,是九州著名歷史古城,與大阪城、名古屋城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另有一說,則指熊本與姬路、松本並列為日本三大城。無論那一個說法,熊本城都穩佔一席位。
日本九州行旅之二——從平戶走到唐津
作者:馮珍今2020-08-29
昔日的平戶,是貿易重鎮,現今仍保留着不少外國的建築,在這個和洋兼容的小城,與兩位歷史人物邂逅。從平戶走到唐津,匆匆走過唐津市古城的文化歷史,佇立此處,眺望此城最美的風景,遙想起古之歷史。
日本九州行旅之一——遊長崎、說歷史
作者:馮珍今2020-08-26
長崎這個城市的歷史很豐富,是一個對外關係密切的港口,也是天主教早期在日本傳播的中心,有許多教堂、神學院,以及孤兒院。走訪長崎,似乎也步入時空隧道,串連起不同時代的歷史記憶。
人生即遍路——日本的朝聖之旅
作者:馮珍今2020-08-22
走在遍路道上,經常可以看到「人生即遍路」的石碑或石柱,這是日本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的名言。人生在世,既有艱辛,也有輕鬆的時刻,步過晴天,也走過雨天,在遍路道上徒步而行,何嘗不是一樣?
義守袁崇煥之墓的第十七代傳人——敬悼佘幼芝女士
作者:馮珍今2020-08-19
享年81歲的佘幼芝女士,祖藉廣東,是袁崇煥第17代守墓者。她耗盡一生,為守護明忠臣袁崇煥之墓,長居北京,緣於恪守祖先遺訓「後代要堅持為袁崇煥守墓,不得回到廣東老家」。
東京行旅——談建築大師隈研吾
作者:馮珍今2020-08-12
繼安藤忠雄與伊東豐雄之後,日本近年非常活躍的建築師隈研吾,素以「負建築」設計理念見稱。
東京行旅——訪根津美術館
作者:馮珍今2020-08-11
東京青山(Aoyama)的表參道,名店林立,集商業、藝術於一身,時髦奢華中帶着人文氣息,是潮人必到之地。而南青山的根津美術館,位於東京最時尚之地,雖置身鬧市一隅,卻恍如世外桃源。
從本土出發而不囿於本土——專訪陳國球教授,談《香港文學大系》
作者:馮珍今2020-08-03
「我們的文學,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是可以分享的。」陳國球教授強調,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目的就是重新建立香港文學的歷史。
「選擇拍電影這條路,就回不了頭……」──首位獲得金獅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女導演許鞍華
作者:馮珍今2020-07-23
從《瘋劫》到《明月幾時有》,許鞍華拍的電影類型多變,卻一直不離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而且各具特色,在商業和藝術之間亦取得很好的平衡,她對電影的投入和執着,也一直感染着我們。
點水蜻蜓款款飛──《字旅再相逢》後記
作者:馮珍今2020-07-16
去年,出版了《字旅相逢》;今年,再接再厲……《字旅再相逢》一書,記錄了12位文化人的故事。
走進藝術的天地 追隨大師的足跡
作者:馮珍今2020-06-30
對吳冠中來說,江南是一個非常藝術的地方。他生於江南,是江蘇宜興人,亦非常崇拜生於紹興的魯迅。這個地方,可以讓他走進藝術的世界,他視之為實驗場,驗證他的藝術理論。
繼承傳統 走向現代——訪司徒元傑館長,談「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
作者:馮珍今2020-06-29
香港藝術館的重啟,正好趕上了紀念吳冠中先生誕生100周年。「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第二期的展覽,由5月22日至7月5日,展期跨越吳冠中在6月25日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
懷念趙無極,依然相信香港──專訪潘雅德
作者:馮珍今2020-06-19
趙無極與潘雅德一家的深厚友誼,已毋庸置疑。潘雅德期待藉着「友誼與融和」這個展覽,與其他藝術愛好者,分享「如何去認識趙無極,如何去閱讀他的繪畫語言。」
清風拂過,心湖依舊──談趙無極及其畫展
作者:馮珍今2020-06-17
趙無極自創一格的畫風,奠定了他在藝壇的地位。他打開了前所未有的領域,貫穿中國精神及西方藝術傳統,被稱為「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一個新亞中文人的故事
作者:馮珍今2020-06-01
當時《中國學生周報》的主編是陸離,我最愛讀的,便是她和小思的文章。因為她們,令我愛上文學,更迷上電影;也因為她們都是「新亞人」,令我對「新亞精神」產生了一份朦朦朧朧的嚮往之情。
月亮背面的風景,是永遠無法窺見的——專訪林琵琶女士
作者:馮珍今2020-05-15
林琵琶文學根底深厚,亦具備淵博的藝術修養,她將自身的學識巧妙地融入小說《月亮的背面》之中,詩詞小說的典故、書畫文物的知識,信手拈來俱天成。
時空,選擇了輕井澤;藝術,選擇了千住博
作者:馮珍今2020-05-04
前往「輕井澤千住博美術館」(Hiroshi Senju Museum Karuizawa)。沿途映入眼簾的,盡是雪,遠處的山峰,白皚皚的;近處的樹木、步道,也堆滿雪,白茫茫的一片大地,真乾淨。
步入繆思森林,闖進童話的天地……
作者:馮珍今2020-04-28
森林,一直是繪本中重要的舞台,偌大的美術館,本身就像一本以森林為背景的大型繪本,當繪本被置於森林之際,書中的主角便走出來,以妙曼的舞姿,在森林裏,編織自己的故事……
千里不辭行路遠──在輕井澤,還可以看雪
作者:馮珍今2020-04-16
去年的工作,安排得密密麻麻的,至12月中旬,完成所有的「功課」後,便跑到日本去。心念一動,與其全程留在東京市內,倒不如往輕井澤,訪美術館、看展覽去!
藉着著書立說,他走向中國文化的深處——專訪趙廣超老師(二之二)
作者:馮珍今2020-04-03
論及藝術教育的推廣,趙廣超老師說:「我曾帶學生參觀京都,在京都寺院的洗禮下,他們竟覺得中國的建築不如他人,『輸哂』……」
「無論如何彎彎曲曲,都是路」──專訪趙廣超老師(二之一)
作者:馮珍今2020-04-02
「我教書時,曾經說過『設計是一種職業,藝術是一種本能』。踏上藝術之路,不是選擇一種職業,在任何時間,我也沒離開過它……」從小到大,順理成章地,經過不同的、彎彎曲曲的路,趙廣超老師走到法國讀書。
電影,他的安身立命處——專訪年輕導演卓翔
作者:馮珍今2020-01-22
訪問卓翔,話題當然離不開電影,也聊到他在電影藝術方面的心路歷程,一談就是幾個小時……
與宗教、文化、歷史同行——夏其龍神父專訪
作者:馮珍今2019-10-10
無論是說起拉丁文教學,還是文化考察活動,夏神父婉婉道來,娓娓動聽;聽他細述沙爾德的教堂、毛里裘斯的故事,也教人心往神馳……我們談了三個小時,我不像在訪問,倒像聽了一堂課,經歷了一段文化之旅。
荷池粤韻聲影美 媚香撰劇曲留情——專訪粵劇名伶新劍郞
作者:馮珍今2019-07-30
今時今日,新劍郞在粵劇藝術上的成就,已備受肯定。他認為演粵劇,必須要有心,才能演活戲中的角色。而唱腔在角色的表現中至為重要,演員不能為唱而唱,一定要唱出人物的心聲,表達人物的感情。
追隨利瑪竇的足跡,來港傳教61年——專訪恩保德神父
作者:馮珍今2019-06-27
眼前的恩神父,令我想起了明朝的利瑪竇,400多年前,年輕的神父,為了傳教,遠涉重洋,來到陌生的中國,迎接他的是因百般誤解而生的敵意。恩神父走的,何嘗不是利瑪竇走過的傳教之路?
地水南音傳粵韻 中西共研樂撫琴──專訪榮鴻曾教授(二之二)
作者:馮珍今2019-03-29
榮鴻曾自言是個幸福的「中間人」,在科學與人文;中國與西方音樂;香港與美國;精緻古琴與通俗南音板眼之間,游走於不同的領域。
地水南音傳粵韻 中西共研樂撫琴──專訪榮鴻曾教授(二之一)
作者:馮珍今2019-03-28
訪談那天,天下着雨,我跟攝影師一起跑到榮鴻曾教授下榻的酒店,跟他聊了幾個小時,內容當然離不開地水南音,還有粵劇和古琴……
戲劇,可以觀照人生──專訪莊梅岩
作者:馮珍今2019-02-11
莊梅岩強調「在劇本中,人物最重要,甚至比主題、布局更重要……」在心理學方面的訓練,讓她對人性的認識更多。她愛上編劇,是因戲劇可以「觀照人生」!
回報華光師父,培養粵劇新秀──專訪粵劇名伶羅家英
作者:馮珍今2019-01-07
對於粵劇藝術,羅家英的個人取向就是──「堅持」。所謂飲水思源,一路走來,他靠的是華光師父賞飯吃;今時今日,他要回報華光師父,積極推廣粵劇這門本土藝術,並致力培養新秀,期望粵劇能開展出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