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先生的故事》於2021年出版,分為家風篇、處世篇、事業篇及善行篇,共收錄59則故事,內容情理兼備,既發人深省、亦溫馨感人。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電影《東西》以也斯在瑞士蘇黎世坐車登山,揭開了「序幕」。接着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鍾玲、葉輝、梁文道、顧彬、四方田犬彥……每人一段獨有的話語,就像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也斯的世界。
也許,來的不是時候,秋天已過,沒有紅葉可觀;春天未至,沒有櫻花可賞。然而,若適時而來,人如潮湧,囂呼嘈雜,哪能享受到山中靜謐之趣?人生就是這樣,路上總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岑偉宗已是舞台填詞界的中堅分子,他有個心願,「我想更進一步磨利自己的刀,與大家同心協力,推動華語音樂劇,繼續創作具價值的作品,把音樂劇再推上層樓。」
為什麼寫作?林文月的看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有所體會、有所感思,將觀察、體會和感思,誠懇地寫出來,遇到用心的讀者,便會感動他們的心。
在香港藝術節創辦初期,新馬師曾已兩度亮相其間。2022年,適逢藝術節邁向50周年,他們特意邀請多位當時得令的粵劇演員,在名伶新劍郎帶領下,演繹4部新馬師曾的首本戲,向一代伶王致敬。
一直以來,「藝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藝術館策展的理念,亦植根於此。「展覽的目的就要將藝術作品介紹出去,讓大眾了解、欣賞……策展人就是要用深入淺出的手法、立體多元的角度去展現作品的特色。」
朝鮮民族舞蹈,別具風姿,在香港的舞台上,能欣賞到一眾舞者,舞出傳統風韻和當代典雅,好期待!
莊梅岩對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與描寫,素來絕不「手軟」,從《法吻》、《聖荷西謀殺案》、《野豬》……到《最後禮物》,在虛構的故事中,呈現出人性的複雜與真實。她也曾說過,「我有時很討厭自己所寫的東西,很痛苦!」
陳龍生在港大任教地球科學系多年,今天的香港,不少的地質專才,都曾是他的學生。為了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親身探索山石的奧妙,他付出了自己假期和私人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引導學生思考…..
楊麗紅為張月兒的得意門生,出身梨園世家,自幼得名師指點,習唱粵曲,並在歌壇登台,開始演唱生涯,藝名「小麗紅」。她也演粵劇,演出經驗極為豐富。其後則專注曲藝發展,90年代開始授徒,積極投入教育工作。
在演藝的道路上,她曾作出多方嘗試,也曾困惑、迷失,可是,今時今日的王菀之,已不再感到迷惘,她努力學習運用不同的媒介,分享自己的意念和想法。
多年來,著名演員謝君豪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受訪者走的路雖然不同,卻秉持「立足香港,植根傳統,銳意創新,面向世界」的信念。在訪問中,他們暢談平生軼事、創作心得、演出經驗,從中反映了他們的學問涵養,體現了勤奮認真、擇善固執、鍥而不捨的精神。
奇雲虛無縹緲,靈動多變,教人着迷不已,天氣或晴或雨、乍暖還寒,同樣難以捉摸,人的際遇,亦可作如是觀。藉着賞雲觀天,可以感悟人生哲理。
步出校園後,多年來,跌宕起伏,在現實中奮力掙扎向前,絕不容易。幸好,相伴相依的,除了文學,還有佛家哲理……「得之吾幸,失之吾命」,活到今日,漸悟。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
承接上一期「廣納百川」展覽,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漪歟盛哉,實在不容錯過,然展期有限,喜愛藝術的朋友,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盡早抽空走進藝術館,觀賞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區聞海談吐溫文,神情懇摯,既有文人的幽微細緻,亦有醫生學者的審慎認真。他對香港疫情的看法,突顯了他對生命倫理的關注……
迎面,是料峭春風,回首,是無邊絲雨。一春常是雨和風,且歸去,我獨悠然。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於1981年成立,以培育香港兒童的心靈健康為目標,得到各界專業人士支持。為慶祝建會四十周年,在2020年底開始廣邀各界朋友撰文,記錄童年點滴,其後匯集成《香港百人童年》一書。
吳仟峰(仔哥)被粵劇名伶阮兆輝稱讚為「現時香港戲班生行中最好的薛(薛覺先)腔名家」,他於農曆新年前接受專訪,暢談自幼的學習經歷,多年的習藝心得,跟名家的觀摩互動,以至今時今日的演出大計。
虎年第一讀,就是這本人物傳記。傳主蔡德允(1905-2007)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她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已才華畢露。1950年後定居香港,1964年受聘於「新亞國樂會」,堅持以德授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香港著名粵劇正印花旦尹飛燕,多年來在戲行中默默耕耘,藝術水平極高,近年更為粵劇的傳承費心盡力,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日前她於百忙之中抽空接受專訪,細說當年和近況。
踏入靈寶殿,靜坐其間,自不同的角度仰觀彌勒菩薩,自有不同的美……那抹淺淺的、若有若無的微笑,慈悲温柔,俯視我等俗世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