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教育

德國最好中小學的六大特點
在德國,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秀有多方面的標準,而不僅僅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都不是只會考高分的學生,而是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樂於助人,能對自己、他人及社會負責,獲得全面發展的人。
耶魯大學校長:沒有一件偉大的禮物可以被償還,比如受教育的機會
心懷感恩的人很少會妒忌他人。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們也能發現美好的東西,其他人也會更喜歡他們。更重要的是,人們更願意幫助那些過去一直感恩他們的人。
一個好老師應該具備兩種素質
教師自己是一個熱愛智力生活、對知識充滿興趣的人,才能夠在學生心中點燃同樣的求知熱情。教師自己是一個人性豐滿、心靈豐富的人,才能夠用貼近人性、啟迪心靈的方式去教學生。
你的生活方式藏着你受過的教育
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饒毅: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
我們中小學缺乏批判性的訓練,其實對社會造成的損害不僅是不互相批評,而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一批評起來就沒有理智。
陳志武: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於思辨與表達
任何一個在耶魯讀完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
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睿智的教育家
尤努斯使貧窮的婦女普遍能夠改變生命、改變命運,從這個角度來看,早已勝過某些大學的教育效果數倍。
復旦教授陸谷孫:中國需要真正的精英主義
只是高等教育批量生產出拜物教徒,而培養不出哪怕是個位數、兩位數的知識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我看這教育也夠失敗的了。
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
歐洲模式至少有一個優點,就是如果某個學生確實很出色,導師的個人關懷可以多些。但是實踐證明美國模式,總體上有優越性,好處是博士生前期培養是大批量生產,標準化,保證基本品質,同大批量生產汽車是一個道理。
周國平: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表明一個人的質素和教養
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着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
李稻葵:孩子最應該學好的課是體育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競爭和合作就是永恆的主題。這就是體育精神!人與人之間有競合,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競合,單靠一項是無法取勝的。
美國「天才獎」華裔女科學家談教育‏
Angela Lee Duckworth 斯辭去企業管理諮詢行業的工作後,到紐約的一所公立學校教七年級學生數學。她很快意識到 IQ 並不是將成功的學生和那些掙扎過但失敗的學生區分開來的唯一標準。在這裏,她解釋了她自己的理論——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北大樓宇烈教授: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
我常說《弟子規》不需要倒背如流,要學一句做一句。 「父母呼,應勿緩」做到了嗎? 「出必告,反必面」做到了嗎?我不主張光背不做。
尼采:為何收生增加 反而失去真正教育
增加收生只是現象,實質是教育的功利化和真正的教育之缺失。
周國平:教育與培訓的區別
教育實現夢想,有必要區分兩類夢想:一類夢想我把它稱之為精神理想,實際上是人類追求的永恆的精神價值,另一個夢想是可以實現的「現實的藍圖」。
陳平原:不要整天追問中國大學為什麼還不「世界一流」
大學改革,應當稍安勿躁。從15年前的大學擴招到今年的要求600所大學轉為職業教育,一路走來基本上都是對於先前政策的調整與否定。這樣不斷的急轉彎,非常傷人。辦教育的人要懂得,一個錯誤的決定,必須用十個很好的主意才能彌補過來。
培養孩子的心情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勵教育。最後一點,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吃苦。
錢穎一:中國的學校扼殺潛在的傑出人才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恐怕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傑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也許不是。傑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創造環境,或者說「培育」遠比「培養」更重要。
俞敏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中國人在商業社會裏坑蒙拐騙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小企業都陷入這樣一個慌亂中間,而在這樣一個慌亂中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全民課堂 資源共享
承認創造性破壞和競爭在短期內可能會很難,但它們是唯一可靠的手段,可以長期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這將增加消費者的教育選擇,並推動政府辦學質量改進。
魯迅報紙打子因不痛 梁啟超諭兒求學問不求文憑
除了魯迅、梁啟超,還有錢基博、梁漱溟、胡適、豐子愷等一眾學者、作家、畫家,在怎樣做父親這一方面,各自呈現出了獨特氣象。
李嘉誠:未來就在眼前
世界依然困擾重重,環境難以持續,不公平、不公正、不安、焦躁處處,令人畏懼。你如何把恐懼轉化為促動力,成為未來的想像者,和困難的解決者──承擔各種不可能的挑戰和任務──不輸給風雨?
北大校長蔣夢麟:重視平民主義教育
從歷史的長河上看,政黨、政事之類的政治,終究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的歷史陳跡,而學術、文化,才有恆久的價值。
哈佛最受歡迎教授邁克爾·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第一步是重新激起「教育為什麼要存在」的討論。如果我們停止問「如何進入一所好學校」,然後開始問「教育如何能夠幫助一個社會變得更好?」那麼我們就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了,或許會有足夠多人意識到這真的有問題,並開始採取具體的步驟去切實改變。
康德:教育使人性完美
康德之所以認為教育是人生「最困難、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要提醒成人明白這樣的道理:不可以只將教育視為幻想和美夢,也不應該畏懼教育的複雜性,而應從人的發展出發,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做出我們可能的努力。教育是一種異常複雜的工作,許多時候我們已經相當盡力了,卻往往效果甚微,甚至還會遭遇冷嘲熱諷,以至打擊壓抑。同樣的觀點也影響了他以後的教育大家,如弗雷勒有《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費爾南多也有教育是一種「勇者之為」的論述。   教育之難,難在對教育性質與價值的理解上,它會影響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的選擇。康德認為:幫助幼兒成為獨立生活的人的活動,就是教育。這樣的活動必須讓兒童自己去了解和領悟自己作為一個人所應盡的義務、責任和行為,這樣才能使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慢慢成為一個人。   教育之難,還難在知易行難上。作為教育者,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心存人的觀念、人的尊嚴來教導兒童。所謂人的立場,首先要求我們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生活的人,所謂得人成人。所以康德認為「教的人要受過教育」、「沒有受訓練和教導的,就不適合教學生」。對這樣的道理我們沒有幾個不明白,但在實際教育中,我們常常會將「人」弄丟的。   在今天,康德關於教育是人生「最困難、最大的問題」的論斷提醒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警惕打着教育旗號的反教育行為,學校出台的校規校紀不可以違反法律,也不能傷害人格,但事實上這類校紀校規屢見不鮮;還有作為教育者,面對當下行政推動的種種「教學模式」可能導致的負面效應當有敏銳的反思與批判。   康德有句名言:「有兩樣東西,我們愈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愈有新奇和強烈的讚嘆與敬畏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律。」康德的哲學,實質上是一種批判哲學。一個明智的教師,會時刻反思當下教育實踐的具體現象和問題,探尋這些現象與問題所產生的根源所在,進而思考解決這些實踐和問題的路徑與方法。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雖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說——知識都來自經驗……因為很有可能,即使我們的經驗知識,也是由我們從印像中接受來的東西和我們自己的認識能力從自身(不過由感性印像而誘發)所提供出來的東西二者複合構成的。」他認為知識必須符合對像,認識主體要圍繞認識對像轉。由此生發開去,教育者要走出教育的困境,是不是應該思考和探索教育如何從教育對像出發,圍繞教育對像轉的教育路徑與方法,從而慢慢改善當下的教育困局與生態。   原載《中國教育報》2016年3月14日第九版頭條   (封面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康德:教育使人性完美
在大家的認識中,教育是關於孩子的「可能」的事業。好教育,就是創生出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可能;壞教育,就是掐滅孩子原本的種種「可能」。德國哲學家康德儘管對教育的專門論述並沒有杜威多,但他對教育的認識,卻對後人影響深遠。   教育唯一能做的是使人性走向完美   《康德論教育》在談及教育的功能時有這樣的表述:「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這是唯一能做的。」康德強調「改善人性完全在於良好的教育」,換個說法就是能使人性慢慢變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當一個人「經過教育繼續改善人性,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價值」,是非常可喜的。遺憾的是我們現實的教育除了做練習,還是做練習,即便是打着各種各樣素質教育旗幟的「教研」與「教改」,其指向幾乎都是考試效率與升學指標,很少有着眼於人品與人性的。   面對教育效率崇拜的現實,我們這些教育人更應當去尋找實現改善人品與人性的教育路徑與方式。讓人走向美好的教育,要的絕不只是血淋淋的拼搏與戰鬥,還要有閑適與享受:享受生活、享受藝術、享受文化……即所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身為教師,我們如果連使人走向美好的幻想和美夢都放棄了,剩下的要麼就是同流合污,甘心淪為幫凶;要麼就是在悲觀與恐懼之中苟延殘喘。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當面對現實,不畏艱難,在有限的空間,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可以在課堂上從本心出發,以飽滿的激情,在自己的教育哲學思考中,努力改善課堂生活質量。   在康德看來,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這漸進可能是幾代人的,因為人的天賦不可能自行發展,要發展人的天賦就需要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基於具體的個人和場景隨機而行的,好教師自然能根據具體的情境自由選擇和運用教學計劃與方法,相機而教。教育要讓人走向完美,對具體的個體而言,只能有一個大致的目標,讓人們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的人用同一種方式去達成同一個目標。   教育不是工業化生產,不是製造標準件,用大工業時代的理念來做教育顯然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我們看不清這一點,自然會被時下紛亂的教育「改革」所迷惑。   康德倡導使人性完美的教育,借用尼采在《論我們的學校未來》中言:「現代學校教育的目的將必須是:讓每個人獲得進步,讓所有的個體都能得到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知識,並從知識中知曉,他們可以獲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收益。每個人都將必須有能力去準確地評價他自身,將會必須知道他能從生活中得到多少。」簡單來說就是教育要讓每一個人都獲得進步。   一個人要先盡責任而後才能慷慨   康德的教育哲學十分重視道德理性的培養。他曾問,一個人有一筆今天要還的貸款,但他看到另一個人急需要錢,基於憐憫之心,他把這筆錢給了那個人。這是對的還是錯的?康德的回答是,這是錯的。如果按照我們的文化傳統來衡量的話,恐怕答案恰恰相反,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更多強調的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捨己救人」。而在康德看來,憐憫救人雖然是一種慈善精神,但還債是義務,我們總不能棄義務而行慈善。   但德行是需要訓練的。在《康德論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訓練」與「服從」的概念頻繁出現。康德認為,「訓練是為了將兒童的動物性變成人性」,訓練的實質是為了約束兒童無法無天的行為,也就是人獸性的一面。在康德的理念中,人的理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通過成人的教化慢慢發展。康德所強調的動作訓練是為了「防止人從人文墮落到野獸衝動的深淵」,教育將使人「置於人類的法律之下」,因為人本來就有強烈的自由意識,但失控的自由會使人「不顧一切的唯自由是求」而任意妄為,「未經訓練的人會很容易變幻無常」,一個人如果自幼一意孤行,毫無顧忌,長大後自然會無法無天。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讓兒童明白,一個人不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受到一定的約束,一個人自小就當懂規矩,按規律行事,同時還應當明確自己應有的義務。   康德認為人的幼兒期與動物相比顯得相當長,人與動物相比其生活相當之複雜,但是人出生後是不知道獨立生活的,因此沒有保育、訓練、教養以及培植,人就無法生長,所以「人只能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保育是為防止出現傷害,因為幼兒不懂得怎樣生活,因此會因為他們的妄行傷害了自己;訓練是為了使人成人,因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需要理性。   康德主張兒童的品格訓練必須堅持這樣三個原則:服從、誠實與合群。在他看來幼小的兒童首先要教導的就是聽話。也許我們會問,這會不會壓抑個性、限制自由呢?康德這樣回答:「要形成兒童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提醒他們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安排、一定的規則;而且必須堅持這些條理和規則。」比如兒童的吃飯和睡眠問題,就應當有一定規範,在當下這個獨生子女相當普遍的社會現實下尤其值得我們注意,該吃飯的時候就要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得睡覺,決不能放縱。   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更多的則是遷就與放縱。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裏的孩子之間的欺凌現象會頻繁出現的一個原因。康德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要讓孩子從小就了解:要讓遵守規則的人信賴一個不守規則的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在他們眼裏不規則的人是不可信賴的,會讓社會拋棄的。   先盡責任而後才能慷慨的主張,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中均有所論述。《純粹理性批判》研究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實踐理性批判》回答的是倫理學的問題,即我們應該怎樣做。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我們必須先盡責任而後才能慷慨。什麼叫「盡責任」?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則。」   康德還批評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守規矩的人的偏見,他認為,對那些有規律的人的「刻板」「迂腐」的批評是不合理的。他認為「每件事都按時做,每個行動有固定的時刻」,雖然看似「迂腐」,但從一個人的長遠來看「卻有助於品格的形成」。   康德認為「人天性愛好自由,就必須摒除野性」,康德主張訓練的目的是使人向善,進而走向美好,他認為,「向善必須為每一個人所承認,同時也是每個人的目的。」事實正是這樣:一個幼年被忽略了訓練的人,長大了必然粗魯與無理。改善人性在於良好的教育,「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使人性完美」、「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價值」,進而使人看到美好的前途與希望。   教育是人生「最困難、最大的問題」   在康德看來,「有兩種人類的發明是困難的——就是政府藝術和教育藝術」,我的理解是政府與教育的藝術臻致完善是困難的,任何寄希望一夜之間就可能實現的變革,或者通過一種方式的運用就可實現的改變和達成是荒唐與可笑的。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平原:讀書是件好玩兒的事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
陳平原:讀書是件好玩兒的事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
張雙南:為什麼中國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我說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在管着這些高校!……從此我再也沒獲邀參加這類會議!
愛因斯坦:學生離開學校時,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愛因斯坦:「我覺得最壞的莫過於學校主要依靠恐嚇、暴力和人為權威等手段。這種做法摧毀了小學生健康的感情、真誠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