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我站在這裏要說的,是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的最後一個建議:追隨我心。
歷史教學的真正問題所在,恐怕不在教科書,而在教育的心態、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但不管怎麼說,那是一個誘人的時代,我們正向它走去。
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於讀書的道理。
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人工智能競爭,將被取代。
真正的開悟在生活中。一本書、一段談話、甚至一段戀情、新年的每天鍛煉,都可以成為你的「北極之旅」。關鍵是心中要有這個世界,知道世界很大;心中有世界,世界就會在那等你,不離不棄。
孩子從小到大是在讀書的環境中間長大的,這個孩子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我唯一擔心的是,我們的大學教授是否會愈來愈值得學生們欣賞、追慕和模仿。
先是金錢的壓力,後是名位的誘惑,對於大學教授來說,過了這兩關,才能談論什麼獨立與自尊。
當每個大學都在努力發掘並積極提倡自己的「大學精神」時,確實是有點誇張,很容易成為一種變相的政治口號。
奧數也是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掌握得好,奧數也是適合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的數學
作為中國人打一點中文基礎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熏陶,不是作為實用的工具。
要成為漢語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待時間的淘洗。
普通的讀者,請看一下這三本書,《滿滿的書頁》、《書籍的歷史》、《印刷書的誕生》。
如果過了若干年,你半夜醒來發現你很久沒有讀書了,而且你沒有什麼負罪感的話,那麼說明你已經墮落了。
按照讀經紮根、傳統至上的理念,單純背誦,不允許講解,不學其他課程,究竟能否實現培養當代聖賢的目標?
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純真的品質和得到全面的發展,那就是天才了。
到底應該先讀很多書才能有意見?還是先有一個什麼意見才能夠從書裏面找到?
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夠切實的答出一個好的題目,而是正好反映出來我是如何應答別人的問題。
「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能回答任何問題!現在,請告訴我你的家庭以及家裡的情況怎麼樣?」
「21世紀前25年,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比在2003年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會議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一所走過了近400年歷史的大學回頭審視自我時,這是一個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問題。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
我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這個學院所出產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超過了整個法國國家的獲獎者,進入這樣的環境可能自己感覺有一種預期,可能就會獲得一種信心,我們應該去進行新的發現,有一些新的探索。
其實平淡的每天發生的東西往往是最珍貴的,它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核心。
人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學校學習是為一輩子的學習打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喜歡學習並且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走出校門之後,他再也不學習了,再也不動腦筋了,就是過日子了,他就是一個庸人,他不是知識分子。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X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X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