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教育

字數最少、掌聲最多的北大畢業致辭──做自己尊重的人
「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朱克伯格2017哈佛大學畢業演講: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站在這裏要說的,是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龍應台:開放式歷史教學令德國青年學生得以獨立思考
歷史教學的真正問題所在,恐怕不在教科書,而在教育的心態、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劉慈欣:人工智能是否隱含着最終失控的可能?
但不管怎麼說,那是一個誘人的時代,我們正向它走去。
余英時:中國學者跟西方調子跳舞 丟了讀書傳統
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於讀書的道理。
霍金:人工智能也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者
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人工智能競爭,將被取代。
陳一丹:心中有這個世界
真正的開悟在生活中。一本書、一段談話、甚至一段戀情、新年的每天鍛煉,都可以成為你的「北極之旅」。關鍵是心中要有這個世界,知道世界很大;心中有世界,世界就會在那等你,不離不棄。
俞敏洪:人生三件幸事,有人愛,有事做,有期待
孩子從小到大是在讀書的環境中間長大的,這個孩子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陳平原:大學師道的尊嚴
我唯一擔心的是,我們的大學教授是否會愈來愈值得學生們欣賞、追慕和模仿。
陳平原:談大學故事和教授 另一種大學精神傳承
先是金錢的壓力,後是名位的誘惑,對於大學教授來說,過了這兩關,才能談論什麼獨立與自尊。
陳平原:大學排名、大學精神所為何物?
當每個大學都在努力發掘並積極提倡自己的「大學精神」時,確實是有點誇張,很容易成為一種變相的政治口號。
北大老師致中學生家長:奧數,孩子該不該學?
奧數也是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掌握得好,奧數也是適合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的數學
我從古文體驗到的思想情懷
作為中國人打一點中文基礎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熏陶,不是作為實用的工具。
學好中文,是為養成一種基本文化底藴
要成為漢語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待時間的淘洗。
網絡時代如何閱讀︱陳平原
普通的讀者,請看一下這三本書,《滿滿的書頁》、《書籍的歷史》、《印刷書的誕生》。
讀書的立場、趣味與方法︱陳平原
如果過了若干年,你半夜醒來發現你很久沒有讀書了,而且你沒有什麼負罪感的話,那麼說明你已經墮落了。
楊東平:現代教育目標並不是複製古人
按照讀經紮根、傳統至上的理念,單純背誦,不允許講解,不學其他課程,究竟能否實現培養當代聖賢的目標?
周國平: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麼?
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純真的品質和得到全面的發展,那就是天才了。
張大春、高曉松:現在的語文教育,不過在培養訓練有素的AI而已(下)
到底應該先讀很多書才能有意見?還是先有一個什麼意見才能夠從書裏面找到?
張大春、高曉松:現在的語文教育,不過在培養訓練有素的AI而已(上)
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夠切實的答出一個好的題目,而是正好反映出來我是如何應答別人的問題。
在哈佛學什麼?──大學的精神(下)
「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能回答任何問題!現在,請告訴我你的家庭以及家裡的情況怎麼樣?」
在哈佛學什麼?──大學的精神(上)
「21世紀前25年,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比在2003年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會議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一所走過了近400年歷史的大學回頭審視自我時,這是一個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問題。
人性的弱點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愛是一種犯傻的能力
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
諾獎得主莫里斯: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
我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這個學院所出產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超過了整個法國國家的獲獎者,進入這樣的環境可能自己感覺有一種預期,可能就會獲得一種信心,我們應該去進行新的發現,有一些新的探索。
《妞妞》帶給周國平的哲學人生
其實平淡的每天發生的東西往往是最珍貴的,它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核心。
周國平: 漫談教育
人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學校學習是為一輩子的學習打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喜歡學習並且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走出校門之後,他再也不學習了,再也不動腦筋了,就是過日子了,他就是一個庸人,他不是知識分子。
龍應台: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X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X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