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實是到了最近,才面臨AI功能日益強大的景況;但背後根本的問題已有數百年之久。理性與感性、人為與自然、深思與直覺,這些兩端之間的拉扯早已形塑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
西方警惕俄羅斯,是因為彼得大帝形成的沙皇霸權,只懂得向外擴張,不懂得內部價值觀的提升。現在遠東多了另外一個現代版的康熙大帝,聯手向沒有路易十四的英美歐洲發動進攻。
「人們企圖在對『兒童』的詩意建構中安放自己的破碎靈魂,但這個『樂園』卻是虛偽的,它天真美好裏暗藏着專制的恐怖。成人也會無意識地希望世界變得『單純』些,以減輕價值判斷和分析上的負擔。」(米蘭·昆德拉)
兒童和青少年的本質往往被冠以「單純」和「善良」,如此的天經地義。但這種論述只透露了真實的一個面向,忽視了其中的陰暗面。故此,透過對另一面向的深入了解,有助我們了解青年,了解社會,更可促進自我了解。
「佬文青」李偉民的《枉少年》,細說從前,盡都是昔日美好的時光。說是懷舊,不如説在他文青年代,出現在流金歲月的事件,真有其事。
《愛彌兒》是盧梭一部嘔心瀝血的小説體教育名著,構思了20年,花了5年時間完成在1762年出版,即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
去年10月,法國創立公民氣候會議,其150個成員全部由抽籤產生。這個由抽籤隨機選出的機構將會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決策,無疑是法國在抽籤民主方式上邁出的一大步。
拒聽勸戒而無處分,猶如沒有刑罰的法律,形同虛設。這樣的措施只是個笑話,無法收效。人類從不會自覺,難以自理,更不可能從善如流。
啟蒙哲學家當年已感受到開拓自由之路一定荊棘遍佈,但不可能料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極權竟然能夠以高科技為手段,控制輿論、鉗制思想,封殺和扭曲信息的傳播。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盧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學校圖書館正好是進行「無所作為教育」。
我的擔心是,今日的學生在將來回憶自己的人生歲月時,腦中不再會出現值得感念的老師形象。
上天(大自然)安排的人類潛能決不是白紙。而人為的,對孩子來說才是一張白紙。